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2023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2023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

资源简介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自主复习案
【课程标准】
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精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文(1---11页),包括探究与分享、名词点击、相关链接。(10分钟)
【思维导图】(10分钟)
【核心考点】
1.民法的含义和作用、调整对象、民法典的地位
2.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要素
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4.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必要性、调整范围和具体内容
5.人身权利的内容
6.姓名权的含义、作用和权利
7.肖像权的主体、含义和权利
8.名誉权和荣誉权的内容和要求
9.隐私权的含义和保护隐私的意义
10.维护个人信息的原因、如何使用及意义
四、知识梳理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
(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民法典的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2.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例如,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名次点击
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因其年龄、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
3.法治与德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3)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具体内容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不论职位高低、社会状况如何,在民法面前,所有个体一律平等。
特别提醒:公平≠平等
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双方,在民事活动中的行为均应遵循这样的准则。平等原则是商品经济规律的属性,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公平原则强调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营者都只能以市场交易规则为准则,享受公平合理的对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权,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义务。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一、生命健康俱可贵
1.原因(依据):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提醒:人格尊严权涉及精神层面,人身自由权涉及物质即身体本身层面。造谣中伤、辱骂等,违反了人格尊严权;非法绑架,违反了人身自由权。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①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是其他人格权和人格利益的基础。
②健康以身体为物质载体,破坏身体完整性,通常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
③侵害生命健康权的应给予受害人或其家属以财产和精神赔偿。
提醒:法律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是心理状态的良好表现。对于心理健康多通过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进行保护,只有当精神损害影响心理健康时才得以成为健康权客体上的健康。
2.范围
(1)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3.要求
(1)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2)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4.意义: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1)依据: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2)内容: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3)表现
①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
②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2.肖像权
(1)含义: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2)内容: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3)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比较:姓名权与肖像权
姓名权 肖像权
内容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法律特征 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权;姓名权的客体是自然人对自己人格的文字标识的专有权;姓名权的核心问题就是专有权,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权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姓名权的基本义务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 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肖像具有物的属性;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肖像权具备一种财产利益,允许肖像权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限度地转让肖像权,允许他人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并从中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侵权行为 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盗用他人姓名;冒用他人姓名 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
提醒:在现实生活中有重名的现象,并不是侵权行为。重名也叫姓名的平行,即数人合法取得同一姓名。在这样的情形下,各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也都是正当行使权利,但是故意混同的除外。
提醒:以侮辱方式使用他人姓名、故意错误使用他人姓名、给他人取“浑名”或“绰号”等,均属于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
三、名誉隐私不可侵
1.名誉权
(1)含义: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比较:名誉权与荣誉权
(1)公民、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及法人信誉、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
(2)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法人享有。对荣誉权的侵害方式只有一种,即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
(3)荣誉称号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高度评价,因而与名誉有联系。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的,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
2.隐私权
(1)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3)意义
①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提醒: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公开或传播;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或骚扰;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公民的社会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不得非法向社会公开公民过去的或现在纯属个人的情况等;公民的任何其他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可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
