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前面几课已经知道了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但对于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它的自转又将给我们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能缺乏了解,本课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载体,来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本课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发现由于自转的方向不同,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发生改变。第二部分,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判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第三部分,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认识世界时区图,初步学会计算时差。相对运动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以坐车、转椅转圈等生活现象来启发学生,再根据日常观察到的日月星辰的运动来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探索地球宇宙有极大兴趣,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概念阶段。对于一些地球宇宙中的现象只是知道结论而缺乏对推理过程的了解,例如地球自转方向,很多学生都知道是自西向东,但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是什么,地球自转方向带来的种种影响等,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因为六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可能不够,所以需要用模拟实验、体验活动、视频动画来帮助其理解知识概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复杂而且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地球宇宙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认识的,人类为了解地球宇宙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2. 物体运动方向和看到的景物移动方向相反。探究实践:1. 通过生活经验和探究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和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态度责任:培养努力探索、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世界时区的划分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初步学会看世界时区图和计算时差。【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时区划分及时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准备】教师:手电筒、洗脸盆、指示标、地球仪、黑色卡纸、课件、视频。学生:洗脸盆、指示标、手电筒、黑色卡纸。【教学过程】一、聚焦:动画导入:为什么北京的莉莉和乌鲁木齐的小明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二、探究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自转方向影响谁先迎来黎明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说明 (视频教授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模拟) 。发现如果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如果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北京先迎来黎明,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着谁先迎来黎明。三、探究活动二:理解相对运动概念,推测出地球自转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可以确认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了解前人推导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感受相对运动的特点,学会使用相对运动的关系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推导出地球自转的规矩。四、探究活动三:观察地球自转一周,北京乌鲁木齐的昼夜交替现象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一周的情况,通过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更替,得出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研讨:1.北京比乌鲁木齐提早多少时间迎来黎明。通过每天的日出时间图计算北京乌鲁木齐两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差,同时引导出还能通过世界时区图来解决世界各地时间差的问题。了解时间时区图的划分,时区划分是以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0度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为起点,所在的时区也称为“中时区”。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一小时。根据时区图计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个小时迎来黎明?了解因为时差的存在世界各地会用不同时区的世界计时。2.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教导学生运用通过测量同一地方相连两次迎来黎明的时间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同时学会使用日出时间表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时间迎来黎明。七、课堂总结1.本课小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京比乌鲁木齐更早迎来黎明。物体运动方向和看到的景物移动方向相反,是相对运动关系。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