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评价卷(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评价卷(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评价卷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第一部分
(1—6题 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威慑(shè) 米粟(sù) 畎亩(quǎn) 万仞(rèn)
B.荷担(hē) 穷匮(kuì)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C.拂士(fú) 棘门(jí) 曩者(nǎng) 折戟(jǐ)
D.介胄(zhòu) 诏书(zhāo) 提携(xié) 殷勤(yīn)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贫贱不能移 ( )
(2)始一反焉 ( )
(3)以顺为正者 ( )
(4)环而攻之而不胜 ( )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浑欲不胜簪 B.提携玉龙为君死
C.折戟沉沙铁未销 D.学诗谩有惊人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操蛇之神闻之 水陆草木之花
C.虽我之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该书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导析:B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6.默写。(10分)
(1)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2)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4)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我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     ,     。
(6)《野望》中引用典故,表明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心情孤独郁闷的诗句是:    ,     。
第二部分
(7—22题 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     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达出诗人     、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而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而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军士吏被甲     ( )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译文: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译文: 
11.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试联系全文,说说群臣为何而惊。(2分)
         
         
         
         
12.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营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请指出两处对比,并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有删改)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苦其心志       (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3)至于鄙 ( )
(4)卒得反国 ( )
1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B.
C.
D.
15.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译文: 
16.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尘,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yú):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 )
(2)皆莫及也 ( )
(3)绝好岑嘉州诗 ( )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 )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译文: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译文: 
1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分)
         
         
         