3.公民人身权的比较
法律允许 法律禁止
生命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权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姓名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肖像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名誉权 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权
隐私权 法律保护自然人的隐私,保障私人生活安宁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提醒: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
课后练习一
1.(2020·浙江·高考真题)2019年12月12日,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小明(2003年12月1日出生)用爷爷奖励他的钱将一台笔记本电脑买回家。父母以影响小明学业且电脑太贵重为由要求退货,商场以促销商品不退货为由拒绝退货。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小明所有的这台电脑可退货 ②商场有权决定是否同意退货
③若能退货则钱归小明所有 ④若能退货则钱归父母所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1·浙江·高考真题)某小区业主吴亮与该小区宠物店老板赵勇因服务问题发生几次争执后,多次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布信息指责赵勇,使用“欺骗客户”“装疯卖傻”“人格分裂”等言辞,并用赵勇的照片作配图。这对赵勇及宠物店经营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如果吴亮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表的言论有真实成分,则并无不当
②吴亮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表的言论侵犯了赵勇的名誉权
③吴亮使用照片作配图的行为侵犯了赵勇的隐私权
④赵勇有权要求吴亮在小区范围内消除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天津南开·二模)14周岁李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某网店购买了374个游戏账号,共支付3万多元。其父母发现后,及时与网店联系,表示对李某购买游戏账号及付款行为不予追认并要求退款,该网店不同意退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双方协商不一致,可通过行政诉讼解决矛盾纠纷
B.父母未尽到监护职责,应承担全部后果,商家无需退款
C.李某和商家均存在过错,双方应按过错承担相应不利后果
D.李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对其行为不予追认,应全额退款
4.(2022·辽宁大连·二模)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将“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此法的出台( )
①旨在引导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
②是为了更好厘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
③目的在于维护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依法行使家庭教育的权利
④有利于形成重视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某网络音乐直播平台主播向其粉丝索要“打赏”。13岁的中学生小S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妈妈微信钱包中的5万元陆续转账给该主播。对此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网络主播公开向粉丝索要财物,构成诈骗罪
B.家长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只能承担损失
C.小S与主播是自愿交易,愿打愿挨,无可厚非
D.小S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可通过法律渠道追回钱款
6.(2022·天津·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第一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 将自然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全面纳入保护范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扩大了公民在个人信息领域的合法权益
②充分体现我国依法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③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处理公民的个人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22·上海金山·二模)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用市场上,打着提供“免费WiFi连接”服务的应用程序比比皆是。“315信息安全实验室”经过专门测试发现,有些免费WiFi的应用程序在后台大量收集用户信息。相关企业的这一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
A.人格权B.身份权C.名誉权D.隐私权
8.(2022·山东烟台·二模)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管理,在封控区域内要做到“人不流动、足不出户”、配合核酸检测或抗原筛查等要求。绝大多数市民积极响应,主动配合。但也有少数市民认为,只要自己不出门就不必进行检测。还有部分市民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违反防疫规定和影响防疫工作的情况下,还到马路上“打卡”、与同事一起离开封控宿舍前往河边垂钓,相关人员均已被警方行政处罚。
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维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
②政府严格执法,有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③全体人民都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④公民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履行服从和配合管理的义务,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9.(2022·山东菏泽·二模)某地一冷冻仓库进口虾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涉事人员核酸检测。此时,该地某营销公司却将一份名为《XX地已购进口虾顾客名单》的文章发布在其管理的公众号,并提供名单下载,名单包括赵某在内的该地一万多名购虾人员的身份证、姓名、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上述案例中( )
①赵某有权要求删除名单、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
②赵某可以到仲裁机构要求裁决进而维护名誉权
③若提起诉讼,法院会支持赵某维护隐私权的请求
④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公布个人信息是法律许可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2·山东泰安·三模)小A作为小B的好友,未经小B允许便将其照片传播到某社交平台,其肖像用作商业用途,甚至出现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对小B个人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对此事正确的认识是( )
①A侵犯了B的肖像权,应警告照片发布者删除照片
②小B不能直接要求社交平台删除服务器内相关照片
③A侵犯了B的名誉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④小B为报复小A可以同等把小A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2022·北京昌平·二模)随着网络传媒等自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人人都有麦克风”,是否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其中合理的是
①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小秀在群里发布这些信息是正当合法的
②小秀先发信息辱骂阿萍公公,阿萍属于正当反击和防卫,没有侵权
