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我们的地球模型》授课教师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陆地大约占30%,海洋大约占70%。 3.地球绕地轴自转。 【探究实践】 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态度责任】 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科学学习热情。 【科学思维】 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教学过程引入 聚焦 1、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关于地球,你知道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吗?你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二、探究一 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球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 2、用思维导图整理概括已知的地球知识。 提问:你还对那些地球问题感兴趣呢? 学生回答 过渡:在科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是在面对像地球这样的研究对象时,直接对他进行实验是很困难的。 三、探究二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正。换句话说,科学家们会通过制作一个模型来进行研究。你能制作一个地球模型吗?探索 活动一: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1、回顾地球内部结构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图片,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 2、回顾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方法 3、总结模型制作过程:1.观察特征;2.选择材料;3.制作模型;4.模型解释。 活动二: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1、明确特征 提问:观察世界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呢? 答: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上大约70%是海洋,大约30%是陆地,海洋是蓝色的,陆地主要是绿色的。 【活动二实验】学生讲解 实验材料:泡沫球、绿色、蓝色超轻黏土、签字笔 实验步骤:用泡沫球模拟地球; 参照世界地图,在模型上画出大陆的轮廓; 用蓝色和绿色超轻黏土分别模拟海洋和陆地; 将适量的超轻黏土贴在相应的陆地、海洋上面,进行微调; 模型解释 提问:对照地球照片,我们的地球模型可以表达海陆分布的特征吗 学生回答、比较:第一第二个不能表达地球海陆分布特征,因为与实际的陆地占比不一致,只有第三个是正确的,能表达地球上大约30%是陆地,大约70%是海洋这一特征。 活动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 1、明确特征: 提问:观察地球自转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答:地球绕地轴不断旋转,地轴往右稍微倾斜。 2.【活动三实验】学生讲解 实验材料:泡沫球、铅笔 实验步骤:选择泡沫球和铅笔,用铅笔从泡沫球上方一点穿入; 穿过球心向下找到正下方的位置,继续慢慢用力穿出; 注意安全,避免扎到手 3.模型解释 提问:我们的地球模型怎样表达地球自转? 用手拿着铅笔,轻轻转动就可以模拟地球自转。 四:研讨 1、提问:比较我们制作的三个地球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都表达了地球的特征,不过不同的地球模型可以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 2、第一个模型表达了地球内部是由三个圈层组成的。第二个模型表达了地球上大约70%是海洋,大约30%是陆地。第三个模型表达了地球是绕地轴不断自转。 3、提问:你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答:不同的地球模型,可以研究、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 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课前提到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各种自然现象。 4、模型的优点和缺点?还能进行哪些改进? 学生思考、回答拓展 观察地球仪,你能发现什么?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出来的地球模型。 地球仪讲解视频 3、通过观察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还可以帮助我们查看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这在我们的科学探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加方便我们观察地球。总结 1、制作模型的过程:1.观察特征;2.选择材料;3.制作模型;4.模型解释。 2、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地球模型可以研究、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