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综合检测一、单选题1.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到共同的积极作用是( )A.直接促成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迫使清政府执政纲领根本转变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面对困境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积极推动外便觐见礼节的改革,但在觐见礼节与派使韩国诸问题上,他与总理衙门、军机处有着不小的矛盾。这反映了当时( )A.洋务派拒绝改革 B.外交是改革的焦点C.政治转型的艰难 D.天朝上国观念瓦解3.据现代学者考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从(农历)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其中,举人们有1500余人单独上书,135人参与了官员们组织的上书。这些上书活动的共同诉求最可能是( )A.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B.拒绝《马关条约》中的苛刻要求C.放宽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限制 D.开源节流以加强现代海军建设4.1897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了“泛黄种主义”与“平满汉之界”的思想,主张东方民族联合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后又发表文章指出:“吾中国民族者,常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民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本部属部之诸族对于国外之诸族也”。这些观点( )A.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 B.摆脱了传统华夷之辨的束缚C.厘清了民族主义国家的概念 D.初步树立了现代民族的思想5.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首次提出“变法”口号,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主张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其言行旨在( )A.提倡实业创立共和 B.批判专制建立民主C.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D.中体西用维护统治6.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为此,他们( )A.策划“南北议和” B.支持“维新变法”C.决定“干涉还辽” D.洽商“东南互保”7.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中国成为多元的庞大共同体,实为世上所仅见。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革命任务发生根本变化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8.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宣战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对外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这反映了( )A.清廷统治分崩离析 B.清末新政的举步维艰C.顽固派的实力强大 D.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9.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天下岂有石田而能庆多稼者哉?”在此,他( )A.肯定日本制度和教育的先进 B.认为必须全面向日本学习C.明确呼吁废科举是当务之急 D.意识到必须革新教育体系10.1898年1月,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他提出翻译乃“强国第一义”,应“择书布译”,并提倡“广译”。这体现了晚清时期( )A.文化救国思想的兴起 B.翻译思想的深远影响C.仿洋改制的变法思想 D.翻译活动的文化功能11.长期以来,史学界据《康南海自编年谱》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于“(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以得出( )A.长期广泛流传的观点最具可信度 B.传统历史观点都会被新史料推翻C.历史研究需要参考多方面的史料 D.原始档案比历史文献更接近真相1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曾要求裁撤以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康有为在与荣禄谈话时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维新派的这些行为( )A.加快了变法失败的步伐B.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根源C.表达了反封建的坚定性D.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思想13.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14.1933年1月,日本驻守山海关的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长城抗战开始。日本获得在山海关地区驻兵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如图是1898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的某学校牌匾。对该学校解读正确的是( )A.其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B.初名为“三江师范学堂”C.依据《奏定学堂章程》创办 D.其创办收回了教育主权16.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国税华货,进口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求其轻。华人商于西国者,按名纳款,岁有常规;洋人商于中国者,并无此费。”据此可推知,郑观应主张( )A.维护中国经济主权 B.清朝积极融入世界C.巩固中西对等外交 D.打破关税贸易壁垒17.近代前期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中国(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瓦解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18.《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19.严复自由主义思想包含两个主体的自由,一个是个体的自由,这与西方自由主义是一致的,另一个是国家、民族为代表的群体自由。“政治问题曰国家。凡是国家,必有治权。而治权以政府为之器,故天下无无政府之国家。”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旨在( )A.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B.彻底革除国民守旧观念C.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D.寻找皇权存续理论依据20.1901年,敏锐的书商们将厚重的史籍简化、重组,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成为市场的"畅销书",颇受应举"策论"士子的欢迎。据此推测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畅销的原因是( )A.新式教育的推行 B.史学价值的重估C.科考政策的调整 D.西学东渐的发展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中部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据【德】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材料二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军事行动”及其根本目的和结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22.近代中国道路坎坷,中华民族却始终在为出路而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材料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目标是什么?请你再说出一位除“曾国藩”以外与这场事件相关的人物,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次事件的意义。(2)请你说出两则材料所指事件在结果方面上的共同点,概括材料二李喜所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认为造成材料一所指事件结果的原因。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王夫之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从“禽兽”进化而来的,其进化经历了从“禽兽”到“夷狄”、再到文明的发展阶段。他把自虞舜至夏商周三代许许多多恶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出来,说明上古三代之民未必淳朴;而三代以下,虽然也有“败类”,但由于道德教化的逐步推广,人民的道德水平远远超过上古三代。他反复强调,历史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不能违背的,在这一意义上,违时即违道,是与“道”的日新富有、趋时更新的本性相违背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与时行而不息”,不断地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跟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同时,王夫之注意到,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有洄流,有倒退,因此,“时”亦有衰乱、有污浊。志士仁人若生于天下无道时,不应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而应以“匡时”为己任。王夫之严格区分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趋时”与为专制统治者歌颂升平、粉饰黑暗的“趋时”。——摘编自许苏民《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材料二 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史学》中为历史规定了三大“界说”:“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梁启超进一步强调说:“盖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逃避之公例也……现今之生物界,不过循过去数十万年自然淘汰之大例,由单纯以趋于繁而已。即吾人类,亦属生物之一种,不能逃此公例之外。”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他甚至认为,帝国主义时代所流行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势力即正义”等信条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亦“天演所必至,物竞所固然”,这便是梁启超所探求的“人群进化现象之公理公例”。