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教材补充与深化--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教材补充与深化--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西周国家的建立与强化
一、周部族的兴起与周王朝的建立
周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兴起的一个古老部族。因其所居地为周原,故号为“周。后稷是周部族的男性祖先,以后稷为首的周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周部族兴起在尧、舜之际。
公刘所居之邠,属黄土高原地带,宜于农耕。古公亶父自邠地迁于岐山之下,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于是卜居于此。周人迁居周地以后,与姜姓婚嫁杂居。周人自此便逐渐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农业部族。
古公亶父又称大王,说明周人已渐具国家的规模。王季历时国力有一定发展。古公亶父自邠迁于岐山,奠定了周王业的基础,王季历时,周对殷臣服。季历为了与殷王朝搞好关系,又娶殷女为妻。当初,周只是臣服于殷商王朝的小国。
周人在文王时期,政治修明,发展生产,开辟疆土,收容四方归附的人民。文王积聚力量,周人迅速地发展起来。
文丁和帝乙的时代,殷周关系有时是友好的。周人的强大,肯定会引起殷人疑忌。至武王时,周仍对殷臣服。周人季历称王,文王继位也称王。他们对内称王,对外也已经开始称王,并做反商的准备。周欲向东发展,必先除后顾之忧。此后周人累年向外扩张,先伐犬戎、密须。耆,邘已入殷畿内,崇以筑有高城而著称,是殷西重镇。这些地方的陷落,使殷人在西方无险可守。文王时代,就已经积极做好伐商的准备工作。然而,迁丰后不久,文王死去。
二、武王克商
武王发即位以后,继承文王遗愿,进行伐商的准备工作。武王东观兵于孟津,向殷王朝示威,并观察殷王朝的动静。此时,殷纣王一味贪恋淫乐,已无暇顾及周人炫耀武威的举动。但是,武王见殷王朝的内部尚无隙可乘,遂还师。武王没有胜利的把握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又过二年,殷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内部矛盾毕露,于是武王遂帅师东伐。武王伐纣是有充分准备的。武王率领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诸侯军旅,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殷纣王在位年久,内部矛盾重重,其主要矛盾是纣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收容叛逃,损害了统治部族内部的自身利益。牧野之战,殷人倒戈以开武王,使武王迅速地进入殷都朝歌。纣王逃跑不及,退至鹿台之上,穿宝玉衣自焚而死。周人经过数代的努力、发展,终于在武王时期,推翻了殷商王国,建立了周王朝。
三、武庚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周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克商后的第二年,武王死去。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有资格继承王位。如今周公立武王子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自己称王执政,这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在这种情况下,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武庚早有复国的野心,这时不仅联合“三监”,而且又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局势十分严重。
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团结召公奭,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东征对巩固和奠定西周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
东征范围似较广阔,穷追猛打,声势达于江南。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盛世。”
四、营建雒邑
周王朝在灭商以后,将其兵力分为三部分:殷八师、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以保卫全国。殷八师驻在殷之故地朝歌,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西六师驻守西土,拱卫丰、镐宗周之地。营建东都雒邑后,成周八师驻守在雒邑,以保卫成周。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周公决定在今河南境内建造雒邑。西起周原,东至雒邑,即渭、泾、河、洛一带皆为周的王畿之地。西边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发祥之地,称为“宗周”;东边以雒邑为中心,是东方重镇,也是保护宗周的门户。雒邑又分为二部分,瀍水东岸称为成周。周王朝把殷“顽民”迁到这里,严密监视。瀍水西岸修建王城,是朝会诸侯的东都。
