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清朝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的顶峰 教材补充与深化--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四章 清朝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的顶峰 教材补充与深化--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十四章 清朝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的顶峰
第一节 清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的确立
一、 清兵入关及清初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满族作为统治民族,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获得了此前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不可比的长治久安。
清朝坚持国家与民族的“大一统”,坚决反对分裂,为实现统一,巩固统一,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辉煌业绩。其政治制度对明朝有继承也有增添独创。制定并实施了较为正确的民族政策,成功地处理了同汉、蒙等各族的关系。重建封建经济秩序,使经济从残破中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清代的文化,明显地分四个阶段(明清之际、盛世、嘉道、晚清)。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彩,人才辈出,成就卓著。继承、发扬、总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各领域硕果累累,超越前人。
存在问题:对西方科技文化盲目拒绝;政治与思想专制,高度发展,人们的思想受禁锢,蠕动中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萌芽被压制,不能自由发展,也就无法形成新思想的启蒙运动,无助于中国的社会变革。
山海关之战与清兵攻占北京
崇祯末年,正当李自成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北京进军之际,清政权的最高决策人摄政王多尔衮接受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及时调整战略,积极为乘乱夺取农民战争胜利果实、进占中原、统一全国加紧准备。大顺军攻占北京后,李自成即派降将唐通率本部兵马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吴三桂决定投降,率部向京师进发朝见李自成,山海关防务则由唐通部接管。三月下旬,率部折返,向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夺占山海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招抚平叛。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公然卖身投靠满洲贵族。
四月初,清廷得到大顺军占领北京的消息,立即乘农民军立足未稳大举兴师“伐明”。四月二十一日晚,清兵赶到山海关,屯驻于欢喜岭,按兵观望。大顺军对吴军实施包围,昼夜展开激战。至二十二日晨,正当吴三桂全军行将崩溃之际,以逸待劳的清兵骤然向大顺军发动猛烈冲击。大顺军将士损失惨重,很快便被击败。李自成被追连夜撤退,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回北京。决定放弃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后,放火焚毁明宫殿和各门城楼,主动撤离北京。
多尔衮得知大顺军撤离北京的消息,迅即派兵紧追,同时亲自率军赶往北京。在向北京进军中,清军改变以往“攻掠兼施”的做法,严明军纪,并采取笼络汉族官绅地主的措施。五月二日顺利进人北京。九月顺治帝从沈阳迁入北京,定都北京。十月初一日,郊祀天地,重即帝位。
3、清兵入关后的政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清兵入关后的政策表现出维护满族贵族利益,进行圈地、投充、逃人、迁海、剃发等弊政和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分化瓦解反抗力量策略的双重性特点。
顺治元年( 1644年)十二月,清颁布圈地令,至顺治四年正月,三次大规模圈占土地,达16·6万多顷。这实际上是对汉族劳动人民的野蛮掠夺。到康熙八年才停止。与此同时,还配合实行投充法,即允许各旗收纳失去生产手段的贫民,充作“役使之用”。投充法实质上是逼迫汉族农民依附于满族贵族,补充扩大农奴队伍,被掳掠的农奴不堪虐待,纷纷逃亡。为此,清廷颁行“逃人法”。圈地和投充法都维护了农奴制生产方式,厉行逃人法,把农奴牢牢束缚在庄园里,被清廷视为事关根本的国策。
清初因浙江、广东、福建沿海集聚了一些抗清武装,清政府还曾颁“迁海令”,强制东南沿海所有居民内 迁30里-50里,使捕鱼、贸易为生者失去生业,大大激化了矛盾。
此外,顺治二年清政府还强令废除明朝衣冠、剃发梳辫,改从清制,以此作为进一步确立满族贵族统治的象征。清兵人关后推行的一系列弊政,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清的策略手段十分灵活,其真正目的是要夺取全国政权。为了缓解人民反抗,清兵入关后也曾表示要免去三饷加派,实行减税,奖励恳荒,除明积弊,用以收揽人心,稳定政局。当时北方地主在清的拉拢引诱下,纷纷投降,寻求庇护,并为共同镇压农民军而和满族贵族进一步合流。南方地主阶级为维护原有统治,确保自身利益不被侵犯,也把镇压农民起义视为首要问题,因而对清把主要打击矛头对准农民军的姿态表示欢迎。清的策略大体上起到了预期效果。
总的来看,清初政策的矛盾性、摇摆性很大,有的是出于变换策略的考虑而反复无常;同时也和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逐渐适应,调整有关。但总的来看,清初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都带有落后的民族压迫的性质。清统治者用高压手段推行圈地、投充、“逃人法”等满族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本身既是阶级压迫,又带有民族压迫性质。而强行剃发易服,对汉族人民进行精神上的践踏,更为直接地表现出民族压迫的性质。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也就超出了阶级斗争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民族斗争色彩。顺治二年( 1645年)六月清在江南颁布剃发令后更激起大规模反抗,社会矛盾转化,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
4、入关后重建新王朝:
①承袭明制政体;清承明制,集权于君主;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渐弱;三院大学士仿明内阁,且置七人。 ②恢复封建经济(废三饷、及各种加派重建赋役制;鼓励垦荒)。 ③严厉惩罚吏治; ④理顺满汉关系; ⑤怀柔边疆各族。
5、各阶层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① 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抗清斗争 ② 南明政权的相继败亡 ③ 江南等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④ 大顺、大西军余部的联明抗清斗争 ⑤ 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第二节 进一步完成并巩固统一局面