——摘编自刘振岚《梁启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与梁启超历史发展理论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王夫之与梁启超历史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3)你认为历史发展理论研究需要注意哪些要素?24.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文化“三次历史性融合”各自的显著特征。(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2年,曾国藩首次提出“商战”一词,至清末,先后倡说“商战”思想的至少有25人,包括曾国藩(总督)、郑观应(商人、知识分子)、鄢廷辉(商人)、盛宣怀(京官)、刘铭传(地方督抚)、谭嗣同(知识分子、地方官)、严复(知识分子、地方官)、袁世凯(总督)、张謇(知识分子、商人)等。——整理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中国今日虽振兴商务,要当取法泰西(西方国家)。盖西人尚富强最重通商,其君相惟恐他人夺其利益,特设商部大臣以提挈纲领。远方异域,恐耳目之不周,鉴察之不及,则任之以领事,卫之以兵轮。……虑其不专,则设学堂以启牖之。……立法定制,必详必备,在内无不尽心讲习,在外无不百计维持。”——据郑观应《盛世危言正续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倡说“商战”的群体的身份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的思想状况。(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有力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分裂中国的嚣张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由此可见。两次运动都体现了反侵略的爱国性质,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运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两场运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执政纲领根本转变”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两场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关,它们都属于农民阶级的斗争,排除C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积极推动外便觐见礼节的改革,但在觐见礼节与派使韩国诸问题上,他与总理衙门、军机处有着不小的矛盾。”可知,戊戌变法期间,在外使觐见礼节的推动上,出现矛盾,说明推动改革的艰难,本质上反映了政治转型的艰难,C项正确;洋务派拒绝改革,“拒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外交是否焦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改革的内部矛盾,没有体现天朝上国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根据材料“举人们有1500余人单独上书,135人参与了官员们组织的上书。”可知,1895年年初,《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震动,虽然官员、举人的上书具体内容不同,但结合时代背景,这些奏折最有可能表达的就是国人对《马关条约》内容的不满,B项正确;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仅是少数维新派举人上书中的内容,排除A项;放宽对民间工商业的限制不符合封建官僚甚至部分洋务派官员的利益,排除C项;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已经证明了既有海军发展模式行不通,开源节流加强海军建设不可能是多数人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从国内的小民族主义发展到了反抗列强侵略的大民族主义,初步树立了现代民族的思想,D项正确;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普通民众”一词说法不史实不符,排除A项;摆脱了传统华夷之辨的束缚,“摆脱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厘清了民族主义国家的概念,“厘清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首次提出“变法”口号,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主张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这也是维新变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旨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C项正确;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以张謇、汤震等为代表,排除A项;辛亥革命批判专制建立民主、创立共和,排除B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减少损失,与东南各督抚洽商“东南互保”,D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才策划,排除A项;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甲午战后三国干涉还辽,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革命目标从单纯的反满反帝转变为民族平等和联合世界其他民族等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A项正确;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据“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互保’约定”可知,这一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清朝中央权威下降,地方督抚的自保措施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才分崩离析,排除A项;1900年还没有开始实行新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廷权威下降,没有体现顽固派实力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日本胜在“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而“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天下岂有石田而能庆多稼者哉?”可见他意识到必须革新旧的教育体系,D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康有为肯定日本制度的先进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康有为要求全面学习日本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废除科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表明在康梁主张维新变法时期,提出要变法,不然可能和波兰、埃及、土耳其等国一样陷入危亡的险境,并且认为国家富强得翻译一些西方先进书籍,这体现了晚清时期仿洋改制的变法思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习西方制度救国不是文化救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要翻译西方先进的书籍,不涉及翻译思想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翻译活动的政治功能不是文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康南海自编年谱》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以及“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的途径多样,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长期广泛流传的观点不一定可信度最高,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化,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传统历史观点有可能被新史料推翻,也有可能印证之前观点的正确性,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比较,因此无法得出“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曾采用了一些过激的言辞,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加快变法失败的步伐,A项正确;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排除B项;维新派具有软弱性,不具有反封建的坚定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立宪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拳匪滋事杀害凌虐各国人民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A项正确;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01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因此日本获得在山海关地区驻兵的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没有日本参与,排除AB项;《马关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在长江上游,不涉及山海关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和时间信息,可知该学堂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其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A项正确;南京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是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华人商于西国者,按名纳款,岁有常规;洋人商于中国者,并无此费”,可以看出华商在外国经商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但是洋人在中国却不用缴纳,所以郑观应主张维护中国经济主权,保护中国的权益,A项正确;清朝是被动融入世界,排除B项;近代中国,中西方外交是不对等的,排除C项;材料的是强化中国的经济主权,并不是打破关税贸易壁垒,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梁启超进行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A项正确;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应该说西学传播对传统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排除C项;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内容,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都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不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D项。