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2)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说出什么是误差,会区别误差和错误三、教学分析本章是此套教材的起始章,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本节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但是学生由于刚接触物理,对于这门学科既感到好奇,又有点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关键的。学生对于刻度尺的用法,由于在小学数学课上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他们对于长度测量过程中,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能还不适应。这其实正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过程比起其他学科又是很严谨的。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创设情景:实验演示:观察图 1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 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问题 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 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 km)、分米(符号为 dm)、厘米(符号为 cm)、毫米(符号为 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 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图 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即“选、放、读、记”。1.选2.放,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三、时间的测量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 h)、分钟(符号 min)。(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分组实验:(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 10次所用时间以及 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二)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