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序号填涂在答题卡)
1.(2023八下·揭东期末)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结果支持了哪种生命起源的观点(  )
A.生生论 B.自然发生论 C.神创论 D.化学进化论
2.(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地球的生命史上,恐龙非常繁盛的时期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2023八下·揭东期末)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由于(  )
A.基因突变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绝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的现象
B.生物的变异对其生存都是有利的
C.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存斗争中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
5.(2022·福建)昆虫啃食甘蓝(一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部分甘蓝能合成对昆虫有毒的芥子油,能避免昆虫啃食而被保留,少数昆虫适应了有毒的芥子油,继续啃食甘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昆虫与甘蓝之间不存在生存斗争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C.昆虫啃食甘蓝后产生了适应芥子油的变异
D.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是昆虫选择的结果
6.(2017·海南会考)在人类进化阶段中,脑容量最大的是(  )
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 D.智人
7.(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分类等级中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
A.种子植物门 B.梅属
C.双子叶植物纲 D.蔷薇科
8.(2023八下·揭东期末)同学在校园里发现一种矮小的植物,其叶中没有叶脉,有假根,可推断该植物属于(  )
A.藻类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9.(2023八下·揭东期末)我国科研人员发现,蕨类植物蜈蚣草可以将土壤中的砷等重金属吸收富集在体内,现已广泛应用于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下列有关蜈蚣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 B.茎不具有输导组织
C.叶可进行光合作用 D.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10.(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有关绿色植物主要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银杏和杨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银杏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B.水绵是藻类,具有真正的根
C.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
D.葫芦藓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1.(2023八下·揭东期末)菜市场有多种动物售卖,以下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螺蛳 B.家鸽 C.乌龟 D.龙虾
12.(2023八下·揭东期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前认为是高档食材的海鲜,如今也频繁出现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下列海鲜与所属类群匹配正确的是(  )
A.鲍鱼鱼类动物 B.帝王蟹—爬行动物
C.海蜇—扁形动物 D.扇贝软体动物
13.(2022八上·城阳期末)下列属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恒温动物 B.都是陆生脊椎动物
C.发育过程都为变态发育 D.生殖方式都为卵生
14.(2023八下·揭东期末)穿山甲被覆鳞甲,外观很像爬行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在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主要判断依据是(  )
A.用肺呼吸 B.体内受精 C.胎生、哺乳 D.具有脊柱
15.(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形成与生活环境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体表坚韧的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B.鱼身体一般为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C.青蛙的皮肤裸露,依靠肺和鳃进行气体交换
D.家鸽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16.(2023八下·揭东期末)农谚“惊蛰雷鸣,谷米成堆”说明在惊蛰时期,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土壤 C.空气 D.水
17.(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选项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校园里的全部生物 B.揭阳榕江
C.沿江路边所有的榕树 D.荷塘里的所有水生生物
18.(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适应环境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景象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
19.(2023八下·揭东期末)生活在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莓、蘑菇、斑鸠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20.(2023八下·揭东期末)以下是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的四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植物→兔→狐狸 B.草→昆虫→青蛙→蛇
C.剑水蚤→蜻蜓幼虫→鱼 D.黄雀→螳螂→蝉→树
21.(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下列几组食物中,人类选取哪一组食物,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损失最少(  )
A.米、面粉和水果蔬菜 B.牛奶和肉类
C.土豆和牛肉 D.蛋类和鱼虾
22.(2023八下·揭东期末)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
A.材料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
B.需要加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C.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
23.(2023八下·揭东期末) 2023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决定在2023年春夏将核污水排入大海,将污染半个太平洋。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最普通的能量金字塔,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生物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的是大鱼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C.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
24.(2022·海南)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5.(2016八上·肇源期中)下面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  )
A.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C.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D.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26.(2023八下·揭东期末)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露;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油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7.(2023八下·揭东期末)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下列(  )
①新购买的家具 ②新装修的房间
③吸烟者吸烟后烟雾弥漫的房间 ④防置和使用含苯等挥发性气体的房间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28.(2023八下·揭东期末)中国是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入侵物种达到529种。揭阳市内的河流中就有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以及严重影响水稻生长的福寿螺。这些外来有害生物流入我国境内,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①引起传染病流行传播 ②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
③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④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⑤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29.(2023八下·揭东期末)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科学家将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细胞内,最终获得干扰素,降低了成本并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这种生产干扰素的方法运用的是(  )
A.克隆 B.转基因技术 C.组织培养 D.杂交
30.(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关注转基因产品的同时要重视其安全性
B.克隆技术可用于快速改良动物性状
C.微生物发酵技术可用于制作酸奶、酱油等食品
D.克隆技术对拯救濒危动物,以及医疗上器官移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除了注明之外,其余每空1分)
31.(2023八下·揭东期末)读图理解
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生物进化来的。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下图一生物“进化树”形象而简明地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图二是“人的由来”的相关概念图,请根据图中提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进化树中的③、④所代表的植物及桫椤的共同特征是生殖过程离不开   。
