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材补充与深化--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材补充与深化--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一、五代的更替
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由于内部混乱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李存勖,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心满志骄。变得荒淫无道。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嗣源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后唐历四帝14 年。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 。 936 年,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16 州之地,认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此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方便地驱马南下,使中原王朝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946 年,契丹兵攻入开封,大肆抢劫。在中原人民反抗下,契丹人俘虏了晋出帝,大肆抢劫后退还。后晋灭亡。
④后汉( 947 —— 950 ),刘知远所建。汉隐帝诛杀大臣,郭威起兵,汉隐帝被杀,后汉灭亡。历二帝4年。
⑤后周( 951—— 959 ) ,951 年正月,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开封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后周。郭威深知武臣专权之弊,他即位以后,改除旧弊、注重发展生产,并严惩贪官,开始重用文臣。
二、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954 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期,继续推行政治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为北宋建立后统一局面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减免两税;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限制佛教发展。在政治方面:注重改善吏治,下令修成了《大周刑统》 21 卷。鼓励近臣直言朝政得失。在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淘汰冗兵。诸道勇猛兵士被选为禁军,加强了中央的武装力量,使中央武力足以控制地方,开始纽转尾大不掉、内轻外重之弊。
改革的同时,周世宗还南征北战,从契丹人的手中夺回三州和瓦桥关等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与中原王朝并存的还有在唐末节度使基础上建立的众多割据政权,较大的有十国。各割据政权为了争夺土地与财源,互相攻杀,使劳动人民长期深受兵火之灾、苛征之敛、酷刑之罚。不过江南地区战事偏少、其经济文化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福建、四川地区,在某些方面超过北方。
第二节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北宋的建立及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①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统一
2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行政体制方面 :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和政事堂为二府,三司总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司长官号称“计相”
(二)军事制度方面:统帅进军的最高军职殿前都点检取消;禁军分成三衙,任命资历浅、易控制的将领担任都指挥使,合称三帅,有领兵权无调兵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行“更戍法”;选拔各地精英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布置上做到“内外相制”
(三)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 :选派文官带京朝官衔担任州、府一级长官;在府州设通判;地方上设四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安抚使司(帅司军事)前三者有监察地方官员之责,又称为监司。
(四)经济方面:
(五)集中司法权 《宋刑统》宋神宗时敕令代替法律。
(六)科举:录取名额大增,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1066年起实行三年贡举制度,真宗以后实行了糊名法和誊录法。
二、北宋前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改革运动
1 、民族矛盾的激化
①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挥师东进欲收复幽云地区,失败。宋太宗与雍熙三年986年发动了对辽的三路进攻,史称“雍熙北伐”。这两次出师打破了北宋与辽朝的和平局面。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和萧太后率20万大军开战,十一月攻至澶州城下,宋军御驾亲征,萧太后下令王继忠对宋真宗发出议和,12月达成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宋夏关系
澶渊之盟是宋辽间势均力敌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之后宋辽之间持续了长达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关系,不仅双方沿边州县的生产生活秩序趋于安定,社会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而且彼此间的政治、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而且彼此间的政治、经济交往也日益密切。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
2 、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1) “支出太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劳动者贫困。 ( 2) 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 ( 3) 庆历新政 ( 4 ) 北宋中期改革思潮的持续高涨
4.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
(一) 变法的指导思想
(二) 变法的内容:理财诸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整军诸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立军器监
科举和学校诸法:“贡举制度”、“三舍法”王安石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依据和太学中的基本教材
(三) 对新法的评价
三、元佑更化的实质及其影响
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高太后临朝听政,召回司马光为相,变法官员相继被贬逐出朝,数月间新法被废除殆尽,史称“元祐更化”。
四、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1. 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