故选C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严复自由主义思想包含两个主体的自由,一个是个体的自由,这与西方自由主义是一致的,另一个是国家、民族为代表的群体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自由主义思想包含两个体的自由和国家、民族为代表的群体自由,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严复提出自由也包含群体自由,这是为了激发民族主义意识,C项正确;严复的自由思想与科学知识无关,排除A项;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皇权存续,排除D项。故选C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科举制度中增加西方思想的内容,由此导致了西方历史史书的畅销,所以原因是科考政策的调整,C项正确;新式教育和西学东渐在1901年以前就都已经出现,排除AD项;西方历史史学的畅销是因为科考政策的调整,而不是史学价值的重估,排除B项。故选C项。21.(1)行动:鸦片战争。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英国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结果:中国战败,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但遭到了中国军民的抵抗。(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840年中国。第一小问是行动,据材料一“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可知,鸦片战争。第二小问是根本目的,结合所学从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英国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是结果,结合所学从战争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军民的抵抗等角度说明。(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840-1900年中国。结合所学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战败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来说明。22.(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其他答案均不得分)目标:自强、求富。 (仅写出一点得分) 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写出一位人名即可)意义:促进近代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意思相近即可)(2)共同点:结果都失败。(意思相近即可)观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在于缺少一个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社会环境。(意思相近即可)原因:(考生若有自己合理的思考,其他合理的答案均可酌情给分)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单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意思相近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可分析出洋务运动。目标:结合洋务运动的史实可分析出自强、求富 。人物:结合洋务运动的史实可分析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意义:根据材料“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分析出促进近代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分析出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共同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结果都失败。观点:根据材料“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分析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在于缺少一个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社会环境。原因:结合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可分析出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结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分析出单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23.(1)共同之处:强调社会是不断进化的;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2)历史背景:王夫之: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理学思想的僵化。梁启超: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进化论思想传入;近代科学的发展;民族工业兴起。(3)要素:超越王朝兴衰,探求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共同之处:据材料“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从‘禽兽’到“夷狄”、再到文明的发展阶段”“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得出强调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据材料“志士仁人……应以‘匡时’为己任”“探求……‘人群进化现象之公理公例’”得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据材料“历史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不能违背的”“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逃避之公例”得出主张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和近代中国。历史背景:王夫之: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理学思想僵化,社会上封建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思想界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新变化。梁启超:梁启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民族工业兴起,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为了宣传变法思想,他们借鉴了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科技成果——进化论,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来论述变法的必要性。(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要素:据材料“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得出探求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据材料可知,王夫之与梁启超都强调社会是不断进化的,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其观点与唯物史观存在某种相似性。启示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24.(1)特征: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的宗教和科学技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唐朝、明朝(中国)。特征:根据材料“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可知,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根据材料“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知,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或者是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知,第三次融合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的宗教和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根据材料“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可知,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25.(1)特点:身份构成相对多元;以各级官员为主体;知识分子居多;商人占比不高等。思想状况:“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动摇;学习西方;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救亡图存思想兴起,提出各自救亡主张:宣扬救亡思想的主体主要停留在知识阶层,民众尚未觉醒。(2)说明:“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主体。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后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总督”“商人、知识分子”“地方官”可知身份构成相对多元;以各级官员为主体;知识分子居多;商人占比不高等。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史知识,从学习西方、冲击传统、救亡图存、觉醒有限等角度分析,可知“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动摇;学习西方;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救亡图存思想兴起,提出各自救亡主张:宣扬救亡思想的主体主要停留在知识阶层,民众尚未觉醒。(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取法泰西”“特设商部大臣”“任之以领事,卫之以兵轮”“设学堂”“立法定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近代相关史实可知“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根据材料一“曾国藩”“谭嗣同”“张謇”可知“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主体。根据材料“盖西人尚富强最重通商,其君相惟恐他人夺其利益,特设商部大臣以提挈纲领”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根据材料“虑其不专,则设学堂以启牖之。……立法定制,必详必备,在内无不尽心讲习,在外无不百计维持”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