(2)扬子鳄等爬行动物都是由原始的②代表的动物类群   进化来的,此类动物大多数成体用   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3)⑤所代表的植物类群是   ,观察进化树,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   。
(4)图二中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词:A是   ,B是   。
(5)将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序是____。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②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③产生了语言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6)生物的多样性是   的结果,   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32.(2023八下·揭东期末)资料分析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可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分析一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林下养殖: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如养殖柴鸡、鹅等林禽,奶牛、青山羊等林畜,蜜蜂。林下养殖远离村庄,没有污染,环境好;禽畜粪便可通过蚯蚓的分解作用后给果树施肥;林地生产的禽畜产品市场好、价格高,属于绿色无公害禽畜产品。
资料二:林菌模式: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正适合林菌间作。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平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从菌棒入地到开始出菇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整个生产时间为2个月,经济效益显著,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
(1)资料一中蚯蚓和   身体内都无脊柱,属于   动物;二者的另一共同特征是身体都有   。蚯蚓在该种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2)依据   ,可以将鹅和青山羊归为一类,它们和蜜蜂、草履虫在生物分类等级中都属于   这一单位。
(3)从动物进化历程上看,资料一所涉及的养殖动物中,   (写1个)是最高等的,它是由古代的   类动物进化而来的。
(4)林下种植的各种食用菌用   繁殖,生长周期短。根据资料总结一条林下种养模式的优势:   。
33.(2023八下·揭东期末)实验探究
下面是家庭酿造甜酒的操作过程。
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盖好,加盖密封,置于温暖的地方;③用凉开水将霜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左右;④将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后倒入蒸锅蒸熟(以上容器、毛巾等均要求消毒)。请对照制作工序,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制作甜酒的操作步骤(用序号表示)   。
(2)生物类群的角度看,酿酒所用的酵母菌,属于   。
(3)酿酒过程中先将糯米饭蒸熟的目的是   ,在酿酒的过程中,需将器皿加盖密封,因为酵母菌在   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
(4)若要探究密封条件对于酿酒过程的影响,可设置一组将器皿敞口的装置作为   实验,其余条件应设置为   (相同/不同)。推测一段时间后,散口器皿中   (有/无)酒味。
(5)在酿酒的过程中除了产生了酒精还会出现一些泡沫,由图可知,泡沫中的气体是酵母菌分解有机物过程中释放出来的   。据图可知,若要生产市面上不同酒精浓度的啤酒,需要控制发酵条件中   的浓度。
(6)一名同学按上述工序制作甜酒,几天后,发现糯米饭发霉,甜酒没制出来,请你写出一条可能的原因   。
34.(2023八下·揭东期末)综合运用 2022.12.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前,“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1)在太空中也可以种出粮食,“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舱内的水稻、拟南芥、生菜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在地面,此次太空水稻出现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征”,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三名航天员还品尝了由蔡旭哲亲手种植的生菜,宇航员们的这一行为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
(3)生物社团的同学观看太空授课后,经查阅资料、研讨之后认为空间站属于生态系统。从组成方面来看,除上述生物外,空间站这一生态系统还应具备   和   。
(4)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特殊光源可为植物的   作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人的粪便、尿液、食物残渣等废物经处理可用于植物栽培,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   。可见   和   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
(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空间站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是   ,我们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家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 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是细菌的产生是由原来空气中的细菌产生的,不能自然发生。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生论: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自然发生论与神创论差不多同样的古老,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久不洗澡会生虱子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四点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题干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大多数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此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现象,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自身生存,有的变异不利生物自身生存,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更加适应生存环境,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正确;
D、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通过自然选择使得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昆虫以甘蓝为食,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和被捕食的斗争,A不符合题意。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B不符合题意。
C.昆虫在繁殖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各种变异,有适应芥子油的变异,也有不适应芥子油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芥子油对昆虫有毒性,起到保护甘蓝的作用,减少了昆虫的采食,昆虫总是采食不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也就使得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6.【答案】D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解:现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出现,促进了脑容量的增加,进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归类
【解析】【解答】 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植物门分类单位最大,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少。在A、B、C、D选项中,种子植物门分类单位最大,所以同门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较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8.【答案】B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茎中没有导管,叶没有叶脉,体内无输导组织;无真正的根,只有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所以植株通常矮小,B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植株一般比较高大 ,C不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无真正的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植株一般比较高大;裸子植物一般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9.【答案】C
【知识点】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A、蕨类植物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A错误;
B、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分化出了输导组织,B错误;
C、蕨类植物的叶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蕨类植物 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一般长的比较高大,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10.【答案】D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 A、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杨树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A错误;
B、水绵是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B错误;
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C正确;
D、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叶绿体,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如葫芦藓;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如肾蕨; 种子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而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11.【答案】B