驻在雒邑的成周八师,东可以控制东方各诸候国家,西可以拱卫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雒邑成为周王朝的东都、东方的重镇,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五、封建诸侯
周初封建诸侯,在文王时代就已开始。周公东征取得胜利,朝歌以东广大疆土皆入版图。为了巩固统治,必须大量分封亲属子弟镇抚其地。这些诸侯都是按照形势发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也不限于武王、成王时代,康王,宣王时代,都在继续分封。
诸侯国主要可分为:同姓,即姬姓诸侯国;姻亲,即和周王朝有婚姻关系的诸侯国;先代之后,即夏商及尧舜的后裔;还有一些是原来就存在的方国部落,或在殷商末期就投靠周族,周王朝因其故地而封的诸侯国。
姬姓封国 分封的较大的诸侯国有: 卫国,武王少弟康叔的封国,所领封国即殷商故地,国都定在殷旧都朝歌。 鲁国,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国都曲阜。其辖地在今山东泰山之西南。 晋国,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国都翼,其辖地在今山西西南。燕国,召公奭子孙的封国,都于北燕。 异姓姻亲封国 齐国,师尚父的封国陈,虞舜之后,胡公满的封国,妫姓。周初封国在淮北平原的陈,国都宛丘。杞,夏禹之后,东楼公的封国,姒姓。封国在今河南杞县境;春秋以后,徙鲁国东北。宋,殷商之后微子启的封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市境。
还有一些因故地而封的方国。这些方国一般来说,是西周王朝建立前的同盟国,在武王克商时,曾跟随一道伐商,立下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便因其故地而封,成为周的臣服国。主要有: 楚 周成王时,封熊绎以子男之田。西周的文、武、成、康之际,楚承认了西周王朝的“共主”地位,建立起对周的臣服关系。濮 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最早活动于商王朝的东南。濮曾参加过武王伐纣的战争。西周王朝建立后,濮又是臣服于周的南土方国部落,与西周关系密切。 肃慎 成王、康王时,肃慎氏来朝。
西周王朝分封的大量的诸侯国,是拱卫周王室的藩屏。
第二节 西周王朝的政治机构与制度
一、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
在西周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周天子,即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从理论上讲,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居于宝塔式等级的顶端;但实际上,由于西周时期各种政治措施还不完善,专制主义还未形成,周天子的权力还未达到绝对专制的权威。
西周王朝的职官主要是三公:太保、太师、太傅;六卿: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史等。
太保,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西周的太师是武官,地位非常显贵。太傅,傅是教养太子以明君臣父子之道的官职。
六卿之官职:
司马,司马是职掌军事的长官。司徒,即司土。司徒管理农业和田地的分配等。司空,即司工。司空是管理土木工程的长官。司寇,是管理刑法的官。司士,司士是职掌群臣的考察任免,进退禄爵,以佐王之吏治的显官。太史。太史掌管西周王朝文书起草,记载国家日常政令、文件、政务,以及王的活动和言语,编订史册,并管理国家的图书典籍等。史官系列中还有“史”、“内史”、“右史”、“御史”等。
太祝,古人崇拜鬼神,凡事都要祝告祈祷,设祝官,并设太卜,以管理占卜。
西周官制逐渐完善。三公六卿的设置,使西周王朝既有辅弼天子的重臣,又有管理国家军事、土地、工程、司法、官吏升黜、文书典册、祈祷占卜的重臣。这些大臣皆为周天子所任命,又必须为周天子竭诚服务。周天子通过这些重臣去控制全国的臣民。西周王朝的职官是世袭的。
二、西周王权的进一步神化
西周王权相对殷商王权,进一步神化。周王把自己神化为天的儿子,即周天子。周王把自己神化成天子,自出生就与众不同。周王既是天子,那么他就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周天子治理国家和人民就是代天行命。
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统治的象征。鼎、簋、壶、鬲等原是古人烧饮用的炊煮器和盛水器;觚、角、爵是盛酒器和饮酒器。这些器物是人们的生活用具。用以盛祭品的器皿,如鼎、簋、鬲等被赋予神圣的含义,成为礼器。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周人“受天命”,就是接受皇天所付给的人民及疆土。周天子是天的儿子,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治理代表天的意志,从而为周代王权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三、周人的宗法制
西周宗法制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产物,是周天子巩固王权的工具。
西周王朝分封诸侯和任命职官皆以亲亲尊尊为标准。所谓“亲亲尊尊”,就是周王室根据与天子血缘的远近而确定其身份贵贱尊卑和封国的大小。在家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也是周王朝进行统治的重要原则。