蔡京,“六贼”把持朝政,秽乱宫闱
2.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
1120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秘密活动起事,发生于两浙地区,给统治阶级极大的震动,被镇压。
方腊起义前,河北、京东地区发生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被统治者称为“河北剧贼”1121年投降。
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宋时,封建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较大发展,佃户对地主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均有所削弱,这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过广大劳动才的辛勤劳作,北宋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都有了显著发展,社会经济显现出繁荣景象。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1、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①矿治业 ②造船业 ③制瓷业: ④雕板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 ⑤纺织业的发展
2、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宋代官手工业中,官奴婢消失。其主要劳动者,首先是隶名军籍(厢军中)的工匠,即所谓“兵匠”,。其次是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无论何种形式、都有报酬。民营手工业中普遍采用“和雇”形式。表明工匠身份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1、城市的繁荣与市镇的兴起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其发达的表现主要有
①十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比前代有所增加。
②大城市中,打破了前代对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城市中出现“勾栏”、“互肆”等娱乐场所。
③城市周围,农村新兴了众多草市、镇市。④商业组织行更加严密,数量增多。
2、商税征收额迅速增加。
太宗时商税一年 400 万贯,仁宗时达 2200 万贯。此后一直保持在每年一千万贯上下,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
3、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①熙宁六年( 1073 )达 600 余万贯。元丰时 500 万贯以上,是唐朝的 20 倍。
②宋神宗时,岁入 6000 多万贯。金银被当作半流通货币广泛应用。北宋创印“交子”,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代纸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
4、对外贸易发达。
第三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一、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
1、女真的兴起 2、金朝的建立
1113 年(北宋政和三年),完颜阿骨打继任生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这时,辽朝政权进一步腐败,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最高统治者耶律延禧,荒淫暴虐,加重了对生女真诸部的剥削和压迫,派官到女真部横征暴敛,激起了女真人的愤怒。
阿骨打继位后,遂利用女真人反抗辽朝奴役的斗争热情,致力于抗辽斗争 。1114 年,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他带领军队攻打辽兵,接连胜利,军事力量迅速壮大。1115 年元旦(政和五年),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定都于会宁府。阿骨打就是历史上的金太祖。
阿骨打建立金朝政权后,积极扩充和整顿军队,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进行战争时的军事编制。阿骨打借用其名,将其发展成了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阿骨打攻辽时,规定以 300 户为谋克, 10 谋克即三千户为猛安。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克谋克户的壮丁,平时从事渔猎生产,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应征出战。在攻辽战争开始后,归附的或被征服的熟女真及契丹、奚、汉、渤海等各族人都按照猛安谋克编制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了女真对各族人的控制。随着女真人的南迁,这一制度还被带到了中原地区。猛安谋克组成了金朝在汉族聚居区与州县配合的军事镇压网,维护了其政权统治。
3、宋金“海上之盟”与辽朝的灭亡
在辽兵屡次被金兵打退以后,宋朝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看到辽朝有必亡之势,便想借金人之力收复燕云。宣和二年 1120 年,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双方约定:
①双方同时出兵夹攻辽朝,金兵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灭辽以后占领辽朝长城以北的州县 ; 宋军攻取辽的燕京析津府。 ②辽朝灭亡后,北宋占领燕云诸州。把原来每年给辽的银绢照原数转送给金朝。
1120 年 5 月,金朝攻占了辽的上京临潢府。于 1122 年占领了中京大定府及西京大同府。辽天祚帝率卫兵逃入夹山。宣和四年( 1122 年)五月,十月,宋朝派大军攻辽,先后两次被辽军打得大败。童贯为了掩饰伐辽的失败,派人约请金兵帮助收复燕京。12 月金兵南下,不战而得燕京。
1123 年金太祖阿骨打病死,其弟吴乞买继位,是为金太宗,当年改年号为天会。天祚帝逃入夹山后,聚集了一些兵马,备重新收复燕京、云中等地,结果再次被金军打败。宣和七年( 1125 年) 2 月,天祚帝被金兵俘虏,辽朝灭亡。
二、北宋的灭亡:
1、收复燕云的交涉
2、金军南侵的和北宋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和战”
一、南宋的建立
1. 南宋的建立
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其政治上和军事上,思想上也有一些与北宋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有:
① 权相擅权专国局不断出现,导致朝政更加腐败,政治上比不上北宋。 ② 边患更加严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事上更加被动。 ③ 官员贪污盛行、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制度混乱。赋税苛重,农民起义频繁。 ④ 清淡、保守之风盛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
赵构能够登上皇帝宝座,颇具偶然性。1127年五月初一,正式在应天府即皇帝位,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赵构是历史上的宋高宗,年号建炎。
2. 宋高宗南逃及定都临安
二、南宋与金朝的和战
1. 宋人的抗金斗争
在赵构一味逃跑的同时,民众始终坚持抗金斗争。
在北方,有太行山区王彦领导的十多万“八字军”,;又有河东红巾军;宗泽在开封的抗战力量,以及河北五马山寨马扩领导的抗金斗争,梁山泊张荣领导的水军等等。都在阻挡、牵制全军南下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金军未能迅速消灭南宋政权的重要牵制力量。