【知识点】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 动物中只有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才是恒温动物。螺蛳属于软体动物、乌龟属于爬行动物、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家鸽属于鸟类,是恒温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12.【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A、鲍鱼属于软体动物,A错误;
B、帝王蟹属于节肢动物,B错误;
C、海蜇属于腔肠动物,C错误;
D、扇贝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和贝壳,有肉足,属于软体动物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判断生物属于哪一类群,主要依据是它是否具有该类群的主要特征。
13.【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A.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体温都不恒定,都属于变温动物,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生殖不需有水的环境,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有水的环境下进行,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不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发育为变态发育,而爬行动物的发育不属于变态发育,C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都能够产卵,是卵生的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14.【答案】C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和具有脊柱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穿山甲虽然被覆鳞甲,外观很像爬行动物,但它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
15.【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两栖动物;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蝗虫体表坚韧的外骨骼,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应陆地生活,A正确 ;
B、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中游泳时的阻力,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青蛙皮肤裸露,依靠肺和皮肤进行气体交换,C错误;
D、 家鸽前肢变成翼,家鸽的胸肌特别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16.【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农谚“惊蛰雷鸣,谷米成堆”的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常出现春旱现象,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
1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 校园里的全部生物 ,只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A不符合题意;
B、揭阳榕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属于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 沿江路边所有的榕树 , 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生产者,缺少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C不符合题意;
D、 荷塘里的所有水生生物 ,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缺少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18.【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错误 ;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食物链的开始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 ;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青蛙能捕食害虫、稻田丰收的景象,C正确 ;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营腐生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野莓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斑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正确。
故答案为:。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0.【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A错误 ;
B、该链状结构正确表示了生产者草和消费者昆虫、青蛙和蛇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能够构成食物链,B正确 ;
C、食物链中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剑水蚤属于动物,起始位置不是生产者,C错误 ;
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指向错误,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题干中米、面粉和水果蔬菜、土豆等直接来自植物,能量消耗最少,人类获得的能量最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2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如果将材料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会杀死里面的微生物,使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完整,所以不宜采纳,A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B宜采纳,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阳光是能源物质的最终来源,所以要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C宜采纳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D宜采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 图中大鱼的营养级别最高,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大鱼生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A正确;
B、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B错误;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C正确;
D、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参与物质循环。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2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动植物种类较多,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答案】D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A、沼泽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污水等重要作用,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会破坏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农药会污染环境,还会形成农药残留,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会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死亡如鱼类,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属于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或保护方面来切入.
26.【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27.【答案】B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吸烟产生的烟雾、新购买的家具以及发胶、清新剂等,刚刚装修过的房间,会挥发出大量的甲醛、苯等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居室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B。
【分析】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它能反应空气污染的程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的空气不清新导致的。
28.【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境外有害生物(虫卵、微生物等外来物种)可能携带者某些病菌,所以有可能引起传染病流行传播,①正确;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有害生物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有害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剧增,与境内的其它生物争夺阳光、温度、水分等,引起各种生物数量减少,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②错误,③正确;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有害生物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有害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剧增,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④正确;境外有害生物由于刚刚进入境内,没有天敌,数量激增,造成生态失衡,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⑤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29.【答案】B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科学家将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细胞内,最终获得干扰素,降低了成本并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故这种生产干扰素的方法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30.【答案】B
【知识点】发酵技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A、目前转基因技术叶并非无懈可击,转基因生物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疑虑和不安,A正确;
