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1.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知道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探究实践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态度责任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就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视频:学生玩弹射纸飞机,为什么橡皮筋能把纸飞机射的这么远呢?
2.学生拉一拉橡皮筋,仔细观察: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手有什么感觉?
3.视频:学生拉橡皮筋并说感受。橡皮筋变长了,好像有一种力量把手往回拉。
4.弹力的概念: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举例:生活中具有弹力的物体。
6.学生思考:我们能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驱动小车运动吗?橡皮筋是怎样装在小车上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弹射飞机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拉一拉橡皮筋,感受拉长的橡皮筋具有弹力,通过生活中的具有弹力物体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进而引入今天研究的主题——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驱动小车。
二、探究
(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视频演示:组装橡皮筋驱动小车。
设计意图:明确橡皮筋应该绕在小车的哪个部位才能让小车动起来。重点强调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尾车身上,一端要绕在前轮车轴上。
2.视频演示:我们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远。
设计意图:通过组装橡皮筋驱动小车,并简单进行比赛,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有什么关系?
(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1.猜测: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有什么关系呢?
2.设计实验验证猜测(思考3分钟)。
3.学生讨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4.通过展示实验记录单,讲解实验时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时需要观察的问题。
5.视频演示: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三、研讨
1.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2.汇报实验数据和实验记录单中我的发现。
3.总结实验结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形式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取得的证据与实验结论联系起来。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四、总结、拓展
1.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拓展:①发现生活中具有弹力的物体。
②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巩固学生所学的弹力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来改变其产生的弹力大小,发展进一步研究弹力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