【备考2024】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30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与发酵工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4】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30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与发酵工程

资源简介

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
第30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与发酵工程
课标解读 核心素养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的某些食品是应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 2.阐明发酵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及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工业化生产人类所需产品 3.举例说明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及其他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命观念 以物质与能量观、生物与环境统一观等生命观念为指导,解释酒精、醋酸发酵的生物学原理
科学思维 对日常生活中发酵食品的生产原理、安全性等状况作出合理判断
科学探究 能运用发酵原理和相关技术,进行发酵食品的制作
社会责任 关注发酵食品的安全
考点一 腐乳和泡菜的制作
1.发酵的概念。
发酵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传统发酵技术。
3.腐乳制作。
(1)原理:蛋白质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腐乳制作过程中参与的微生物: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其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4.泡菜制作。
(1)菌种来源: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
(2)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反应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3)制作流程。
(4)关键操作。
5.制作果酒和果醋。
(1)果酒制作与果醋制作的比较。
(2)具体流程及相关操作目的。
正误判断
(1)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乙酸。 (×)
(2)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
(3)在果酒发酵后期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
(4)在家庭中用新鲜葡萄制作果酒时,需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
(5)泡菜制作的菌种主要是醋酸菌。 (×)
(6)制作泡菜时,盐水煮沸后可以立即使用。 (×)
(7)泡菜发酵过程中泡菜坛沿要注满水有利于泡菜的无氧发酵。 (√)
长句突破
1.(事实概述)[全国卷Ⅱ,T37(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
2.(事实概述)[全国卷Ⅰ,T39(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作用是增加乳酸菌数量。
3.(事实概述)[全国卷Ⅰ,T39(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原因是乳酸菌比杂菌更耐酸。
4.(科学思维)[2018·全国卷Ⅲ,T37(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CO2,CO2使面包松软。
5.(科学思维)[全国卷Ⅲ,T39(1)]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无菌水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理由是泡菜滤液中菌的浓度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得到单菌落。
1.果酒和果醋发酵改进装置及其分析。
装置的使用:使用该装置制作果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作果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充气泵,输入空气。
2.泡菜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相对含量(或数量)的变化。
注:亚硝酸盐是硝酸盐还原菌促进硝酸盐还原形成的,而不是硝化细菌氧化氨形成的。
角度一 结合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1.(2021·山东卷)葡萄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
B.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野生型酵母菌
C.葡萄酒的颜色是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形成的
D.制作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增加
解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大量的能量,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产生酒精),A项正确;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的菌种主要来自于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B项正确;制作的葡萄酒的颜色来自葡萄皮中的色素,C项正确;随着发酵的进行,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糖,所以糖含量减少,D项错误。
答案 D
2.(2023·天津模拟)图甲是传统发酵技术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甲 乙
A.图甲装置既可用于果醋的制作,也可用于果酒的制作
B.使用图甲装置制作果醋时,要打开阀a,关闭阀b
C.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都会降低
D.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反应场所不同
解析 图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可用于果酒的制作,也可用于果醋的制作,A项正确;醋酸菌是嗜氧菌,其进行醋酸发酵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要打开阀a和阀b,B项错误;制作果酒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制作果醋过程中产生的乙酸都会使发酵液的pH下降,C项正确;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反应场所不同,前者在线粒体中进行,后者在细胞质中进行,D项正确。
答案 B
3.(2023·菏泽期中)鸭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既保存了鸭梨中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又兼具果醋醒酒护肝、助消化、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的养生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下面为鸭梨醋饮的制作流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新鲜的鸭梨→果酒→果醋→鸭梨醋饮
(1)果酒的酿造原理是先使酵母菌进行      ,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通过      获得果酒。
(2)在果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    上的野生酵母菌。
(3)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 ℃,温度过高时,酵母菌代谢减慢甚至死亡,原因是            。
(4)果醋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为    ,较高的酒精度通常不适宜进行醋酸发酵,原因是                                   。
(5)酒精发酵后转入醋酸发酵前,除改变温度外,还需调整的发酵条件是                         。
解析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以实现快速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生成酒精。(2)在果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鸭梨皮上的野生酵母菌。(3)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 ℃,温度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酵母菌代谢减慢甚至死亡。(4)果醋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为30~35 ℃,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因此较高的酒精度通常不适宜进行醋酸发酵。(5)进行醋酸发酵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酒精发酵后转入醋酸发酵前,除改变温度外,还需调整的发酵条件是通入无菌空气(或打开瓶盖,盖上一层纱布)。
答案 (1)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2)鸭梨皮 (3)温度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4)30~35 ℃ 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 (5)通入无菌空气(或打开瓶盖,盖上一层纱布)
