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试题汇编】《碳达峰碳中和》试题专题汇编1.(2023 广安)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A.随手关灯 B.严禁乱砍滥伐森林C.“低碳”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2.(2023 江西)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走路上学 B.随手关灯 C.焚烧垃圾 D.植树种草3.(2023 眉山)科学家利用某纳米纤维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分子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成物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D.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4.(2023 自贡)中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资源化利用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CO2转化为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体系中共有4种化合物B.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C.参加反应的CO2、H2分子个数比为1∶3D.参加反应的CO2与H2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CH3OH与H2O的总质量5.(2023 连云港)捕集工业废气中的CO2与H2O反应制甲醇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B.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C.反应的CO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1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6.(2023 武汉) 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C2H4是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的研究热点。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1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涉及两种氧化物D.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7.(2023 宜昌)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C.工业废弃高空排放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8.(2023 内江)化学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B.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C.露天焚烧塑料垃圾D.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践行“低碳生活”9.(2023 安徽)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填化学式)。(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 (填1种即可)。(4)LiOH、NaOH均可吸收CO2,请写出NaOH吸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10.(2023 新疆)“西气东输”是将西部的天然气通过管道向东部输送,缓解了东部地区用气难的问题。(1)天然气、煤、 被称作三大化石能源。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的优点是 。(2)“西气东输”输气管道采用的螺纹钢管属于 材料。(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 (填“小”或“大”)燃气灶的空气进风口。(4)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 效应增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请你提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性建议 。11.(2023 金昌)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煤的使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含硫煤不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有 (填化学式)。(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请你写出一种新能源的名称 。12.(2023 永州)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正在加快氢能、新技术储能、可控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攻关及其工业化,为宜居地球和绿色地球贡献中国力量。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很多优点,其燃烧后的产物为水,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制取和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电解水制氢,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填“”或“”)。(2)工业上一种制取的方法为,其生成物和在一种新型催化剂作用下进一步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模型示意图如图,从该示意图可以判断生成物C与D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 (3)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能是一种理想的途径,某种光分解水的循环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该循环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4)合金是一种潜在的储氢材料,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发生反应: ,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并释放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13.(2023 威海)“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1)“碳封存”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压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了防止对输送管道内部造成腐蚀,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等,同时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处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低铬钢属于__________(填序号)。A.纯净物 B.混合物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③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不同B.超临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烧C.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D.超临界三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条件改变,状态改变(2)“碳转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新型电解装置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①和②两个反应实现了___________的转化。(3)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_______(写一条即可)。14.(2023 绍兴)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交流评价】(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___ __。(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15.(2023 抚顺)《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变。下图是不同年份中世界能源占比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4)减少CO2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________(填字母)。A.随手关灯 B.节约用纸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15.(1)煤炭、石油;(2) ;(3)太阳能(合理即可);(4)AB。16.(2023 龙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在人们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的时候,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一一“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3)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17.(2023 金华)“碳达峰”指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下图所示: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________(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________。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18.(2023 营口)我国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工业上有一种利用烧碱溶液实现“碳捕捉”的技术,其主要流程如下:(1)分离区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2)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甲、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3)反应区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答一个即可);(4)为了确定“捕捉区”进入反应区1中溶液的成分,请完成下表中实验方案。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溶液成分只有Na2CO319.(2023 杭州)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提出用二氧化碳合成一种可降解的塑料(相对分子质量为),一定条件下,反应可表示为:。若制取204吨该塑料,理论上可以少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写出计算过程)参考答案1~8.D、C、C、A、B、C、C、C;9.(1)H2O、CO2;(2)混合物;(3)氮气等;(4)CO2+2NaOH═Na2CO3+H2O;(5)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10.(1)石油;污染少;(2)金属;(3)甲烷;大;(4)温室;少开私家车出行。11.(1)温室效应;绿色出行等;(2)CO;(2)2CO2+6H2C2H4+4H2O;(3)太阳能等。12.(1);(2)1:1;(3)H2O;(4)MgH2+2H2O=Mg(OH)2+2H2↑13.(1)①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很大,容易被压缩 ②;BD;③CD;③从无机物到有机物;(2)①;②(3)植树(或骑自行车,或节约用电,其它答案合理也可)。14.①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②碳酸氢钠或NaHCO3;③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15.(1)煤炭、石油;(2) ;(3)太阳能(合理即可);(4)AB。16.(1)不可再生;(2);(3)ABC。17.(1)光合作用;(2)ABC。18.(1)过滤;(2)氧化钙、氢氧化钠/ CaO、NaOH;(3)或;(4)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②取①中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无明显变化(与前一空对应)19.设理论上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x=88吨答:理论上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