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汉王朝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1、秦朝灭亡后,战争性质改变。项羽和刘邦展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楚汉战争”。2、分封诸侯 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刘邦等十八王,然后东归彭城。严重的失误。3、楚汉战争 刘邦趁项羽还东之机,消灭“三秦王”,据关中为根据地,东出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线。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夹击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统一全国,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建立。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1 、汉高五年诏令八年战乱,经济凋蔽,人口锐减,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十分虚弱,为此颁布“汉高五年诏令”: ①复员军队,以军功赐田宅;②继续沿用秦军功爵制,招抚流亡还乡;③大封功臣为王为侯,保证其既得利益;④恢复部分自卖奴隶的平民身份。结果扶植大批军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扩大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加农村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2、汉承秦制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先后诛杀和废除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军队以南北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3、赋役制度主要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献费、兵役、力役等。社会一部分阶层享有优复特权。三、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1、逆取而顺守汉初君臣总结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训,秦只用刑罚不重教化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2、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3、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①减免田租;②厉行俭约;③实行和亲;④废除肉刑。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号称“文景之治”。4、平定“七国之乱”刘邦为拱卫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却适得其反,它们反而变成了离心离德的独立王国,甚至勾结外族企图夺取皇位。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不久,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反叛,被周亚夫平定。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已与郡县趋同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时国势强大,但仍面临诸多社会矛盾,于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主要包括: ①颁布“推恩令”;②“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③严行“酎金律”;④用酷吏“诛豪强”;⑤设十三部(州)剌史。2、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包括:①“内外朝”的形成;②建立新选官制度;③扩充南、北军;④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3、集中财权主要包括: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简单评价。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①强调“大一统”;②强调“君权神授”;③强调“刑德并用”;④强调“纲常伦理”。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生产关系的新发展1、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 2、从“授田”到“假田”二、农业生产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 2、耕作技术的提高 3、水利工程的兴建三、手工业的突出成就1、冶铁和“炒钢” 2、丝织业 3、漆器业第三节 西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汉与匈奴的关系1、和亲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 ①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②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③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2、战争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3、通好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二、汉与西域的关系1、西域概况 2、张骞出使 3、西域都护府三、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1、西南夷 2 、东越(东瓯和闽越) 3、南越四、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五、对汉武帝的简单评价秦始皇所创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随着各民族的日趋融合,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汉武帝所开辟的疆域,为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是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汉武帝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不管以后有多大消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化中央集权,符合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时代潮流,为灿烂中华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西汉灭亡一、昭宣中兴1、汉武晚年的统治危机 2、昭宣中兴二、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和“三位一体” 2、限田限奴 3、再受天命三、王莽改制及其失败1、王莽代汉2、王莽改制主要内容: ①“王田”“私属”制;②“五均”“六筦”;③币制屡变;④改易官名地名;⑤挑动四边战争。3、失败4、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简单评价①王氏外戚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②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会损害部分豪强的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全体统治阶层的长远总利益。③王莽进行了以土地和奴婢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是比较有见识之举。但一方面由于豪强势力的反对和拒不让步,;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复古行径,加剧了原有的危机和矛盾,失败是必然的。④改制的失败说明,统治阶层依靠政策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只有下层民众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让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四、绿林、赤眉起义1、起义的兴起 2、昆明之战 3、王莽覆灭第五节 东汉初年专制的强化一、东汉王朝的建立刘秀是南阳豪强集团的代表,在推翻新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昆阳战后被派往河北,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势力不断壮大。至公元 40 年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正式建立东汉王朝。二、加强专制1、“退功臣进文吏”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3、废内地郡国都尉,集军权于中央 4、加强剌史权力,改地方为州郡县三级 5、压抑宗室外戚三、稳定社会秩序1、释放奴婢,安置流民 2、精兵简政,轻刑薄赋 3、倡导儒学,以柔道治国 4、“度田”及其失败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清丈土地数量,核实户口数字。背景是东汉初年豪强隐瞒土地和依附农民,偷漏国家田租赋税,造成垦田和户口不实。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进一步限制豪强土地和依附人口数量。结果由于地方官吏与豪强贵戚勾结,弄虚作假,将赋役负担向贫苦农民身上转移。后来大姓兵长处处并起,武装抗拒清查。刘秀被迫让步,安抚和镇压结合,停止度田。反映豪强逼迫下东汉政权软弱无力的地位。第六节 豪强田庄与东汉经济一、东汉农业的发展1、水利技术的进步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四民月令》二、豪强势力的成长1、云台二十八将 2、“三位一体”的新豪强三、田庄经济的壮大1、田庄的产生 2、特点之一:聚族而居 3、特点之二:自给自足综合经营 4、特点之三:劳动者的人身依附性特别强 5、特点之四: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四、门生故吏遍天下1、世代传经 2、网罗门生故吏 3、控制各级政权第七节 东汉晚期政治与皇权旁落一、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权1、皇统屡绝,权归女主 2、以家奴制朝臣 3、党锢之祸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但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原始道教与农民斗争的结合1、社会矛盾的激化 2、太平道 3、五斗米道 4、黄巾大起义第八节 东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两汉经学和谶纬迷信1、今文经和古文经2、谶纬迷信的盛行谶,是以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应。纬是假抚神意用宗教迷信解释经典。东汉因此使儒学进一步宗教化、神学化。3、白虎观会议进一步把儒经、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揉合在一起,广泛解释封建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汉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钦定法典。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郑学”成为经学主流,基本结束了儒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二、佛教的传入东汉初年限于统治集团上层流传,后期政治黑暗,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开始在社会下层传播。由于精致的宗教理论,魏晋以后随着儒学中落,更加兴盛。三、桓潭和王充1、桓潭与《新论》 2、王充与《论衡》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元气”作为万物本源,认为天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否定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肯定形体决定精神,否认人死为鬼③在认识论上否认人生而知之,人的认识来源于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王充思想特别是“元气自然论”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认识论上既强调经验,也重视理性,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思想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