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教材主要安排几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对可能产生昼夜现象的解释进行整理和进一步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昼夜交替这个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比较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需要他们继续去寻找证据来进一步验证各种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探究实践: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能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态度责任: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思维: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难点:能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记录表、手电筒、蜡烛、地球模型(地球仪、第1节课的地球模型、乒乓球、棒棒糖等)。小组:手电筒、地球模型(地球仪、第1节课的地球模型、乒乓球、棒棒糖等)。【教学过程】1、自我介绍2、课前准备3、学习目标一、聚焦1、出示视频:昼夜变化视频提问:视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2、出示图片: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一半亮、一半暗)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出地球有昼夜之分的原因吗?【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现生活中常见的昼夜变化的景象,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白天黑夜的产生原因。让学生在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后,自然而然的的对本课的探究主题“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产生兴趣。二、探究1、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1)如果太阳、地球一直不动,会产生昼夜交替吗?(2)只有太阳、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才会产生昼夜交替。(3)是谁在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2、生成自己的猜想(1)怎样用画图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2)画出我们的猜想。3、汇报交流(1)同学汇报自己的猜想(2)分析讨论大家的假设4、设计实验(1)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模拟实验(2)模拟实验的材料选择(3)实验中的注意事项5、实验探究播放学生实验视频。【设计意图】在了解了只有太阳、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了,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并让他们用画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同学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好像有多种可能;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情况无法之间观察,我们可以运用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让同学们学会根据自己的假设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三、研讨1、通过模拟实验,能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2、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3、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设计意图】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汇报假设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同时能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2引导学生关注班级大表,发现多种假设都被验证能解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与太阳运动关系的不同,最后归纳总结出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问题3希望学生基于问题2的结论,讨论进一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进而引出第3的教学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答疑环节】一、引入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有些同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存在一些疑惑,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遇到什么问题吧。二、答疑问题一:宇宙中有很多比太阳更大更亮的恒星,为什么只有太阳能让地球产生白昼?1、学生提出疑惑2、教师解答问题二:我听说南极、北极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黑夜,那里是不是没有昼夜交替呢?1、学生提出疑惑2、教师解答问题三:月球上,也会跟地球上一样,有昼夜交替现象吗?1、学生提出疑惑2、教师解答结束语: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本节课的答疑时间结束了,谢谢大家的观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