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题(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题(学案)

资源简介

中考高频题型精讲:句子含义题
内容导航
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的要求:“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较多。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叙文阅读中常考题型之一——句子含义题。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
考查内容 考题类型 题型 中考预测
1.把握作品内容、情感、形象; 2.理清作者思路和作品线索;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点; 6.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简答 ★★★
填空 ★★☆
简答 ★★☆
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 简答 ★★★
分析句子含义 简答 ★★☆
简答 ★★☆
分析加点字含义 简答 ★★★
知识点睛
题型问法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文章中某句独立成段有何意义;
(3)开头或结尾某某句的含义和作用;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分值设置
2-4分
方法点拨
1.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2.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达到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少数)或结尾处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即便是描写句子,也是具有强烈的感彩的。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3.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有些文章是在一定背景下写的,它的内容与背景有密切关系。背景通常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两种。理解这种文章中的句子就要联系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4.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有时,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修辞规律详见《第三章修辞》)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5.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在分析特定句子的深层含义之前,先概括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品质,评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题型解法
一是句子本身所表现的事物的特征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在含义;
二是要注意由此而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
经典例题
1.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父亲不写信
⑴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⑵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⑶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⑷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有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我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⑸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大学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儿。”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⑹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 ”我也想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⑺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⑻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⑼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很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乐得就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⑽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 ”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⑾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问题】第5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我们隐约能从“到底远了点”这句话看出父亲的担忧与不舍。如果我们仅答出这一点,就流于肤浅了。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
【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2.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问题。
初冬月
陈国华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的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不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光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磋砣。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问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
【解析】解题思路“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这是第六段的一段文字,它恰恰点明了本文的主题。而画线段的“文眼”是:“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答案: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深化了文章主旨。
3.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父子
萧忠民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问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解题思路
写人记事的文章,理解句子的含义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懂人物的形象特征,事件的性质和意义,然后根据句子描述的具体情境,抓住关键词把握它的内涵。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厚道又节俭的人,因此,这“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答案
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本讲总结
句子含义题答题技巧总结——
答题思路 1.修辞句(比喻):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2.富含哲理的句子: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3.言外之意句: 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答题原则 1.从句子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理解一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2. 一些描写性句子的理解。一类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服务的;一类是环境描写,往往是为了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理等。
答题方法 一是句子本身所表现的事物的特征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在含义; 二是要注意由此而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
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孙君飞
  ①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 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了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运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赞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做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选由《青年博览》,有删改)
1.第③节作者为什么将木头、璞玉和钻石放在一起来谈论
2.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钻石”各有什么含义。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1),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2)。
3.从第⑤节桂纶镁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钻石切割者具有什么宝贵品质
4.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将木头、璞玉和钻石进行对比,突出“拥有青春的人”所应具有的人生态度。
2、(1)完美天才 (2)把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到完美,做到极致
3、充满自信,敢于梦想,敢于行动。(大意写出即可)
4、示例:做人做事都要充满信心,要不断地战胜自己,颠覆自己,用新的胜利战胜旧的胜利,从成功走更大的成功。
2.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沉在水底的豆子
周莹
  从小到大,他一直是个很浮躁的人。凡事在他眼中,说得头头是道,轮到付出行动时,他就落后了。
  高三那年,他告诉父亲说自己非复旦大学不上,您就等着吧。父亲疑惑地问他:“你有这么大的把握?成绩如何?” 他信誓旦旦地向父亲许诺,您要相信自己儿子才对。于是,父亲不再说什么。父亲知道他的成绩考复旦,问题不是很大。
  整个高三期间,父亲忙着自己的小生意,没有过多的精力专门照顾他,只一门心思给他攒钱。没想到,高考过后,他却落榜了。他的分数,勉强够二本。这个意外,让他措手不及。
  父亲没有过多的批评他。而他自己,却痛苦地恨不得撕开自己的心脏。他在家躺了三天,愧疚像蛇一样纠缠着他,撕咬着他,折磨着他。
  三天后,他自己起床告诉他父亲说想出去打工,体验生活。母亲胆怯地问:“你可是什么都不会?……”。他一脸严肃地说:“我出去学习,可以吗?您总是不相信我!”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母亲心疼地眼泪直掉,父亲安慰母亲说,没事的,鹰总是要学会自己飞翔的嘛!任他去吧。母亲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有默默叹息的份儿。
  三天后,他回家倒头就睡。母亲问他怎么了?他说在酒店端盘子,因为打碎了一个酒杯,被老板骂了一顿。赌气,就回来了。第二天,他一大早就出门了。四天后回来,长吁短叹。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在工地搬砖,工头批评他弯不下腰,不是干活的料。说完,他眼泪汪汪地望着父亲。
  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出了三颗芸豆,丢进盛满水的玻璃杯子里,就出去了。他看着三颗漂浮在水上来回转动着的芸豆,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母亲看着沮丧的他,想要说一声不要打工了,哪怕是二本,也去上吧。毕竟是在读书。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张口,他就站起来冲出了门外。
  他在母亲的担忧中,再次离开温暖的家,出去“闯荡”。晚饭后,他回来了。一身灰尘,一身疲惫。
  父亲没有嘘寒问暖,只是喊他过来看杯子内的芸豆。他走近一看,三颗芸豆有一颗沉在水底,两颗飘在水上。他不知所以然。父亲含沙射影地问他:“你看看,这三颗芸豆,哪颗能够发芽结果?”