角度二 结合泡菜的制作,考查实验设计及方案实施能力
4.(2023·江苏百校联考)有关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表明,亚硝酸盐的含量高低和亚硝酸盐含量峰值时间的早晚与食盐的浓度有关(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食盐的浓度越高,亚硝酸盐生成越快,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出现的越早
B.取食泡菜时,时间别太长,防止空气进入
C.臭味的产生可能与取食过程中带入坛内油脂类物质有关
D.所用的食盐水经煮沸后可除去水中的氧气并杀灭杂菌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亚硝酸盐含量上升最快的是食盐浓度为5%时,其峰值出现最早,当食盐浓度上升到7%,亚硝酸盐含量上升相对较慢,A项错误;泡菜的制作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乳酸发酵,所以取食泡菜时,时间别太长,防止空气进入,对乳酸菌有抑制作用,B项正确;如果在取食过程中混入油脂,可能会破坏发酵过程,使泡菜出现臭味,C项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所用的食盐水经煮沸后可除去水中的氧气并杀灭杂菌,D项正确。
答案 A
5.(2023·湖南师大附中调研)泡菜制作方便、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泡菜的腌制方式、时间、温度等条件对泡菜品质有很大的影响,泡菜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也受人们的关注,利用生物学知识对泡菜腌制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意义重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泡菜腌制过程中,进行发酵的主要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属于    生物。不能采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来抑制杂菌的原因是  。
(2)在泡菜腌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条件的控制。首先,要选择合格的泡菜坛,并用水封的方式密闭处理,以保证坛内发酵所需的    环境。另外,温度过高、    用量过少、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    。泡菜坛内常常会出现一层白膜,这是由产膜酵母繁殖形成的,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        。
(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吃新鲜蔬菜,不宜多吃腌制蔬菜的原因是                       。
解析 (1)用于发酵泡菜的主要微生物是乳酸菌,其在细胞结构上属于原核生物。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乳酸菌属于细菌)敏感,因此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不能加入抗生素,否则会抑制发酵菌种——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2)乳酸菌是厌氧菌,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目的是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在泡菜腌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少、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3)日常生活中不宜多吃腌制蔬菜,是由于腌制蔬菜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会在体内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
答案 (1)原核 抗生素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 (2)无氧 食盐 增加 异养兼性厌氧型 (3)腌制蔬菜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会在体内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
考点二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1.发酵工程。
(1)概念: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2)对发酵工程概念的理解。
①微生物:包括来自自然界的微生物(即“常规菌”)和基因重组的微生物(即“工程菌”)。
②产品:通过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获得所需产品。包括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的啤酒、果酒,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的酸奶,及利用工程菌生产的人胰岛素。
③实质:利用微生物进行产品生产(如次生代谢物和菌体本身)。
2.发酵工程基本环节分析。
提醒 ①传统发酵技术得到的产品一般不进行分离、提纯,而发酵工程得到的产品须根据发酵产品类型进行分离、提纯。
②发酵生产排出的气体和废弃物不能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发酵工程的应用。
正误判断
(1)在发酵工程中,可通过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获得菌种。 (√)
(2)分离、提纯酵母菌发酵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 (√)
(3)在连续培养过程中补充的同种培养液和空气须先灭菌。 (√)
(4)乳酸菌可以代替酵母菌用于乙醇的生产。 (×)
(5)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物的形成速度都与搅拌速度有关。 (√)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3 P22~23“图1-9”)某生产谷氨酸的发酵装置,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会积累谷氨酸,但在酸性条件下则容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 乙酰谷氨酰胺,由此可知环境条件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物的形成。
2.(选择性必修3 P23“思考·讨论”)选择发酵工程用的菌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在低成本的培养基上能迅速生长繁殖;产量高;发酵条件易控制;菌种不易变异、退化等。
3.(选择性必修3 P27“异想天开”)单细胞蛋白是以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其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糖类、脂质和维生素等物质。
角度 结合发酵工程及其应用,考查社会责任
1.(2018·江苏卷)某高校采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进行葡萄酒主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
B.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
C.正常发酵过程中罐内的压力不会低于大气压
D.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
解析 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为18~30 ℃,因此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项正确;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因此发酵过程中不需要通入空气,B项错误;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但是没有消耗氧气,因此发酵罐中的气压不会低于大气压,C项正确;葡萄酒发酵的原料是糖类,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D项正确。
答案 B
2.(2021·广东卷)中国科学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H,以糖蜜(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含较多蔗糖)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生产PHA等新型高附加值可降解材料,期望提高甘蔗的整体利用价值。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将蔗糖作为       ,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培养(指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        的方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此外,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还有             等(答出两种方法即可)。
(2)基于菌株H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需要灭菌的发酵系统,其培养基盐浓度设为60 g/L,pH为10,菌株H可正常持续发酵60 d以上。该系统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3)研究人员在工厂进行扩大培养,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     可能是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
(4)菌株H还能通过分解餐厨垃圾(主要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等)来生产PHA,说明其能分泌      。