在南方:韩世忠、岳飞等组织了黄天荡等较大战役,多次给金兵以打击。
在陕西:张浚、吴玠、吴璘,组织了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胜利的抵抗,也减轻了金军对东南的压力。
2. 南宋初年阶级斗争的新形势
南宋初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金军的屡次南下使赵宋政权濒临危亡。同时,国内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
①首先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起义原因:一是土地兼并加剧,封建剥削加重,人民生活困苦;二是金人的烧杀抢掠,游寇溃兵、官兵的抢劫。
起义特点:一是次数特别多,二是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
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钟相、杨幺领导的荆湖地区农民起义,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等贵贱、均贫富 ”的口号得到了贯彻。
②其次,南宋政府平定游寇的斗争
游寇是一种土匪式的流动、武装集团,大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他们以攻城掠地、抢劫掳掠为能事,对社会生产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
游寇集团,既严重地危害普通百姓的利益,也破坏了抗金战争的顺利进行,因此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在宋政府招安政策及强大武力镇压下,绍兴五年基本被肃清。
3. 南宋军民抗击伪齐,金兵的斗争和“绍兴和议”。
完颜宗弼撕毁和议,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发兵进攻南宋。岳飞北伐取得胜利,宋高宗在秦桧怂恿下下诏召回岳飞,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收复的失地重新落入金军之手。南宋与金朝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宋高宗、秦桧为保持对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二自毁长城、破坏抗金大好形势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于南宋来说尽管是屈辱的,但作为宋、金间彼此关系的阶段总结,两个王朝进入了势均力敌条件下南北对峙的历史时期。
4. 完颜亮南侵与“隆兴和议”。
1161年金朝海陵帝完颜亮以倾国之力发动对宋的战争,战势不利,南宋抗金斗争出现有利形势。1162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1163年宋孝宗北伐失败,达成“隆兴和议”,改“绍兴和议”中规定的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改岁贡为岁币,南宋地位有所改善。
5、“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
宋宁宗时,外戚韩侂胄在打击政敌,朝中很多人被排挤出去是为“庆元党禁”,在孤立无援中贸然发动了对金朝的战争,史称“开禧北伐”。礼部侍郎史弥远在杨皇后的支持下杀死韩侂胄,把其首级送给金朝,与金朝达成“嘉定和议”,在“隆兴和议”的基础上改金宋之间的叔侄关系为伯侄关系增岁币。在史弥远任宰相的26年时间里,继续执行对金朝的妥协求和政策,南宋统治集团更加腐朽和衰弱。
第五节 权臣专政与南宋后期的政治
南宋中后时期的朝政,可以说是权臣专政时代。宋宁宗与理宗时韩侂胄、史弥远专权,后来贾似道专国,直到南宋行将灭亡。南宋时的宰相基本上身兼军、政、财、刑大权,如果皇帝无力驾奴,就只得受权相左右。
1、史弥远擅权
杨后、史弥远秘密杀死韩侂胄后,皇子询被立为太子,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任右丞相,开始长期专擅朝政。史弥远执政后,一方面恢复秦桧的王爵和谥号;另一方面,对韩侂胄北伐时的执政官员和抗战将领,加以排挤、打击。史弥远专政二十五年,对内以巩固权势、对外以苟且偷安为其执政的根本宗旨。他独揽相权,破坏既定的宰执制度;独攥官吏任命大权,培植个人势力;操纵台谏,控制言路。嘉定政治,说到底就是史弥远专政。将国家命运完全压在一纸和议上,对风云变幻的中原大变局消极被动,不思作为。南宋后期的衰颓走势已不可逆转。
端平更化与端平入洛
端平更化,指1233年(绍定六年)史弥远病死后、宋理宗亲政,改元“端平”后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端平更化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革除了史弥远时期的很多弊端,但其它改革措施或失败或流于表面,未能成功。
宋蒙联合灭金,1233年金朝灭亡,但是蒙古窝阔台汗并未全部履行归还河南地的承诺,宋理宗赵昀急于建收复之功,不顾大多数官员反对,与端平元年1234年出兵河南,是为“端平入洛”
3、贾似道专权
宋代儒学的流变
周敦颐的濂学 其学术思想以《周易》的太极为主体,杂糅道教的无极、无欲,《中庸》的诚,禅宗的修心论以及五行阴阳诸家思想而成。因名濂溪先生而得名。
张载的关学 因讲学与关中而得名。人称横渠先生。著作被整理成《张子全书》,对佛道思想持 批判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气”一元论。
二程的洛学 《二程全书》,理,辩证法思想
王安石的新学 因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和《周礼》成《三经新义》并颁布于学官,因此得名新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吸收诸家之说。
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
历史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新体例)郑樵《通志》(《二十略》价值最高)马端林《文献通考》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
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地理学
《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地方志范成大的《吴郡志》梁克家的《三山志》
金石学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和《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三大发明
火药、活字印刷术(1041-1048毕昇)、指南针(1119-1125)
10.沈括《梦溪笔谈》百科全书
11.郭守敬《授时历》 元丰年间(1078-1085)第四次恒星观测结果被南宋淳祐绘制成星图,以北极星为中心刻有143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图,即苏州石刻天文图。
12.秦九韶《数书九章》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慈《洗冤集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陈旉《农书》(两宋农业新发展的代表) 古代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技术走向成熟的中药发展阶段是两宋,重要标志是喻皓《木经》和李诫《营造法式》
13.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法专著的形成,宋徽宗敕撰《宣和书谱》 米芾《书史》
14.绘画:宋徽宗《宣和画谱》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两宋之际文同创立了不求形似,但求神韵情趣的所谓文人画,经苏轼提倡风行(米芾、米友仁)
五代花鸟画影响下院体花鸟画变革(崔白);北宋中期以后的文人花鸟画以梅、兰、竹、菊、松、枯木为题材。人物画在北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