③阿萍发布带有侮辱性语言,损害了小秀的名誉,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时,不能逾越言论自由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2·辽宁·二模)某中学一名学生被同校4名学生掌掴,导致该学生患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受害学生和家长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针对该起校园欺凌事件,2022年2月16日,经法院审理,判决四被告及监护人赔偿原告各项经济损失2.58万元。据此正确的有( )
①四被告侵犯了原告身份权、健康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②该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被告欺凌原告的事件
③学生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④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避免校园欺凌的行为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22·辽宁·鞍山一中模拟预测)随意植入广告是不少观众收看影视节目时的烦恼:大到电商平台,小到食品,植入广告品种众多;从场景到剧情,从台词到道具,植入方式也五花八门……与普通商业广告不同,这些植入广告跟影视节目等捆绑在一起,不顾影视剧情生拉硬套、贴片广告时长过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无法选择不看广告。上述广告植入行为( )
①降低收看体验,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②破坏市场秩序,广告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
③植入内容随意,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权和隐私权
④突破法律边界,经营者应该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2·山东聊城·一模)甲某驾驶三轮载货摩托车,与驾驶自行车的乙某的母亲丙某发生碰撞,造成车辆损坏,丙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交警部门认定甲某、丙某负同等责任。案涉三轮载货摩托车为实际使用人甲某于丁某经营的三轮车店购买,甲某无城镇居住证,故将该车行驶证登记在丁某妻子戊某名下。事故发生时,甲某已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对出借身份证件的违规行为,已由相关行政机关予以处理。在该案例中( )
①甲某冒用身份证件侵犯戊某姓名权
②戊某无须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③经营者丁某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④行政机关的处理符合民法基本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2·辽宁葫芦岛·二模)某日,王某在申某开设的淘宝店铺内购买了一条品牌皮裤。试穿后发现上身效果不好,于是评价其可能买到了假货。之后,双方为差评事宜产生了争议。申某起诉称王某的差评侵害其商誉,多笔订单因此取消,要求王某撤销差评,公开道歉并赔偿相关损失。王某则认为自己有如实评价的权利。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本案中王某给予差评的行为及相关评论内容并不构成侵权
②王某作为买家有权在收货后凭借自己的体验感受选择是否给予差评
③买家网购后的评论致使买卖双方之间无法构建一个信息对称的平台
④王某作出的相应评级和评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侵害了申某名誉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姓名: 分数:
1----5 6---10 11---15
16.(2022·辽宁·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3月,朱某经营的熟莱作坊因卫生问题被省广播电视总台曝光,后被相关部门取缔。一年后,朱某易地重开,以其女儿名义成立冬云卤莱厂。该省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暗访发现,冬云卤莱厂生产环境堪忧,遂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查明,冬云卤莱厂涉嫌经营腐败变质食品,且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对其作出行政处罚。该省广播电视总台对此过程做了公正客观地报道,并在报道中插播了记者2021年在朱某经营的熟莱作坊拍摄的视频,视频右上角标注了时间“2021年3月”。冬云卤莱厂以省广播电视总台混淆事实侵犯其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该省广播电视总台撤回报道、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法院对此依法进行审理,判令驳回冬云卤莱厂的诉讼请求。
上述案例中,法院为什么驳回冬云卤菜厂的诉讼请求 请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17.(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成为未成年人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同时,也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参与网络打赏等现象。为此,国家先后修订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监管,切实加强监管问责;严格落实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推动家校协同发力,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等。
结合材料并运用《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监护人有权追回打赏款的理由及途径。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①:张某的健康权受到侵害,但生命权未受到侵害,①错误。②:小明侵害张某的健康权,小明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父母作为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②正确。③:张某的健康权受到侵害,可以要求小明父母支持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③正确。④:小明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该民事行为已经超出其年龄智力状况,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④排除。故本题选B。
2.【答案】D【解析】①:即便吴亮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表的言论有真实成分,其做法也不当,故①错误。③:吴亮使用照片作配图的行为侵犯了赵勇的肖像权,故③错误。②:吴亮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表的言论侵犯了赵勇的名誉权,故②入选。④:这对赵勇及宠物店经营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这表明赵勇有权要求吴亮在小区范围内消除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故④入选。故本题选D。
3.【答案】D【解析】A: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材料中不涉及行政诉讼,A不选。B:李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的该行为,且李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游戏账号支付 3万元的行为,显然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李某的父母亦明确表示对该行为不予追认,故李某实施的购买行为无效,商家需要退款,B不选。C:李某作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该行为,而且事后并没有得到李某父母的追认,李某的购买行为无效,商家在未核实购买人是否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做出买卖行为,应该承担全部不利后果,C不选。D:李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游戏账号支付 3万元的行为,显然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李某的父母亦明确表示对该行为不予追认,故李某实施的购买行为无效,网店应该全额退款,D入选。故本题选D。
4.【答案】B【解析】①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将“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此法的出台旨在引导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有利于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①④符合题意。②: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是为了更好厘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②不合题意。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目的在于引导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不是维护权利,排除③。故本题选B。