B、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特点是保持母体的性状,不会改变,所以克隆技术不能用于快速改良动植物性状,错误
C、利用乳酸菌的发酵技术可以制作酸奶,利用霉菌酿造酱油等食品都属于发酵技术,C正确;
D、人们可以从濒危动物身上选取适当的体细胞进行克隆,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物种的目的;治疗性克隆是将患者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获得重组细胞,待其发育到胚囊阶段后,分离出全能型的胚胎干细胞,再将其定向诱导为患者需要移植的器官用于移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
31.【答案】(1)水
(2)两栖类;肺
(3)被子植物;鲤鱼和鲫鱼
(4)森林古猿;受精卵
(5)D
(6)自然选择;定向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1) 进化树中③藻类植物、④苔藓植物及桫椤(属于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用孢子繁殖,受精过程必须在水中完成,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故填:水
(2)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可见,扬子鳄等爬行动物都是由原始的②代表的动物类群两栖类进化来的,此类动物大多数成体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故填:两栖类;肺
(3) 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结合题图可知,水杉所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裸子植物,⑤所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被子植物;观察进化树,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鲤鱼和鲫鱼,它们都属于鱼纲,都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故填:被子植物;鲤鱼和鲫鱼
(4)图中A表示古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人类和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B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
故填:森林古猿;受精卵
(5)古猿本来过着树栖为主的生活,随着气候变得寒冷干燥,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一些古猿被迫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由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把双手解放出来,慢慢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脑容量增加,语言的产生,使得他们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因此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 是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 ②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 ③产生了语言 ,D正确。
故填:D
(6)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故填:进化;自然选择
【分析】(1) 植物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3) 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人类和类人猿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5)在人类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展和语言的产生。
(6)用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2.【答案】(1)蜜蜂;无脊椎;分节;分解者
(2)体内有无脊柱;界
(3)青山羊;爬行
(4)孢子;经济效益显著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 资料一中 蚯蚓和蜜蜂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蜜蜂属于节肢动物,它们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蚯蚓的生活方式为腐生,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故填:蜜蜂;无脊椎;分节;分解者
(2)鹅和山羊它们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所有的动物都属于动物界。
故填:体内有无脊柱;界
(3)资料一中青山羊属于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故填:青山羊;爬行
(4)食用菌属于真菌,用孢子繁殖,分析从资料二, 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这种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故填:孢子;经济效益显著
【分析】(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生物学家把生物的分类单位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不同等级。
(3)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4)林下食用菌是指在森林地面下或林下的营养物质丰富的环境中生长并可以食用的菌类,林下食用菌具有味美、营养丰富、生长周期短等优点。
33.【答案】(1)④③①②
(2)真菌
(3)高温灭菌;无氧
(4)对照;相同;无
(5)二氧化碳;溶解氧
(6)①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感染;②器皿消毒不严;③器皿没盖严;④酒曲含杂菌等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 (1)在制作甜酒时,首先要用水将糯米浸泡一昼夜,淘洗干净;然后将糯米倒入蒸锅煮熟(以上容器,毛巾等均要求消毒).蒸熟之后,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30℃是酵母菌生活的适宜温度;接着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使之充分混合,将糯米饭压实后挖个小坑,淋上一些凉开水,最后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入温暖的地方即可。所以,制作甜酒的正确顺序是:④③①②。
故填:④③①②
(2)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真菌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故填:真菌
(3)在酿酒时要先将糯米蒸熟,有两个好处,一是熟糯米比生糯米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于发酵,二是蒸熟了可以高温杀菌,避免了其它杂菌的污染,其中主要目的是杀死其他的杂菌;酵母菌 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
故填:高温杀菌;无氧
(4)若要探究密封条件对于酿酒过程的影响,可设置一组将器皿敞口的装置作为对照实验,其余条件应设置为相同。一段时间后,散口器皿中无酒味,因为酵母菌进行无氧发酵才能产生酒精。
故填:对照;相同;无
(5) 酵母菌在无氧时能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出现泡沫是二氧化碳。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会把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时会把有机物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据图可知,溶解氧的浓度越高,产生酒精的越低,因此为了保证啤酒中含有适度的酒精,就需要控制发酵条件中氧气的浓度。
故填:二氧化碳;溶解氧
(6)制酒的过程中要保证无其它杂菌的进入,否则制出的酒有酸味或甜酒没制出来,糯米饭反而发霉了,因此制酒时要注意密封,不能随便打开容器,所有的器皿要消毒干净,用的酒曲要纯正等,以避免其它杂菌的污染。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是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感染、器皿消毒不严、器皿没盖严、酒曲含杂菌等。
故填: ①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感染;②器皿消毒不严;③器皿没盖严;④酒曲含杂菌
【分析】(1)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 酵母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没有叶绿体,属于真菌。
(3)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会把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时会把有机物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4)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5)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6)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一般为固态发酵法,是世界上独特的酿酒工艺。
34.【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4)光合;水和无机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5)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生物圈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解析】【解答】 (1)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差别很大,导致太空水稻出现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征”,这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填:环境影响生物
(2) 三名航天员品尝生菜,摄取食物,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故填: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空间站只有航天员和拟南芥、水稻和生菜等植物,只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还应具备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填: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4)光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植物舱设计了利于植物生长的特殊光源,人的粪便、尿液、食物残渣等废物经处理用于植物栽培,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重要功能。
故填:光合;水和无机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5)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空间站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生物的种类单一和数量少,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故填: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生物圈