一、平定三藩之乱
1.康熙帝即位及其初政
1661年顺治帝福临死,年仅8岁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其时政务由素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辅政大臣掌管,其中鳌拜握有实权。
鳌拜等人系皇太极时的亲信旧臣,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些满族权贵,其间虽然也革除了一些明朝腐败没落的弊病,更多的则是顽固维护满族旧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鳌拜集团的专横跋扈、倒行逆施,激起玄烨和新一代革新力量的强烈不满,也引起德高望重的孝庄文太皇太后严重关切。1667年圣祖14岁亲政。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玄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鳌拜心腹死党一网打尽。
清除鳌拜之后,康熙掌握实权,立即宣布永停圈地、平反冤狱,制止清政局倒退逆转,极力拉笼利诱汉族知识分子,提高绿营兵地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在此基础上,清皇朝加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先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粉碎西北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勾结沙俄掀起的叛乱,基本上稳定疆域,实现了统一。
2、三藩势力坐大
3.吴三桂叛清。
二、统一台湾
明天启元年( 1621),台湾被荷兰人侵占。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其子郑经坚持抗清,并鼓励开荒,种蔗制糖,开矿冶铁,发展生产,开展贸易,对开发台湾做出一定贡献。但随着时日推移,国内满汉之间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台湾逐渐失去郑成功时代作为抗清据点的积极意义。全国基本统一,郑氏已沦为割据势力。 康熙二十年郑经死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砍杀,政局混乱动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施琅率兵攻打台湾时,已经完全成为统一性质的战争。清廷攻占台湾后,曾有人主张迁民弃地而不设守,施琅上疏力争。1684年,唐熙23年。康熙支持施琅的意见,正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1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禁海结束,沿海自由贸易开始。
三、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奠定西北、西南疆域
康、雍、乾三朝百余年间,清朝国势极于全盛。盛世是建立在疆域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康熙中叶,清政府确立了在中原及江南的统治后,边疆地区形势十分严峻。东北黑龙江流域受俄国蚕食,漠北蒙古尚未归附,而西北、西南蒙古势力皆有尾大不掉之势,大统一还未实现。
1.雅克萨战争与中俄界约。 2.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 3.平定青藏。 4.平准大业最终完成 5.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 6.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第三节 清前期的强盛
清前期的强盛 康乾盛世。盛世的表现首先是疆域的辽阔。其次体现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的强化、传统经济发展的新高峰,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及文化的总结与发展。
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
1.皇权的加强与中央政权机构的沿革
①清廷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之后,进一步调整国家各级权力机构,完善各项制度、法律和政策,强化政治、军事及文化思想的统治力度,从而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发展到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峰。康雍乾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完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保持较为安一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但专制皇权的极端膨胀,利弊相参,从长远看,将深刻影响整个清代的历史进程。
②内阁主要职掌是“票拟章疏”和“参予机务”。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驭
3.官员选任制度
4.强化宗族纽带辅助专制统治的功能
5.以八旗兵为骨干的军事统治(八旗与绿营)
6.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 1)尊孔崇懦,推行礼乐教化 ( 2)厉行文宇狱
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康乾“盛世”
传统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表现:乾隆中期达到极盛。突出表现是:封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即小商品生产有了显著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萌芽得到恢复并有所变化;商品市场网形成;国库充盈。
1.调整土地占有关系 2.整顿赋役制度 3.出旗为民与除贱为良(废除匠籍) 4.兴修水利、治河筑海塘 5.康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三、“盛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
1.明清之际学风之变 2.三大思想家交相辉应 3.乾嘉学派及其学术成就:
四 科学技术
清前期较有影响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在天文历算方面有王锡阐、梅文鼎、梅彀成、明安图、王贞仪等人的著述,农学与水利学方面有鄂尔泰等人编修的农书《授时通考》、张履祥编《补农书》和水利学著作《陈潢河防述言》,医学方面的进展仍局限在传统中医学的范畴,其中以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较多新意。有清一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更加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不复再现晚明时期的短暂辉煌,未能涌现站在时代前列的世界级科学巨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