  他被父亲问得莫名其妙,心里直犯嘀咕:“我怎么知道哪颗豆子会发芽结果呢?”
  父亲也不恼火,只轻描淡写地说:“我们把芸豆种在花盆里试试就知道了。”说完,父亲就从墙角搬出三个花盆,装上泥土,然后指着水中的芸豆,让他看看有什么不同。他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门道,只好把头摇得像波浪鼓。
  父亲指着三颗芸豆让他看:“沉在水底的那颗芸豆,你看到了什么?”他想了想说:“看到那些水珠像泡泡一样围住豆皮。看样子,芸豆在吸收水分?”沉着脸的父亲,嘴角微微一翘,故意发出疑问:“豆子吸收水分是为了干啥呢?”他不知道如何回答。
  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豆子沉在水底,用心地吸收着水分,为被埋进土壤的那一天积蓄力量。飘在水上的豆子,只是表皮吸收了一层水分,里面并没有吸收到,一旦埋进土里,遇到干旱,就会因为缺乏水分而不能发芽,最终会烂掉。沉在水底的豆子,安静地积蓄着力量,为的就是发芽的那一天,迎来一个灿烂的朝阳。”
  父亲说完,就把三颗豆子分别种在花盆里,并做了三种不同的记号,尤其是沉在水中的那颗豆子,父亲还插了一支筷子。
  父亲的行为,让他陷入沉思。
  第二天,他没有出去打工,而是静静地等待豆子是否发芽。
  十天后,插了筷子的那颗豆子发芽了。芽苗粗壮、肥厚、翠绿,还特精神。
  又过了半个月后,发芽的豆苗都窜到一尺多高了,而那两颗豆子还没有出土。他忍不住瞒着父亲,扒开土壤翻看漂浮在水上的豆子是什么结果。等他扒开潮湿的泥土一看,他傻眼了,那两颗豆子早就烂成稀泥,废了。
  他再看了一眼那株茁壮青绿的芸豆苗,颓废的心灵为之一振。顿时,他心里充溢着一泓喜悦,仿佛看见天边的星光,让他心底泛出希望的光点,虽然星星点点,若隐若现,但是他却有了方向,有了激情,不再迷茫,不再颓废。他暗想,父亲说的话,果然没错。
  晚上,他主动与商量父母,不出去打工了,想再复读一年,一定争取上复旦。母亲没敢表态,父亲故意犹犹豫豫不说话。
  他一着急,就发誓:一定要做一颗沉在水底的豆子。第二年,他果然如愿以偿,顺利收到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的通知书。
  升学宴席上,亲朋好友都赶来祝福。别人纷纷议论说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才。有人羡慕地说:“你真了不起!人才啊!”