【分析】(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1 / 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序号填涂在答题卡)
1.(2023八下·揭东期末)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结果支持了哪种生命起源的观点(  )
A.生生论 B.自然发生论 C.神创论 D.化学进化论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 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是细菌的产生是由原来空气中的细菌产生的,不能自然发生。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生论: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自然发生论与神创论差不多同样的古老,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久不洗澡会生虱子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
2.(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地球的生命史上,恐龙非常繁盛的时期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3.(2023八下·揭东期末)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由于(  )
A.基因突变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四点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题干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4.(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绝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的现象
B.生物的变异对其生存都是有利的
C.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存斗争中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大多数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此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现象,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自身生存,有的变异不利生物自身生存,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更加适应生存环境,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正确;
D、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通过自然选择使得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5.(2022·福建)昆虫啃食甘蓝(一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部分甘蓝能合成对昆虫有毒的芥子油,能避免昆虫啃食而被保留,少数昆虫适应了有毒的芥子油,继续啃食甘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昆虫与甘蓝之间不存在生存斗争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C.昆虫啃食甘蓝后产生了适应芥子油的变异
D.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是昆虫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昆虫以甘蓝为食,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和被捕食的斗争,A不符合题意。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B不符合题意。
C.昆虫在繁殖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各种变异,有适应芥子油的变异,也有不适应芥子油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芥子油对昆虫有毒性,起到保护甘蓝的作用,减少了昆虫的采食,昆虫总是采食不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也就使得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6.(2017·海南会考)在人类进化阶段中,脑容量最大的是(  )
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 D.智人
【答案】D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解:现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出现,促进了脑容量的增加,进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故选:D
7.(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分类等级中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
A.种子植物门 B.梅属
C.双子叶植物纲 D.蔷薇科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归类
【解析】【解答】 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植物门分类单位最大,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少。在A、B、C、D选项中,种子植物门分类单位最大,所以同门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较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8.(2023八下·揭东期末)同学在校园里发现一种矮小的植物,其叶中没有叶脉,有假根,可推断该植物属于(  )
A.藻类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答案】B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茎中没有导管,叶没有叶脉,体内无输导组织;无真正的根,只有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所以植株通常矮小,B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植株一般比较高大 ,C不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无真正的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植株一般比较高大;裸子植物一般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9.(2023八下·揭东期末)我国科研人员发现,蕨类植物蜈蚣草可以将土壤中的砷等重金属吸收富集在体内,现已广泛应用于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下列有关蜈蚣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 B.茎不具有输导组织
C.叶可进行光合作用 D.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答案】C
【知识点】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A、蕨类植物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A错误;
B、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分化出了输导组织,B错误;
C、蕨类植物的叶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蕨类植物 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一般长的比较高大,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10.(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有关绿色植物主要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银杏和杨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银杏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B.水绵是藻类,具有真正的根
C.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
D.葫芦藓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答案】D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 A、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杨树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A错误;
B、水绵是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B错误;
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C正确;
D、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叶绿体,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如葫芦藓;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如肾蕨; 种子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而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11.(2023八下·揭东期末)菜市场有多种动物售卖,以下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螺蛳 B.家鸽 C.乌龟 D.龙虾
【答案】B
【知识点】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 动物中只有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才是恒温动物。螺蛳属于软体动物、乌龟属于爬行动物、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家鸽属于鸟类,是恒温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12.(2023八下·揭东期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前认为是高档食材的海鲜,如今也频繁出现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下列海鲜与所属类群匹配正确的是(  )
A.鲍鱼鱼类动物 B.帝王蟹—爬行动物
C.海蜇—扁形动物 D.扇贝软体动物
【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A、鲍鱼属于软体动物,A错误;
B、帝王蟹属于节肢动物,B错误;
C、海蜇属于腔肠动物,C错误;
D、扇贝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和贝壳,有肉足,属于软体动物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判断生物属于哪一类群,主要依据是它是否具有该类群的主要特征。
13.(2022八上·城阳期末)下列属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恒温动物 B.都是陆生脊椎动物
C.发育过程都为变态发育 D.生殖方式都为卵生
