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_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利息、股息、债券、股票收入等,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
③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
(1)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2)财产性收入: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房屋租金等
(3)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5.劳动创造财富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1)收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要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措施
(1)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在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注意: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①原因: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②表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领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注意:
①要坚持缩小收入差距而不是消除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公平≠平均主义。
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二框 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因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社会保障的作用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社会保障的类型:经济保障、服务保障
4.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障体系。
(1)社会保险
①地位: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含义: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③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经营,个人自愿购买,费用由个人全部承担。
(2)社会救助
①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②含义: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
(3)社会福利
①地位: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②含义: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到改善和提高。
(4)社会优抚
①地位: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社会保障。
②含义: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5)其他社会保障: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1)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2)要更多的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2)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
(1)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练习
1.信息时代。数据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并列,将其列为生产要素。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是因为( )
①数据广泛融入生产过程,具有独特创造力 ②数据是最具流动性的基础性资源
②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 ④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日益凸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M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1 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T公司,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每户村民按850斤大米(约1 400元)/亩·年的标准领取租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②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
③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收入属于非农业劳动收入
④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使市场有效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某市发放了普惠型和红利型两种消费券。普惠型消费券人人有份:红利型消费券只对低保、特困等四类救助对象发放。发放红利型消费券( )
A.是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
B.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手段
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人民生活
D.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刺激经济增长
5.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2017年,我国有22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图(P代表劳动力价格,Q代表劳动力数量,D、S分别代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1、P2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劳动力价格)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1.【答案】B 【解析】数据之所以被列为生产要素之一,是因为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即其广泛融入生产过程,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④符合题意。该两个选项说法正确,但并不能表现出数据在经济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则不能作为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的原因,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①中的企业布置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排除;②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公有制经济中职工收入中的工资和奖金是属于按劳分配,福利和社会保障就不是按劳分配;③④正确。答案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收入分配以及资源配置的相关知识。本题的题眼是“经营权流转”“租金”。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土地与资本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且材料没有体现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①排除;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在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的前提下进行的,②错误。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后,村民依靠土地出租获得的租金属于非劳动收入,③正确;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④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红利型消费券不属于生产要素,与分配政策无关,A错误。消费券是政府发放属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关,B错误。红利型消费券只对四类救助对象发放,无法刺激经济增长,D错误
5.【答案】A 【解析】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即变动前的线应在供需平衡的交点之上,再次基础上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线应该向上平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