  他笑笑回答:“我只不过是一粒沉在水中的豆子而已。”
  一粒沉在水中的豆子,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成就了他的人生方向,让他看到了一片光明的未来。
15.阅读本文,根据文章所记叙的内容,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情节 “他”的心理变化
高三期间信誓旦旦的向父亲许诺上复旦 ①
② 痛苦 失落
父亲泡豆、种豆让他观察结果。 ③
④ 豁然开朗
16.请你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文中父亲给了你什么启示。(6分)(不超过140字)
参考答案:
  15.①骄傲、得意 ②他高考只考个二本,外出打工屡次失败。③疑惑不解④发现沉在水底的豆能茁壮成长,理解了爸爸的用意。评分:共4分,每空1分
  16.豆苗的茁壮成长使我理解了爸爸的话,要想成功必须沉下心,储备力量。不能浮躁。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评分:共4分,理解爸爸的话和自己知道如何做。每点2分。
17.可以从父亲的话所讲的道理“要想成功必须做沉在水底的豆子,沉下心,努力拼搏,积蓄力量”角度谈。也可以从爸爸的教育方法谈。评分:本题共6分。对原文内容理解2分,结合自己生活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
3.阅读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冬花
贾平凹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房子中央,我认为是上品妙物。那画儿描绘的是一个冬夜。天上有一轮月亮,满满圆圆的,又在中天,可见是十五夜晚的子时。没有一点儿杂云,也没有一颗星星,占去了画面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月亮却是不亮,淡极,白极,不是小说里常常描写的是一个玉镜儿,或者是一个灯笼:妥妥切切的应该是一个气球,也不实在,或者只是虚幻着的一团白光吧。冬天的夜是童话的世界吗 整个画面的颜色是种昏黄。那二分之一的下面盈盈地是一棵老树,或是核桃树,或是七八十年植的苦楝,树冠呈着扇形,隆地而起的半圆。树枝一动不动,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个小花小果,连一只栖鸟儿也没有;枝条错综复杂,有点像中国农民画的“连理枝”。全树一色灰白,虽然不是晶莹般的透明,但比夜色亮多了,不知道是落了银粉,还是挂了傲霜
②画面上再没有什么了,朦胧而又安静,虚空而又平和,我只能说出它的物理成分,却道不出它的情调:或许我意会了,苦于用语言不能表达。恐怕最伟大的文学家也说不出来。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却能感觉出这是冬夜。
③多么冷的一个夜晚呵,月亮欲明未明,世界在朦胧中虚去了,淡去了,只有树存在。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但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却又不知道。我已经发冷,瑟瑟地抖动起来,感到衣裳太单薄了,似乎不能忍耐了。
④这是什么缘法啊,画儿,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哭呢。
⑤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正烦乱,心绪不收,到大街上去了。行人是匆匆的,他们像似都找到了快活:我站在热闹之中,却显得更加孤独和寂寞,就逃进那画册店去。这画是挂在墙上的,我一眼就看见了,停下脚步,痴痴呆呆,像在千里之外遇见了知音,像浪迹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一时气沉丹田,膝腿发软,双手松松地垂下来了……
⑥这正是我思我想的冬天!我真想就睡在这树下,像树枝儿一样僵硬,让大地就在身下,让霜泛在身上,月光照着,一起蛰去,眠过这整整的一个冬天,直到来春的“惊蛰”的那声响雷。
⑦这幅画儿挂在我的房中,我把它像佛殿的菩萨一样供着,每每心烦意乱,就面画而坐,它似乎是安宁我的神灵,我于是得到了慰藉,得到了解脱;我觉得我是唯一能理解它的了。有这么一回,我正看着,偶然间在画的左角,发现了小小的两个字:冬花。这是画的题字,却竞使我大吃一惊,而且从此陷于疑惑了。那题字笔画了了,而且我一直未能注意;它怎么是“冬花”呢 冬天是不可能有花的,画面上又没有画花,何以是花呢
⑧我是不知道的了。我苦闷了三天,终于看出这树是长在河畔的,那么,这几步之外,该是有村有人的了。这得要去问那人了。
⑨人呢 在这沉沉夜里,人恐怕掩了柴门,埋了炭火,已经睡了。昨日里刮了一天风,飘走了树上最后一片叶子,今夜里才冷得这么干,这般清;那人如何消得长夜,推开了那扇窗子,看着这树了。他是在想:今夜里有月亮了,这么的满圆;白天里发光的叫太阳,月亮是夜的太阳吧 夜本来是极黑的,夜的太阳出来了,黑里才有了白光。这树,是枯了吗 但昨天的风里,它并没有掉下来,静静的在冬夜里,沉思了,默想了,或许真正在做一个长长的梦,梦见春天的花,春天的叶,春天的果呢。