宗法制度下,周天子的王位只有嫡长子继承。承继王位的一支应算做大宗。周天子的诸子之中除去承继王位者,其他儿子称为别子或庶子,是为小宗。周王的庶子被分封在诸侯国做国君,国君在诸侯国中为祖。国君位由嫡长子承继,国君的别子或庶子又立为诸侯国中的大夫。大夫之家又有大宗、小宗之区别。小宗的地位依次降低,最后成为仅有薄产或没有田产的士。周王室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一个以亲亲尊尊贵贱为等级的庞大的贵族集团。
西周的宗法制以家族为基础,以宗统为顺序而形成。宗法制度下,大宗为尊贵,小宗相对大宗为卑贱。小宗没有资格祭祖,只有大宗才有资格祭祖。
宗族是按家族的宗统为顺序排列的。宗族长是宗族的统治者,也是最尊贵者。嫡长子是继承先祖先君的宗子,所以嫡长子就是最尊贵的族长。西周王朝按亲亲尊尊的原则,以家族为基础而进行分封,分封的对象是各个宗族的宗族长。封国或封邑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宗族长,宗族的成员在宗族长的庇护下而生活。周王室是天下的大宗,周王是周族的宗子。周王既是国家的国王,又是天下大宗的族长;同样,西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君,亦是诸侯国大宗的族长。西周王朝把政权与族权有机地结合起来。
周代的宗法制度保证了嫡长子的继承权和无比尊贵的地位,当然也保证了周天子无比尊贵的王位和权力。宗法制度与继统制度相辅相成,是巩固周代王权最有力的工具。宗法制度下,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高高在上的国王;又是天下的大宗的宗子,尊贵的宗族长。周天子的王权大大巩固和提高。
四、军队和刑罚
西周王朝自建立起,就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西周王朝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西周王朝的军队主要有成周八师、西六师、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宗周,即丰、镐之地,以保卫西周王朝的本土。殷八师似驻守在殷商故地。成周八师驻在东都雒邑,这样东可以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西可拱卫宗周,南可以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
西周时期,诸侯国亦有军队,但归周天子调遣,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内,国君亦分封大大小小的卿、大夫、士,即诸侯国君之臣。诸侯国卿大夫有自己的采邑,采邑主有自己的族兵,即私卒家兵。卿大夫的私卒家兵要归诸侯国君调遣。
西周时期,周天子、诸侯国君、卿大夫皆有自己的军队和家兵,但卿大夫私卒,国君可以征用;诸侯国军队,周天子可以征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宝塔式的等级统治。西周王朝自己就有一支规模强大的军队,又加上诸侯国、卿大夫的军队和家兵,是保护周王统治的有力工具。贵族都有自己的族兵,平时生产或习武,战时召集作战,自由人均为战士。
关于西周的刑法,有:黥 ( 刺面 ) 、劓 ( 割鼻 ) 、膑 ( 即刖刑 ) 、宫、大辟 ( 杀头 ) 。西周时已有鞭笞、罚金、墨刑。古代兵刑不分,动用甲兵征伐亦是惩罚用刑的一种形式。
五、西周王朝的田制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井田制和爰田制。
井田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萌芽,在冲积平原上逐渐出现的一种田制。井是邑的基本组织。
甲骨文中绝大部分“田”作田猎讲。只有在平原地区才实行井田制。关于井田制,方一里为一井,每井九百亩,在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其他八家,每家一百亩。公田为八家共同耕种,待公田上的农事做完后,才开始做私田上的农活。
周部族从我国西部兴起,西部黄土高原实行的是换耕的爰田制。这种爰田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制度,从不定期抛荒到定期轮休耕作。把田分为休耕的田,休耕二年后新耕的田,休耕三年后的田,进行轮换耕作,称为爰田制。而井田则是年年都可以耕种的田。
周人耕种的“公田”,又叫“藉田”。“藉”,是借民力耕种的意思。
西周晚期,藉田制下的矛盾日益暴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宣王不藉千亩,就是不再借民力耕种,废止藉田。
西周土地关系非常复杂,应从平民和贵族的不同情况去考察。从金文中可以看出,西周土地有转让和交换的现象。西周时期,土地与其他物品一样,可以进行实物交换。
六、敬天保民思想的出现
西周王朝以小邦周打败了大国殷,这在西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地反响,使他们反思。夏、商王朝灭亡的原因是西周贵族经常讨论的问题。西周贵族认为,天选择敬天有德者做天子,付给他土地和人民,要天子代天保民;如果天子不能保民,天就会降灾,就会易天命。西周初年的文书诰命中,贯串了西周贵族的保民思想。西周王朝对德的重视,也表现在历代周王的谥号上。西周王朝以德行为王谥,开我国后代帝王以德为谥的先河,周王把敬德保民看作天的意志,又把自己当做体现天意的天子。天子如果不能代表天意,不能敬德保民,天就会反易天命,断绝天禄,也就是换替天子。因此西周王朝之所以敬德保民,其目的就是要维护、巩固西周国家的王权统治。