【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A.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体温都不恒定,都属于变温动物,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生殖不需有水的环境,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有水的环境下进行,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不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发育为变态发育,而爬行动物的发育不属于变态发育,C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都能够产卵,是卵生的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14.(2023八下·揭东期末)穿山甲被覆鳞甲,外观很像爬行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在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主要判断依据是(  )
A.用肺呼吸 B.体内受精 C.胎生、哺乳 D.具有脊柱
【答案】C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和具有脊柱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穿山甲虽然被覆鳞甲,外观很像爬行动物,但它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
15.(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形成与生活环境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体表坚韧的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B.鱼身体一般为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C.青蛙的皮肤裸露,依靠肺和鳃进行气体交换
D.家鸽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两栖动物;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蝗虫体表坚韧的外骨骼,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应陆地生活,A正确 ;
B、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中游泳时的阻力,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青蛙皮肤裸露,依靠肺和皮肤进行气体交换,C错误;
D、 家鸽前肢变成翼,家鸽的胸肌特别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16.(2023八下·揭东期末)农谚“惊蛰雷鸣,谷米成堆”说明在惊蛰时期,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土壤 C.空气 D.水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农谚“惊蛰雷鸣,谷米成堆”的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常出现春旱现象,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
17.(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选项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校园里的全部生物 B.揭阳榕江
C.沿江路边所有的榕树 D.荷塘里的所有水生生物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 校园里的全部生物 ,只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A不符合题意;
B、揭阳榕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属于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 沿江路边所有的榕树 , 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生产者,缺少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C不符合题意;
D、 荷塘里的所有水生生物 ,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缺少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18.(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适应环境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景象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错误 ;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食物链的开始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 ;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青蛙能捕食害虫、稻田丰收的景象,C正确 ;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营腐生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9.(2023八下·揭东期末)生活在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莓、蘑菇、斑鸠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野莓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斑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正确。
故答案为:。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0.(2023八下·揭东期末)以下是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的四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植物→兔→狐狸 B.草→昆虫→青蛙→蛇
C.剑水蚤→蜻蜓幼虫→鱼 D.黄雀→螳螂→蝉→树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A错误 ;
B、该链状结构正确表示了生产者草和消费者昆虫、青蛙和蛇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能够构成食物链,B正确 ;
C、食物链中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剑水蚤属于动物,起始位置不是生产者,C错误 ;
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指向错误,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1.(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下列几组食物中,人类选取哪一组食物,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损失最少(  )
A.米、面粉和水果蔬菜 B.牛奶和肉类
C.土豆和牛肉 D.蛋类和鱼虾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题干中米、面粉和水果蔬菜、土豆等直接来自植物,能量消耗最少,人类获得的能量最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22.(2023八下·揭东期末)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
A.材料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
B.需要加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C.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如果将材料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会杀死里面的微生物,使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完整,所以不宜采纳,A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B宜采纳,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阳光是能源物质的最终来源,所以要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C宜采纳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D宜采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3.(2023八下·揭东期末) 2023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决定在2023年春夏将核污水排入大海,将污染半个太平洋。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最普通的能量金字塔,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生物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的是大鱼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C.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 图中大鱼的营养级别最高,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大鱼生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A正确;
B、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B错误;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C正确;
D、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参与物质循环。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24.(2022·海南)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动植物种类较多,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2016八上·肇源期中)下面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  )
A.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C.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D.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答案】D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A、沼泽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污水等重要作用,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会破坏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农药会污染环境,还会形成农药残留,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会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死亡如鱼类,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属于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或保护方面来切入.