⑩啊,冬天并不是死寂的,冬天有花呢。这是那人看见的,也是他告诉我的。这个不知名儿的人,不见脸儿的人,揉着睡眼,打着呵欠,伸舒了身骨,怕要走下炕来,步出门去;而他终没有时间走进这画里来,又去忙他的事儿了;去修理春耕的农具,去精选春播的种子……
11啊,我真想唤出那个人来了!尊敬的,你肯出来吗?带我一块度过冬天,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春耕的劳作,我一定要叫着你是老师,好吗
14.请理解“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些春耕的劳作”在文中的含义。(2分)
15.第⑨段中写到“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我感到“熟悉”的原因有哪些?(6分)
16.文章叙写了作者观看一幅画的过程,请分析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5分)
17.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画面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4分)
18.从作者观画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并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具体阐述。(7分)
答案:
14.让我在艰难处境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帮助我找到走出困境、走向希望的路径。(2分)
15.①画面的景象我似曾见过。(1分)
②画上凄冷孤寂的景象与我的境遇契合。(2分)
③画面表现的安静平和气氛与我追求的心境契合。(2分)
16.①偶遇画作,产生共鸣;(1分)
②面画而坐,得到慰藉和解脱;(1分)
③发现题字,陷于疑惑;(1分)
④读懂画意,心怀敬意,充满希望。(2分)
17.①表现自己对画作的喜爱之情。(1分)
②写我只懂得了画面的物理成分,为下文读懂画的真正寓意蓄势;(2分)
③画面无花,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1分)
18.启示:①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于表面;
②遭遇挫折与困境应该平和面对;
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并积极行动,超越困境。(联系实际,具体阐述)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春到齐鲁
余光中
①清明节前一星期,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虽然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从机场进城,三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但两侧的柳树绿阴不断,料峭的晴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之仪队,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那样盛况的阵仗,将我欢迎。
②从城之东北进入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外事处的佟光武处长和刘永波副处长把我安顿在专家楼,就将我留给了济南的春天。一千年前,济南的才女李清照说:“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我在山东十天,尽管春寒风劲,欺定我这南人,却是一天暖过一天,晴得十分豪爽。愈到后来,益发明媚,虽然说不上春深似海,却几乎花香如潮了。不,如潮也还没有,至少可以说沦纹回漾。
③专家楼外,有几树梨花,皓白似雪,却用淡绿的叶子衬托,分外显得素雅,那条巷子也就叫梨花路。偌大的山大校园虽然还只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樱花串串,富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端庄而健美,简直是硕人其颀。
④但令我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这名字太美了,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的名句谁读了能忘记呢 丁香与豆蔻同为桃金娘家的娇女,东印度群岛中的马鲁古群岛,即因盛产这两种名媛,而有“香料群岛”的美称。早在战国末期,中国的大臣上朝,就已用丁香解秽。干燥的花蕾可提炼丁香油做香料,也可以入药,有暖胃消胀之功。此花属聚伞花序,花开四瓣,辐射成长椭圆形,淡绿的叶子垂着心形,盛开时花多于叶,簇簇的繁花压低了细枝,便成串垂在梢头,简直要亲人,依人。你怎能不停下步来,去亲她,宠她,嗅她,逗她。
⑤后来我写了《丁香》一诗,便有“叶掩芳心,花垂寂寞”之句,不但写实,也借以怀念李清照,中国最美丽的寂寞芳心。请四川高中语文教师到“【四川】高中语文教师团队超级群”群共享下载,群号:144453547(加入时注明你的单位、姓名)