第三节 西周国家经济与文化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已相当发达。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耒耜。周人农田的耕作形式主要是耦耕。农具还有钱、鎛、銍、艾等,这些工具当时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西周在休耕地的基础上逐渐地发展到自觉不自觉的农肥耕作。休耕的菑田,只是耕后不播种子,并不是不耕。我国自夏、商开始,在平原地区可能就有井田了。周代,较为整齐划一的沟洫制度,也在黄土高原地区逐步出现。西周农作物的品种有所增加,具备了后世所有的主要农作物,如黍、稷、梁、菽、麦、稻等,另外还有桑、麻和瓜果之类等。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西周的手工业比商代更为进步。手工业作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工商食官制,即由官府经营管理手工业。西周王室非常重视手工业生产。
青铜业 青铜铸造仍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而且在商代青铜生产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铜器是贵族的重要器物,并具有标志身份的重要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公室,乃至一般贵族似大多拥有大小不等的铸铜作坊和铸铜工匠。西周铜器分布地域非常广泛,以周原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西周青铜器品种数量大大增多,有礼器、兵器、乐器、工具、饰物等。
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是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继承和发展。在铸造工艺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商周时期熔铜设备都是以木炭 ( 或木柴 ) 为燃料。商周时期在铸造时都是使用多片合范的泥型浇铸,铸型均烧成陶质。这个时期还掌握了零件分铸的先进工艺。西周时期主要采取“先铸法”,也就是先铸零件,然后将附件嵌入范内和铸器铸接成一体。最迟在西周前期,囊一类的冶炼鼓风器就已出现了。
丝织和刺绣 关于西周的蚕桑生产,《诗经》中有许多记载。说明西周、春秋时期蚕桑生产已经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周代丝织物不仅有平纹,还有斜纹,这种组织显示了绮的面貌。这些出土材料,说明周代丝织和蚕桑已经相当发达。
三、城市建筑和商业交通
城市建筑 我国远古时期的居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开始建筑城堡。西周时期,城邑建筑的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西周以后,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成为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这是两个规模相当大的都邑。
周公东征后又作雒邑。雒邑是一个很大的城邑,自雒邑至宗周之间有小的城邑。在大的城邑里面有王的宗庙,周王和大臣的居处,还有工、贾、胥、市臣等,实际上已具备了早期城市的特征。
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自成院落的建筑群,庭、堂、廊、影壁的建筑都出现了,并且还有散水及用陶水管接成的排水管道,建筑相当考究。更重要的是,遗址中发现许多各种型式的板瓦、筒瓦和瓦当,说明当时已开始把瓦用在建筑上。西周以前房顶全部盖草,西周早中期开始局部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大部分盖瓦,可能代表了古代建筑房顶变化的三个重要阶段。西周时期的房屋建筑,材料有很大改进,建筑规模、建筑水平较夏商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商业交通 西周的商业和手工业一样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商业交换主要由官府经营,但亦有一些个体商人。西周时期贸易还停留在实物交换的阶段。西周实物交换的内容主要有:各种农产品、日用品等,另外还有金属铜。西周的交换也非常便利,是时已经有了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自西周王朝的都城向各诸侯国都皆有大道可通。这种大道称为“周道。”这些从宗周至雒邑,以及到各诸侯国的大道不仅有益于西周王朝的统治,而且为商贾的远行贸易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沟通。
四、西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西周时期,随着民智渐开,人们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并在发展变化;还认识到事物的正反阴阳两个方面,如果阴阳不能调和,就会引起大灾难。
《周易》是一本卜筮的书。自新石器时期起,人们就已经开始占卜,从而也出现了八卦。《周易》正记载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包括西周的卜筮理论,包含着高深的哲理。其中阴、阳相对的思想是《周易》中有名的辩证法思想,和矛盾统一对立的思想类似。