26.(2023八下·揭东期末)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露;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油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27.(2023八下·揭东期末)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下列(  )
①新购买的家具 ②新装修的房间
③吸烟者吸烟后烟雾弥漫的房间 ④防置和使用含苯等挥发性气体的房间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吸烟产生的烟雾、新购买的家具以及发胶、清新剂等,刚刚装修过的房间,会挥发出大量的甲醛、苯等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居室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B。
【分析】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它能反应空气污染的程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的空气不清新导致的。
28.(2023八下·揭东期末)中国是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入侵物种达到529种。揭阳市内的河流中就有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以及严重影响水稻生长的福寿螺。这些外来有害生物流入我国境内,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①引起传染病流行传播 ②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
③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④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⑤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境外有害生物(虫卵、微生物等外来物种)可能携带者某些病菌,所以有可能引起传染病流行传播,①正确;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有害生物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有害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剧增,与境内的其它生物争夺阳光、温度、水分等,引起各种生物数量减少,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②错误,③正确;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有害生物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有害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剧增,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④正确;境外有害生物由于刚刚进入境内,没有天敌,数量激增,造成生态失衡,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⑤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29.(2023八下·揭东期末)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科学家将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细胞内,最终获得干扰素,降低了成本并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这种生产干扰素的方法运用的是(  )
A.克隆 B.转基因技术 C.组织培养 D.杂交
【答案】B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科学家将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细胞内,最终获得干扰素,降低了成本并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故这种生产干扰素的方法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30.(2023八下·揭东期末)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关注转基因产品的同时要重视其安全性
B.克隆技术可用于快速改良动物性状
C.微生物发酵技术可用于制作酸奶、酱油等食品
D.克隆技术对拯救濒危动物,以及医疗上器官移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案】B
【知识点】发酵技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A、目前转基因技术叶并非无懈可击,转基因生物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疑虑和不安,A正确;
B、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特点是保持母体的性状,不会改变,所以克隆技术不能用于快速改良动植物性状,错误
C、利用乳酸菌的发酵技术可以制作酸奶,利用霉菌酿造酱油等食品都属于发酵技术,C正确;
D、人们可以从濒危动物身上选取适当的体细胞进行克隆,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物种的目的;治疗性克隆是将患者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获得重组细胞,待其发育到胚囊阶段后,分离出全能型的胚胎干细胞,再将其定向诱导为患者需要移植的器官用于移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除了注明之外,其余每空1分)
31.(2023八下·揭东期末)读图理解
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生物进化来的。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下图一生物“进化树”形象而简明地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图二是“人的由来”的相关概念图,请根据图中提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进化树中的③、④所代表的植物及桫椤的共同特征是生殖过程离不开   。
(2)扬子鳄等爬行动物都是由原始的②代表的动物类群   进化来的,此类动物大多数成体用   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3)⑤所代表的植物类群是   ,观察进化树,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   。
(4)图二中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词:A是   ,B是   。
(5)将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序是____。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②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③产生了语言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6)生物的多样性是   的结果,   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水
(2)两栖类;肺
(3)被子植物;鲤鱼和鲫鱼
(4)森林古猿;受精卵
(5)D
(6)自然选择;定向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1) 进化树中③藻类植物、④苔藓植物及桫椤(属于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用孢子繁殖,受精过程必须在水中完成,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故填:水
(2)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可见,扬子鳄等爬行动物都是由原始的②代表的动物类群两栖类进化来的,此类动物大多数成体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故填:两栖类;肺
(3) 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结合题图可知,水杉所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裸子植物,⑤所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被子植物;观察进化树,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鲤鱼和鲫鱼,它们都属于鱼纲,都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故填:被子植物;鲤鱼和鲫鱼
(4)图中A表示古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人类和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B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
故填:森林古猿;受精卵
(5)古猿本来过着树栖为主的生活,随着气候变得寒冷干燥,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一些古猿被迫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由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把双手解放出来,慢慢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脑容量增加,语言的产生,使得他们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因此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 是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 ②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 ③产生了语言 ,D正确。
故填:D
(6)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故填:进化;自然选择
【分析】(1) 植物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3) 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人类和类人猿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5)在人类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展和语言的产生。
(6)用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2.(2023八下·揭东期末)资料分析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可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分析一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林下养殖: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如养殖柴鸡、鹅等林禽,奶牛、青山羊等林畜,蜜蜂。林下养殖远离村庄,没有污染,环境好;禽畜粪便可通过蚯蚓的分解作用后给果树施肥;林地生产的禽畜产品市场好、价格高,属于绿色无公害禽畜产品。