⑥初春的济南,到处盛开着丁香,简直要害人患上轻度的花魇、花癫,整天眼贪鼻馋,坐立不安。山大校园里的丁香就有乳白、浅绯、淡紫三种,好像春天是各色佳丽约好了一齐来开游园会,你不知该对谁笑才好。
⑦同为地灵所育,灼灼群芳只争妍一季,堂堂松柏却支撑着千古。从济南的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岱庙到孔庙与孟庙,守护着圣贤典范、英雄侠骨的,正是这一排排一队队肃静而魁梧的金刚。阴翳的树影萧森,轻掩着屋脊斜倾的鳞鳞密瓦,或是勾心斗角的犄望屋檐,再往下去,覆盖在横匾与楹联上,或是土红粉白的墙头,或是字迹漶漫的石碑。若是树顶有鸦鹭之类来栖,则磔磔怪争声中更添寒禽古木的沧桑。
⑧鲁中寺庙里巍巍矗立的,多半是柏,本地人把它念成“北”。那十天我至少观叹过上千株古柏,其风骨道貌却令人引颈久仰,一仰难尽。那气象,岂是摄影机小气的格局所能包罗 从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孟庙到孔林,那成千上万的木中长老,柏中华胄,哪一树不是历经风霜,饱阅世变,沧桑的记忆那么露骨地深刻在糙皮上面 朝代为古柏纹身,从蟠根到盖顶,顺着挺峻高昂的巨干,一直削上天去,像是凿得太痛,苍老而坚毅的霜皮竟都按着反时钟的方向朝上面拧扭,回旋成趣。
⑨岱庙里有五株汉柏,传说是当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亲自手栽。耿耿汉魂,历劫犹健,但毕竟是两千多岁了,槎桠的枝柯早已炭化,霜皮大都剥落,只靠残余的片段向古根汲水,去喂预上虬蟠的苍青。问他们建元的往事,问张骞和苏武几时才回国,古木穆穆,只鸦啼数声便支吾了过去。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相传是因秦始皇在树下避雨而受爵,虽然更老,却不如汉柏长寿,早在明朝就被山洪冲走,要到康熙年间才加补植,现在也只剩下两株。
⑩古来松柏并称,而体态不同。大致而言,柏树挺拔矗立,松树夭矫回旋。譬之书法,柏姿庄重如篆隶,松态奔放如草书。泰山上颇有一些奇松,透石穿罅,崩进而出,顽根宛如牙根,紧咬着岌岌的绝壁,翠针丛丛簇簇,密鳞与浓鬣蔽空,黛柯则槎桠轮困,能屈能伸,那淋漓恣肆的气象,简直是狂草了。
杜甫的《古柏行》说古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过是修辞的夸张。就算加州海边的巨杉,俗称红木者,最高拔的也不过三百六七十英尺。加州海边的怪松,天长地久,被太平洋的烈风吹成蟠曲百折的体态,可称“风雕”,而以奇石累累为其供展的回廊,神奇也不下于泰山之松,只可惜奇石怪松独缺名士品题,总觉得有景无句,不免寂寞。所以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
(本文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的题目“春到齐鲁”,既指春回齐鲁大地,又指作者在春天时节来到济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B.在作者的眼中,济南的春天具有人的灵性和情怀,她敞开胸怀,满腔热情地欢迎远走他乡的游子的归来。
C.文章说“花香如潮”,又说“如潮也还没有”,准确地写出了济南的春天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的特点。
D.文中称济南古柏为“柏中华胄”,将其比作华夏后裔,借以表达对历经沧桑而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E.齐鲁大地的景物众多,作者却只选取丁香和松柏来写,是因为这些景物最能够用来承载作者的精神寄托。
16.作者为什么对丁香“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 请简要分析。(6分)
17.请以第⑦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6分)
18.文章末尾说:“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15.(4分)C E(C.“变化多端、难以捉摸”错。E.“只选取丁香和松柏”错,文章还写了梨花、桃花、樱花、海棠)
16.(6分)①丁香的名字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②丁香实用,观赏性强;③丁香让人怀念李清照的寂寞芳心。(每点2分)
17.(6分)①妙用修辞。如对比、比喻、衬托等。
②善用叠字。如“灼灼”“堂堂”“一排排”“一队队”“鳞鳞”“磔磔”等,增强韵律感。
③文白互补。在白话中嵌进文言词语,增添文章韵味。如“群芳”“争妍”“阴翳”“萧森”“犄望”“漶漫”等。 (每点3分,特点2分,赏析1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18.(6分)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水需要人文和传说来增添它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② 就如文中写到的李清照的词,使人们对济南的春天有更亲切动人的感受;汉武帝和秦始皇的传说,让五株汉柏和五大夫松平添了历史内涵。③人文和传说构成文化,因文化的滋润,山水便有了精神和韵味。(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