5.【答案】D【解析】A:网络音乐直播平台主播向其粉丝索要“打赏”,没有构成诈骗罪。故A错误。BCD:依据我国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和变更的民事行为。某网络音乐直播平台主播向其粉丝索要“打赏”。13岁的中学生小S将5万元陆续转账给该主播,因为小S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可通过法律渠道追回钱款。故D正确,BC错误。故本题选D。
6.【答案】C【解析】①:公民的权益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①错误。②③:《个人信息保护法》 将自然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全面纳入保护范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依法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也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②③正确。④: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而不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处理公民的个人信息”,④错误。故本题选C。
7.【答案】A【解析】A: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专属享有,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民事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固有民事权利,用户信息为拥护专属享有,A正确。B: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材料并未强调特定的身份,B排除。C: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材料不涉及,C排除。D:“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权,材料中的用户信息也可能是法人信息,D排除。故本题选A。
8.【答案】C【解析】①③:配合核酸检测或抗原筛查等要求。绝大多数市民积极响应,主动配合,体现了全体人民都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表明维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故①③正确。②:市民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违反防疫规定和影响防疫工作的情况下,还到马路上“打卡”、与同事一起离开封控宿舍前往河边垂钓,相关人员均已被警方行政处罚。体现了政府严格执法,有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彰显公平,伸张正义,故②正确。④:公民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履行服从和配合管理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一定是刑事责任,故④排除。故本题选C。
9.【答案】A【解析】①:这份名单,侵犯了赵某的隐私权,赵某有权要求删除名单、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①入选。②:赵某如果维护名誉权,需要到法院起诉,②不选。③:该文章公布赵某的信息,侵犯了赵某的合法权利,若提起诉讼,法院会支持赵某维护隐私权的请求,③入选。④:法律规定,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依照本法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笼统的说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公布个人信息是法律许可的,说法不合适,④不选。故本题选A。
10.【答案】B【解析】①:本案例中A侵犯了B的肖像权,应警告照片发布者删除照片,①正确。②:社交平台侵犯了B的肖像权,小B可以直接要求社交平台删除服务器内相关照片,②错误。③:A未经小B允许便将其照片传播到某社交平台,侵犯了B的名誉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③正确。④:B可以采取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也要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④错误。故本题选B。
11.【答案】D【解析】①: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小秀在群里发布这些信息属于不实信息,不是正当合法的,故①不选。②:阿萍虽属于正当反击和防卫,但其语言极具侮辱性,损害了小秀的名誉,侵权了小秀的名誉权,故②不选。③④:依据题意,小秀在群里发布不实信息,而阿萍为维护其公公,发布带有侮辱性语言,损害了小秀的名誉,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这说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时,不能逾越言论自由的界限,故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
12.【答案】D【解析】①:依据题意,四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健康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没有侵犯身份权,故①不选。②:行为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在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应该是人身利益,②不选。③④:依据题意,在校生受到欺凌,身体受到伤害,被告要赔偿原告,这说明学生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避免校园欺凌的行为发生,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
13.【答案】A【解析】①②:依据题意,上述广告植入行为降低收看体验,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破坏市场秩序,广告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故①②入选。③:材料并未涉及侵犯消费者的人格权和隐私权,故③不选。④:材料中经营者是故意的,不是无过错侵权,故④不选。故本题选A。
14.【答案】D【解析】②④:在本案中,甲某因无城镇居住证,于是将该车行驶证登记在戊某名下,但事故发生时,甲某已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因此戊某出借身份证登记车子的行为并未影响甲某的驾驶能力,同时戊某并未实际支配并占有、使用该车,并且与该事故的发生构不成因果关系,《民法典》中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过错的,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戊某无需承担责任,行政机关的处理是符合民法规定,②④符合题意。①:甲某使用戊某身份证进行登记,是取得丁某及其妻子戊某同意后的行为,故构不成侵犯姓名权,①说法错误。③:丁某虽然是三轮车店的经营者,针对甲某无居住证的情况下将三轮车登记在自己妻子的名下,是经过妻子戊某的同意,因此构不成侵权;同时丁某对该三轮车并未实际支配并占有、使用该车,也不承担责任,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5.【答案】A【解析】①②④:试穿后发现上身效果不好,于是评价其可能买到了假货,这表明王某是根据自身感受进行的评价,并未使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没有对申某构成名誉权的侵害,王某作为买家有权在收货后凭借自己的体验感受选择是否给予差评,故①②入选,④不选。③:买家网购后的评论使买卖双方之间能构建一个信息对称的平台,故③不选。故本题选A。
16.①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报道是职责所系,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并无侵犯他人名誉权。
②报道内容来源准确,评论性用语公正客观,不存在捏造、歪曲事实和恶意贬损、侮辱诽谤。
③报道中对于插播的朱某2020年违规经营视频进行了时间标注,并未混淆事实、误导观众。
因此,该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报道并未侵犯冬云卤菜厂的名誉权,法院判决是正确的。
17.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规定,严格落实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
②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打赏等行为,其监护人有权追回打赏款。
③监护人可通过法律途径要回打赏款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