解析 (1)为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可将蔗糖作为唯一碳源,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选育优良菌株。(2)培养基中盐浓度过高会使细胞失水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过高的pH会导致细胞中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不耐盐和酸碱耐受力低的杂菌在该培养基中均无法生长繁殖,所以题述系统不需要灭菌。(3)根据菌株H发酵系统是开放式的系统及图示信息中有空气、搅拌器,可推知发酵需要氧气,再依据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有少量乙醇产生,可知氧气可能是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4)菌株H可以分解餐厨垃圾,而餐厨垃圾主要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由此可推知菌株H可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
答案 (1)唯一碳源 稀释涂布平板 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2)培养基中盐浓度过高会使细胞失水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过高的pH会导致细胞中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不耐盐和酸碱耐受力低的杂菌在该培养基中均无法生长繁殖 (3)氧气 (4)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
1.(2022·山东卷)青霉菌处在葡萄糖浓度不足的环境中时,会通过分泌青霉素杀死细菌,以保证自身生存所需的能量供应。目前已实现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关于该生产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发酵液中的碳源不宜使用葡萄糖
B.可用深层通气液体发酵技术提高产量
C.选育出的高产菌株经扩大培养后才可接种到发酵罐中
D.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发酵罐不需严格灭菌
解析 青霉菌处于葡萄糖浓度不足的环境中会通过分泌青霉素杀死细菌;提供相同含量的碳源,葡萄糖溶液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较多,会导致细胞失水,发酵液中的碳源不宜使用葡萄糖,乳糖是二糖,可被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是青霉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可以被青霉菌缓慢利用而维持青霉素分泌的有利条件,A项正确。青霉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可用深层通气液体发酵技术提高产量,B项正确。选育出的高产青霉素菌株经扩大培养纯化后,才可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工业化生产,C项正确。为了防止细菌、其他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获得纯净的青霉素,发酵罐仍需严格灭菌,D项错误。
答案 D
2.(2020·江苏卷)某同学在线提交了在家用带盖玻璃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报告,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
A.选择新鲜的葡萄略加冲洗,除去枝梗后榨汁
B.将玻璃瓶用酒精消毒后,装满葡萄汁
C.酒精发酵期间,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
D.酒精发酵后去除瓶盖,盖一层纱布,再进行醋酸发酵
解析 制作果酒时,应选择新鲜的葡萄略加冲洗后再去除枝梗榨汁,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A项正确;制作果酒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瓶用酒精消毒后装入葡萄汁时不能装满,应该留有1/3的空间,B项错误;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要适时拧松瓶盖放气,C项正确;酒精发酵后再进行醋酸发酵,醋酸发酵需要有氧环境,所以要去除瓶盖,盖一层纱布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灰尘等的污染,D项正确。
答案 B
3.(2020·山东卷)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B.“鱼眼汤” 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C.“净淘米” 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解析 酒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浸曲发”的过程中,水分充足,酒曲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代谢会加快,A项正确;形成“鱼眼汤”的原因是酒曲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CO2,向外释放时形成了气泡,B项正确;“净淘米”主要是将米清洗干净,“蒸熟”才是酿酒时为消除杂菌采取的主要措施,C项错误;“舒令极冷”是将蒸熟的米温度降低,这样在米与酒曲混合时可以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D项正确。
答案 C
4.(2021·湖北卷)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泡菜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B.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C.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生长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产生大量乳酸菌
解析  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A项错误;在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从而使馒头变得松软,B项正确;在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的目的是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将容器密封不利于酵母菌生长,C项错误;在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质期,D项错误。
答案 B
5.(2022·湖南卷)黄酒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发酵酒。发酵酒的酿造过程中除了产生乙醇外,也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氨基甲酸乙酯(EC)。EC主要由尿素与乙醇反应形成,各国对酒中的EC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1)某黄酒酿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图中加入的菌种a是    ,工艺b是    (填“消毒”或“灭菌”),采用工艺b的目的是             。
(2)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指示剂,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初步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可用于降解黄酒中的尿素,脲酶固定化后稳定性和利用效率提高,固定化方法有                                (答出两种即可)。
(3)研究人员利用脲酶基因构建基因工程菌L,在不同条件下分批发酵生产脲酶,结果如图所示。推测    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理由是                           。
(4)某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黄酒产品,发现EC含量超标。简要写出利用微生物降低该黄酒中EC含量的思路:              。
解析 (1)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黄酒酿造使用的菌种是酵母菌。灌装后要进行灭菌处理,以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2)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尿素被分解成氨,则培养基的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初步鉴定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酶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3)据图分析可知,无论培养pH是否改变,工程菌L都需培养到一定时间后生产的脲酶活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说明培养时间是决定工程菌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4)由题意可知,EC主要由尿素与乙醇反应形成,可利用尿素分解菌降低黄酒中的尿素含量,以防止酒中的EC含量超标。
答案 (1)酵母菌 灭菌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2)酚红 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3)培养时间 无论培养pH是否改变,工程菌L都需培养到一定时间后生产的脲酶活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 (4)利用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处理新的黄酒产品,降低尿素含量从而使酒中的EC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