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
院系: *********
主 讲 人: ***
所在班级: ***
联系电话: ****
邮箱: *****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议题式教学设计
总议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及其完善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如果把第三课比作做大GDP蛋糕,那么第四课就是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第四课第一节主要讲述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合法途径,理解国家为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采取的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学情分析】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对于个人收入分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对于各种分配方式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接触,所以对于这一块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生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具体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时候,与本课核心素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政治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及其原因
(2)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及意义
(3)理解劳动的价值,正确对待劳动
(4)理解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能力目标
理解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会评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政策;面对社会具体问题,能讨论并运用本节课知识探讨如何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公平,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白合理的收入分配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愿景,我们人人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劳动意识、责任意识,要做参与者,积极调研,提出问题和建议。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阐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必要性,更加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分配政策和措施。
2.科学精神:探究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法治意识:探究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渠道,理解并支持国家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决心和措施。
4.公共参与:明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做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积极践行而不是坐等结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难点: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财经小贴士--国民收入》
2.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引出收入分配问题。
3.讲解: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4.提出疑问:同学们了解我们的收入都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的收入为什么增长的如此快?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我们的个人收入问题。
新课讲授:
议题一:个人怎样获得收入
课前预习成果展示:
阅读教材,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梳理完成下面表格
按劳分配 是什么 性质
基本内容
为什么 必要性
重要性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是什么 分配方式
为什么 重要性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 是什么 性质 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劳动(不劳不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基本内容: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
为什么 必要性 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重要性 生产角度:调动积极性(劳动、学习),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历史角度:体现公平、否定剥削
【情景】王二一家人的收入
材料:王二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王二的妈妈是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王二的叔叔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王二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业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请指出材料中包括哪些分配方式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方式 具体体现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知识要素分配 劳动者凭借拥有的知识储量获得的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获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式 凭借其管理才能再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债券利息,股票所得股息或分红,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数据要素分配 按照由大数据形成的数据要素取得的收入
重要性: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量,促进经济发展。
疑点解析:
1.全面理解按劳分配
所有制角度——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当中,但并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劳动收入角度——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主要表现形式——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及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2.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取得的收入。
③并不是所有的劳动收入都是合法收入,也并不是所有的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收入。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情景】请说出王二一家人获得收入的途径。
材料:王二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王二的妈妈是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王二的叔叔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王二的姑姑家是低保户,每月都能领取低保金。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小结提升:
1.当前,我国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为什么会多种多样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议题二:个人应该如何致富
结合身边实例,说一说应该如何致富
4.劳动的重要性及要求
(1) 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都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创造。
(2)要求;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勒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
议题三:个人收入分配如何完善
【情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条;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思考为什么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一)必要性:
1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观看视频并思考:我国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学生结合教材及视频回答。
(二)措施:
1.根本途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两个同步”;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有利干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3.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1)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2)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播放视频:转移支付)
(3)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区分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和政府 社会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工业企业 全社会 全社会
手段 市场机制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财政等 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个人自愿捐赠
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事业单位的工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的财政补贴等 自愿捐赠和自主募集等慈善公益方式
4.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总结提升:
实践证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有利千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板书】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及其原因,理解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及意义,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
【预习任务及课后作业】
预习任务:预习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社会保障。
课后作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分配制度,并分析其原因及意义。
【当堂练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D)
①李四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
②钱某承包工程获得的经济收入
③张三在某外资企业获得的工资
④王某承包了集体土地经营所得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 ①④
[解析]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①④符合题意。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够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是因为(A)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D.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解析]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它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故选 A。B 是结果,不是原因;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但不是消灭剥削的重要条件,排除C;D错误,它体现了劳动者“平等分配”而非“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在农村十地流转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十地换股权”
模式,该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对该模式的理解正确的是(D)
①分红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收入
②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
④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 分红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故选①,排除②;
“土地换股权”模式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③说法错
误;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D。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发现陈述等方式展示学生通过活动实现的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落实。在议题的选择上,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相关议题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状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热点材料,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展开过程中,真正实现对于相关内容的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