西周时期,人们还认识到水土等所演生之物是民所必依赖的。虽然西周贵族把自然界的一切都与政治相结合,但由此也可知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西周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有所发展。
《尚书·洪范》,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里面的“五行”观念可能自西周已经产生。所谓“五行”,水、火、木、金、土就是五种物质的实体,它们可以滋万物,以供百姓生活所需。此时人们对水、火、木、金、土的性质已有所认识,这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西周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已经萌芽,虽然这株幼苗还很弱小,并与神学交织在一起,但它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深化。
五、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周人的甲骨文契刻书写的方法及风格都与殷人基本一致,说明西周王朝完全接受了殷商的文化。
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和乐器,各地发现很多,仅有铭文的即达 600 ~ 700 件。 这些铭文契刻在铜器上,内容多是表彰贵族们的功勋,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文字材料;对研究西周铜器的确切断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天文、历法
自原始社会起,人们就开始观察天象,以适应田猎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了对天象的研究。西周时期,天象研究进一步发展,开始对恒星进行观测,并给许多恒星命名。西周时期,人们对日食也开始观测。
西周仍然以 365 天为一年,已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并将一年分为 12 个月,每月分为四个阶段。在计算具体的日期方面,仍沿用殷代的甲子记日法。
七、西周的文献典籍
西周早期就有史官。铜器铭文中有太史。在史官系统中,西周王朝还有“史”、“内史”、“右史”、“左史”、“御史”、“中史”、“省史”、“书史”等。史官负责王室的文书起草,策命官员、编订史册,记载国家大事,管理天文、历史、祭祀、图书典籍等。
随着文字的发展,书写工具的进步,史官成为西周王朝非常活跃而且地位很高的职官。各诸侯国皆有自己的史官。这些史官是世袭的,他们可以利用职务去记载、积累大量的史料,并进行整理。西周时期留下了许多较为有据的信史。
西周流传下来的典籍主要有《尚书》、《周易》、《诗经》等。
《尚书》是流传于后世的一部上古的书,保存了不少西周和古代的历史素材。其内容包括从尧、舜、禹直至夏、商、周时期的文诰、册命等,虽然有些篇章为后世整理编撰,但却保留若干可贵的史影。《尚书》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易经》是记载古代卜筮的书,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时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理解,每在行动之前,总害怕有不好的后果,于是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由巫师进行占测,并将祈问的事情和结果记载下来,这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且还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西周时期,文、史并不像后代那样有明显的区别,有许多作品,既有文学性,又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如一些重要铜器铭文和《诗经》的一些篇章。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基本上属于乐歌,收集有西周传下的诗歌。据传为孔子删定结集。其中《周颂》、《大雅》、《小雅》中的一些篇章,以及《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豳风》反映西周历史事迹。这些诗,大部分配上音乐,即能歌唱;既有非常优美的修辞,又有讲究的韵脚。有些篇章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如《周颂》是周人在宗庙里歌唱祖先的颂歌,《商颂》是殷商后裔宋人歌唱祖先的颂歌,《鲁颂》是鲁人歌颂祖先的颂歌,从而保存了各个时期的部分历史事实。
西周时期家庭婚姻形态
西周时期,个体家庭已是普遍的形式,家庭组织以“室”为单位,社会上普遍存在耕种百亩土地的五口之家。在西周社会中,贵族们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多妻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这个时期的婚姻形式以聘娶为主。
在这种婚娶以礼的原则下,周代同姓不婚,主要到外族去进行聘娶。贵族婚姻目的是为了继宗嗣、繁子孙、承爵位、袭财产;所以,贵族可以一娶多女,即所谓“一聘九女”。贵族女子出嫁时,有许多媵女跟随,这些媵妇多是正式出嫁人的姊妹或侄女。这种制度叫娣媵制,当为远古妻姊妹婚遗俗。