         
2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明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感情。(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我打算捉一只狼蛛。于是我在洞口舞动一根小穗,模仿蜜蜂的嗡嗡声。我想狼蛛听到这声音会以为是猎物自投罗网,马上会冲出来。可是我的计划失败了。那狼蛛倒的确往上爬了一些,想试探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但它立刻嗅出这不是猎物而是一个陷阱,于是一动不动地停在半途,坚决不肯出来,只是充满戒心地望着洞外。
看来要捉到这只狡猾的狼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活的蜜蜂作诱饵。于是我找了一只瓶子,瓶子的口和洞口一样大。我把一只土蜂装在瓶子里,然后把瓶口罩在洞口上。这强大的土蜂起先只是嗡嗡直叫,歇斯底里地撞击着这玻璃囚室,拼命想冲出这可恶的地方。当它发现有一个洞口和自己的洞口很像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飞进去了。它实在是愚蠢得很,走了那么一条自取灭亡的路。当它飞下去的时候,那狼蛛也正在匆匆忙忙往上赶,于是它们在洞的拐弯处相撞了。不久我就听到了里面传来一阵死亡时的惨叫——那只可怜的土蜂!这以后便是一段很长的沉默。我把瓶子移开,用一把钳子到洞里去探索。我把那土蜂拖出来,它已经死了,正像刚才我所想象的那样。一幕悲剧早已在洞里发生了。这狼蛛突然被夺走了从天而降的猎物,愣了一下,实在舍不得放弃这肥美的猎物,急急地跟上来,于是猎物和打猎的都出洞了,我赶紧趁机用石子把洞口塞住。这狼蛛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一下子变得很胆怯,在那里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根本没有勇气逃走。不到一秒钟工夫,我便毫不费力地用一根草把它拨进个纸袋里。我就用这样的办法诱它出洞,然后捉拿归案。不久我的实验室里就有了一群狼蛛。                                     
21.阅读原著,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为了测试狼蛛毒素选取的“试验品”(3分)( )
A.蚱蜢 B.鼹鼠 C.木匠蜂 D.麻雀
22.一位作家曾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第三部分
(23题 共50分)
23.写作。(50分)
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评价卷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第一部分
(1—6题 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威慑(shè) 米粟(sù) 畎亩(quǎn) 万仞(rèn)
B.荷担(hē) 穷匮(kuì)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C.拂士(fú) 棘门(jí) 曩者(nǎng) 折戟(jǐ)
D.介胄(zhòu) 诏书(zhāo) 提携(xié) 殷勤(yīn)
导析:A B项,“荷”应读“hè”;C项,“拂”应读“bì”;D项,“诏”应读“zhào”。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贫贱不能移 (使……动摇)
(2)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3)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4)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D)
A.浑欲不胜簪 B.提携玉龙为君死
C.折戟沉沙铁未销 D.学诗谩有惊人句
导析:D “谩”同“漫”,“空、徒然”的意思。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操蛇之神闻之 水陆草木之花
C.虽我之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导析:B A项,介词,从∕动词,给;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C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D项,疑问代词,往哪里、在哪里∕语气词,无意义。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该书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导析:B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6.默写。(10分)
(1)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2)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4)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我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
(6)《野望》中引用典故,表明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心情孤独郁闷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第二部分
(7—22题 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 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达出诗人 忧国忧民(意思对即可) 、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D)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而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而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导析:D “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分析有误,从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愁绪之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军士吏被甲     (同“披”,穿着)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必,一定)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译文: 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译文: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11.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试联系全文,说说群臣为何而惊。(2分)
答案: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到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12.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营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请指出两处对比,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一是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不得入,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霸上、棘门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到细柳营时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写出两处对比,分析正确即可得
满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有删改)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横”,梗塞、不顺)
(3)至于鄙 (边境)
(4)卒得反国 (最终,最后)
1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
B.
C.
D.
导析: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项,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B项,连词,表示修饰∕动词,认为;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D项,代词,他∕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15.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译文: 朝内朝外都不能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16.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2分)
答案:①“谄谀者众”;②“无法家拂士”。
参考译文:【乙】宋昭公出外逃亡,到了边境,长叹一声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逃亡了。我的朝廷有臣子千人,发布政令、谋划国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的国君是圣君!’侍候我(衣食住行)的有几百人,(我)穿好衣服站在那儿,没有一个不说:‘我们的国君是美丽的人!’朝内朝外都不能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从宋昭公的情况来看,君主逃离故国失去社稷的原因,就在于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所以宋昭公逃亡之后有所觉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执政)。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尘,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yú):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也)
(2)皆莫及也 (比得上)
(3)绝好岑嘉州诗 (特别,尤其)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停止)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译文: 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唯独喜欢陶渊明的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译文: (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这一个人才能这样
罢了。 
1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分)
答案: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
2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明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感情。(3分)
答案:陆游非常喜欢岑参的诗,每每喝醉了,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酒醒或睡熟后才停止。表达了作者对岑参诗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甲】人的心中如果长期不用古今书籍浇灌它,那么流俗的思想就会在里面产生,照镜子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对别人讲话也觉得(自己的)语言没有味道。
【乙】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唯独喜欢陶渊明的诗。渊明作的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精练实际上却丰裕,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这些诗人,全都比不上他。
【丙】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岑参的诗。从前我居住在山中,每喝醉回到家里,就倚靠在胡床上睡,总是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直到我酒醒或熟睡后,(他们)才停止。(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这一个人才能这样罢了。……宋孝宗乾道九年八月三日,山阴陆务观写。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我打算捉一只狼蛛。于是我在洞口舞动一根小穗,模仿蜜蜂的嗡嗡声。我想狼蛛听到这声音会以为是猎物自投罗网,马上会冲出来。可是我的计划失败了。那狼蛛倒的确往上爬了一些,想试探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但它立刻嗅出这不是猎物而是一个陷阱,于是一动不动地停在半途,坚决不肯出来,只是充满戒心地望着洞外。
看来要捉到这只狡猾的狼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活的蜜蜂作诱饵。于是我找了一只瓶子,瓶子的口和洞口一样大。我把一只土蜂装在瓶子里,然后把瓶口罩在洞口上。这强大的土蜂起先只是嗡嗡直叫,歇斯底里地撞击着这玻璃囚室,拼命想冲出这可恶的地方。当它发现有一个洞口和自己的洞口很像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飞进去了。它实在是愚蠢得很,走了那么一条自取灭亡的路。当它飞下去的时候,那狼蛛也正在匆匆忙忙往上赶,于是它们在洞的拐弯处相撞了。不久我就听到了里面传来一阵死亡时的惨叫——那只可怜的土蜂!这以后便是一段很长的沉默。我把瓶子移开,用一把钳子到洞里去探索。我把那土蜂拖出来,它已经死了,正像刚才我所想象的那样。一幕悲剧早已在洞里发生了。这狼蛛突然被夺走了从天而降的猎物,愣了一下,实在舍不得放弃这肥美的猎物,急急地跟上来,于是猎物和打猎的都出洞了,我赶紧趁机用石子把洞口塞住。这狼蛛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一下子变得很胆怯,在那里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根本没有勇气逃走。不到一秒钟工夫,我便毫不费力地用一根草把它拨进个纸袋里。我就用这样的办法诱它出洞,然后捉拿归案。不久我的实验室里就有了一群狼蛛。                                     
21.阅读原著,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为了测试狼蛛毒素选取的“试验品”(3分)(A)
A.蚱蜢 B.鼹鼠
C.木匠蜂 D.麻雀
22.一位作家曾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昆虫世界里有我们的影子,大自然中有社会的痕迹。比如狼蛛很聪明(狡猾)——嗅出不是猎物而是陷阱时,便坚决不肯出来;勇敢(凶狠)——战胜强大的土蜂;胆怯——当洞口被石子塞住时,不知该怎么办,也没有勇气逃走。
第三部分
(23题 共50分)
23.写作。(50分)
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