资料二:林菌模式: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正适合林菌间作。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平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从菌棒入地到开始出菇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整个生产时间为2个月,经济效益显著,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
(1)资料一中蚯蚓和   身体内都无脊柱,属于   动物;二者的另一共同特征是身体都有   。蚯蚓在该种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2)依据   ,可以将鹅和青山羊归为一类,它们和蜜蜂、草履虫在生物分类等级中都属于   这一单位。
(3)从动物进化历程上看,资料一所涉及的养殖动物中,   (写1个)是最高等的,它是由古代的   类动物进化而来的。
(4)林下种植的各种食用菌用   繁殖,生长周期短。根据资料总结一条林下种养模式的优势:   。
【答案】(1)蜜蜂;无脊椎;分节;分解者
(2)体内有无脊柱;界
(3)青山羊;爬行
(4)孢子;经济效益显著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 资料一中 蚯蚓和蜜蜂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蜜蜂属于节肢动物,它们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蚯蚓的生活方式为腐生,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故填:蜜蜂;无脊椎;分节;分解者
(2)鹅和山羊它们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所有的动物都属于动物界。
故填:体内有无脊柱;界
(3)资料一中青山羊属于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故填:青山羊;爬行
(4)食用菌属于真菌,用孢子繁殖,分析从资料二, 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这种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故填:孢子;经济效益显著
【分析】(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生物学家把生物的分类单位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不同等级。
(3)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4)林下食用菌是指在森林地面下或林下的营养物质丰富的环境中生长并可以食用的菌类,林下食用菌具有味美、营养丰富、生长周期短等优点。
33.(2023八下·揭东期末)实验探究
下面是家庭酿造甜酒的操作过程。
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盖好,加盖密封,置于温暖的地方;③用凉开水将霜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左右;④将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后倒入蒸锅蒸熟(以上容器、毛巾等均要求消毒)。请对照制作工序,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制作甜酒的操作步骤(用序号表示)   。
(2)生物类群的角度看,酿酒所用的酵母菌,属于   。
(3)酿酒过程中先将糯米饭蒸熟的目的是   ,在酿酒的过程中,需将器皿加盖密封,因为酵母菌在   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
(4)若要探究密封条件对于酿酒过程的影响,可设置一组将器皿敞口的装置作为   实验,其余条件应设置为   (相同/不同)。推测一段时间后,散口器皿中   (有/无)酒味。
(5)在酿酒的过程中除了产生了酒精还会出现一些泡沫,由图可知,泡沫中的气体是酵母菌分解有机物过程中释放出来的   。据图可知,若要生产市面上不同酒精浓度的啤酒,需要控制发酵条件中   的浓度。
(6)一名同学按上述工序制作甜酒,几天后,发现糯米饭发霉,甜酒没制出来,请你写出一条可能的原因   。
【答案】(1)④③①②
(2)真菌
(3)高温灭菌;无氧
(4)对照;相同;无
(5)二氧化碳;溶解氧
(6)①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感染;②器皿消毒不严;③器皿没盖严;④酒曲含杂菌等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 (1)在制作甜酒时,首先要用水将糯米浸泡一昼夜,淘洗干净;然后将糯米倒入蒸锅煮熟(以上容器,毛巾等均要求消毒).蒸熟之后,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30℃是酵母菌生活的适宜温度;接着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使之充分混合,将糯米饭压实后挖个小坑,淋上一些凉开水,最后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入温暖的地方即可。所以,制作甜酒的正确顺序是:④③①②。
故填:④③①②
(2)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真菌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故填:真菌
(3)在酿酒时要先将糯米蒸熟,有两个好处,一是熟糯米比生糯米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于发酵,二是蒸熟了可以高温杀菌,避免了其它杂菌的污染,其中主要目的是杀死其他的杂菌;酵母菌 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
故填:高温杀菌;无氧
(4)若要探究密封条件对于酿酒过程的影响,可设置一组将器皿敞口的装置作为对照实验,其余条件应设置为相同。一段时间后,散口器皿中无酒味,因为酵母菌进行无氧发酵才能产生酒精。
故填:对照;相同;无
(5) 酵母菌在无氧时能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出现泡沫是二氧化碳。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会把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时会把有机物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据图可知,溶解氧的浓度越高,产生酒精的越低,因此为了保证啤酒中含有适度的酒精,就需要控制发酵条件中氧气的浓度。
故填:二氧化碳;溶解氧
(6)制酒的过程中要保证无其它杂菌的进入,否则制出的酒有酸味或甜酒没制出来,糯米饭反而发霉了,因此制酒时要注意密封,不能随便打开容器,所有的器皿要消毒干净,用的酒曲要纯正等,以避免其它杂菌的污染。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是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感染、器皿消毒不严、器皿没盖严、酒曲含杂菌等。
故填: ①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感染;②器皿消毒不严;③器皿没盖严;④酒曲含杂菌
【分析】(1)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 酵母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没有叶绿体,属于真菌。
(3)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会把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时会把有机物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4)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5)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6)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一般为固态发酵法,是世界上独特的酿酒工艺。
34.(2023八下·揭东期末)综合运用 2022.12.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前,“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1)在太空中也可以种出粮食,“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舱内的水稻、拟南芥、生菜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在地面,此次太空水稻出现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征”,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三名航天员还品尝了由蔡旭哲亲手种植的生菜,宇航员们的这一行为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
(3)生物社团的同学观看太空授课后,经查阅资料、研讨之后认为空间站属于生态系统。从组成方面来看,除上述生物外,空间站这一生态系统还应具备   和   。
(4)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特殊光源可为植物的   作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人的粪便、尿液、食物残渣等废物经处理可用于植物栽培,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   。可见   和   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
(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空间站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是   ,我们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家园!
【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4)光合;水和无机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5)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生物圈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解析】【解答】 (1)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差别很大,导致太空水稻出现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征”,这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填:环境影响生物
(2) 三名航天员品尝生菜,摄取食物,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故填: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空间站只有航天员和拟南芥、水稻和生菜等植物,只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还应具备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填: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4)光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植物舱设计了利于植物生长的特殊光源,人的粪便、尿液、食物残渣等废物经处理用于植物栽培,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重要功能。
故填:光合;水和无机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5)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空间站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生物的种类单一和数量少,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故填: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生物圈
【分析】(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