与媒妁婚娶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原始社会杂乱婚姻的残余。《诗经》的言情诗篇带着鲜明的社会特征,说明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甚至于下层贵族之间,男女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自由恋爱、自由选择还是婚姻嫁娶的重要形式。
西周社会的丧葬与祭祀之礼
西周时期,丧葬之礼已变得日益重要。人们“事死如事生”,死者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周人对死者的祭祀亦非常隆重,祭祀是周人生活中的大事。
周代的祭祀可分为对天、地等自然的祭祀和对祖先的祭祀。
天神地祇和自然神灵祭祀
周人以燔柴燎祭祭天,而祭地和山川用另一种形式,祭山就是把牲、吉玉悬之于山上;祭川,则把玉沉于水中;祭星,将祭物布于地上;祭风,于大道之上磔狗以止风。夏、商、周时期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可能每食必祭,每事必祭;年年、月月、日日都有祭祀活动。祭祀的方法和仪式也是多种多样,甚至达到十分繁杂的境地。
祖先祭祀
周人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隆重,他们一方面认为祖先的功德给他们带来福禄,一方面向祖先祈求更多的福禄。周人对祖先进行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一般在祖庙。西周春秋时期祭祀祖先的情况,《诗经》中有许多记载。在祭祀中,有“尸”来充当被祭祀者。祭祀中充当“尸”的人,一般是受祭者的孙子。孙可以充当祖父的尸,这与当时的昭、穆制度相合。昭、穆制度的内容是,如果祖为昭辈,父为穆辈,那么孙和祖同样为昭辈,重孙和父同样为穆辈。原始社会时期,族外婚制度下,祖辈和孙辈应属于同一个氏族集团,同样,父辈和重孙辈也属于同一个氏族集团。周代的昭穆制度和“孙为王父尸”的尸祭制度可能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这种遗存。
第四节 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一、昭王南征和穆王西征
西周成康之际,周人经营的重点是东方,无暇顾及南方。当时,南方的荆楚还是一个臣服于周王朝的并不强大的政治力量。楚人利用周人东征的机会,一面卑事周室,一面积极积蓄力量,在江汉流域迅速地发展起来。
昭王时,周人初步平定了东方,此时在南方发展起来的楚国,与周王室关系日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昭王开始南征楚国。昭王南征不仅六师丧尽,而且本人也丧命汉水,死于非命。昭王伐楚失败,是西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昭王南征以后,西周王朝衰微之相大露。当时周朝西北边有犬戎,北边为鬼方。周穆王征犬戎,可能得到四个以白狼为图腾的部落酋长和四个以白鹿为图腾的部落酋长的支持。虽然穆王战胜了,但是“自是荒服者不至”,说明战争征伐,损害了王室声威,边远部落不再来王朝贡献。
周穆王西征犬戎的主要目的是西巡。西周的恭、懿、孝、夷四王时期,周边民族活跃,时常侵扰。西周王朝为连年的战争所苦,内外矛盾交织,危机日益增长而衰微。
二、厉王的专利政策和国人暴动
自厉王开始实行政治改革,变更西周旧制,革去文王、武王所定的旧典,实行强化国家政权的新制。厉王革典的内容,根据史书记载,是把山林川泽的采收和开发权收归国家,并剥夺或取消世袭贵族占有山林川泽的部分特权。厉王的专利政策,增加了王室财力,加强了国家政权,并使国家出现了一度强盛的局面。这种政策使 “下民胥怨,财力单竭”,厉王不仅没有缓和这种局面,反而实施舆论箝制政策,公元前841年国人举行暴动,史称“国人暴动”。是大贵族支持下的中小贵族、自由民阶层的联合暴动。国人是和卿大夫的私属相区别的。厉王出奔于彘,最后死在那里。厉王革典受到贵族及传统习惯势力的反对,以失败告终。厉王出奔后,由共伯和执政,此年是前 841 年,史称“共和行政”。从厉王出奔到宣王即位,中间经过了 14 年。
三、宣王中兴
宣王即位以后,对外进行一些战争,北伐玁狁,南征淮夷都取得了很大胜利,宣王又被称作“中兴之主。”
西周王朝的灭亡与平王东迁
周幽王即位,承宣王丧败,国势已大为削弱,任非其人,加重了对国人的剥削,引起了强烈反对。幽王时期,西周政治一片混乱。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幽王宠爱褒姒,废掉原来所立的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改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太子的废立,加剧了局势的动荡。宜臼逃到母家申侯处,幽王讨伐申侯,申侯就联合缯、犬戎共同伐周。犬戎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之下,于是西周灭亡。
西周既亡,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关于“携王”,所能见到的史料仅《竹书纪年》和《左传》,记载较少。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得到了东方诸侯的拥护。他东迁之后,把西周的丰、镐旧地完全放弃。丰、镐的人民都未随平王东迁,因此,平王在成周建国只有“晋郑是依”。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不可能恢复西周的局面,从此一蹶不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