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漳州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第二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
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
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3分)
3.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6分)
文本一:
三 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夏天的一个黄昏,三三回碾坊来,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像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走过去时,才知道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从没见过面的年轻男人。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
三三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的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笑着跑去了。
从碾坊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望到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少爷做了磨坊主人,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脸上发着烧,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
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一人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他们养病倒稀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
母亲就说:“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清楚城里人那此病名字。依我想,城里人欢喜害病……”
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蒙蒙胧胧便睡着了。
她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细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妈妈不在家。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的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己的行为。
看到三三,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鸡蛋吧。”
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情景十分有趣。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
第二次送鸡蛋去时,三三也去了。
坐了一会儿,出来了一个穿白袍戴白帽装扮古怪的女人。
三三先还以为是男子,不敢细细的望。到后听到这女人说话,且看她站到城里人身旁,用一根小小管子塞到那白脸男子口里去,又抓了男子的手捏着,捏了好一会,拿一支好像笔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记号。那先生问“多少豆?”就听到回答说:“同昨天一样。”且因为另外一句话听到这个人笑,才晓得那是一个女人。这时似乎妈妈那一方面,也刚刚才明白这是一个女人,且听到说“多少豆”,以为奇怪,所以两人望望,都抿着嘴笑了起来。
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至九月十七日作于青岛
(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
文本二: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注】。
(节选自汪曾棋《茶干》后记)
【注】修辞立其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娓娓道来,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三三的爱情故事和当地的民俗风情。
B.“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丰富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三三面对白脸男子戏谑时的俏皮可爱。
C.小说描绘了三三纯净而朦胧的情感,即对爱的期待与追寻,承载着沈从文先生浓浓的乡愁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D.梦是心灵深处最直接愿望的表达,是深沉细腻的呼唤,三三午睡时候的梦,意在表现三三守护自家溪水里的鱼的美好愿望。
5.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本文的鱼与《边城》的“大鱼”一样有爱情的象征意义。
B.小说与《荷花淀》《蒹葭》两文一样,都选取了水这一意象,使小说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C.三三淳朴善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对城市文明充满憧憬与期待,强烈渴望走出山村,和《哦,香雪》的主题异曲同工。
D.作者对堡子和这里的人充满了热情与善意,他把堡子里最动人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尽管有着保守落后的一面,但笔调温柔自然。
6.小说中“白色”反复出现,内涵丰富,请简要阐释。(4分)
7.文本二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课内文言文(9分)
8、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侍东宫 当:应当 名我固当 当:恰当
B、列坐其次 次:旁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一起
C、趣舍万殊 趣:同“取” 所之既倦 之:求得
D、既窈窕以寻涸 寻:寻找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理:道理
9、下列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安慰的意思,和“吊民伐罪”的吊意思相同
B、“凡在故老,由蒙矜育”和“不矜名节”及“愿陛下矜愍愚诚”“矜”的意思不同
C、“慈父见背”和“所见明知”的“见”的意思不同
D、“三五之夜”指每月初三或初五的夜晚 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10、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20分)
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已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横线上。(3分)
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
1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中的“狼籍”意思不同。
B.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也是此意。
C.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C.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4分)
(2)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4分)
1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小题。(9分)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王维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注】。
【注】景:日光 林闾:乡野里门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17.《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6分)
(四)理解性背默(6分)
18.①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列锦手法,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
②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6分)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浓厚的情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诗人为大堰河唱响的大爱之歌。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不仅仅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作为大堰河“乳儿”的诗人,把对养育他长大的乳母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贯穿于字里行间。大堰河一生辛苦劳作,没有享受到人间的天伦之乐,把自己全部的爱都投注在乳儿的身上,她对乳儿的照顾无微不至,让人终生难忘。然而无情的现实粉碎了她对乳儿的“美梦”,死后落得个惨淡萧条的结局。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性格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文章主题表达出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及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的博大胸怀,既表明了文章深化的主题
B.这种深化的主题,使诗人的胸怀更显博大
C.诗人的博大胸怀,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D.这种深化的主题,既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0、划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将下面句子整合成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可适当改动,不得改变原意。(3分)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②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③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行为是影视剧创作。④以《西游记》为例,20世纪以来它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⑤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⑥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但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变。⑦名著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随之不断呈现出新风貌,⑧但是“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应当是墨守不变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7分)
一般而言,大家口中所说的失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入睡困难,即从上床到正常入睡的时间过长;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能睡着,但是夜间会多次苏醒。青年群体的失眠症状大多是入睡困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不断退化,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
当然,偶尔出现上述症状并无大碍。 ① ,可以对照“333”原则:即每天晚上正常入睡超过30分钟;每周超过3次;连续3周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即可认为存在临床的失眠症状。A.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喜欢“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B.没有对症治疗,C.但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② ?第一,卧床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有效的睡眠时间会变短;第二,入睡之前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很重要。学会向外倾诉和释放坏情绪,培养“钝感力”来对抗压力;第三,稍微设低房间温度,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减缓,产生的热量减少,有利于良好睡眠。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4、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A句和B句形成选择关系,和C句形成递进关系。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材料三: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D
2、(3分)答案示例一:喜欢材料一。理由:①设问开篇,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态度鲜明。强调了回答的内容,通过直接的否定和简明的肯定,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答案示例二:喜欢材料二。理由:①开门见山,提出话题,交代写作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写作背景,使文章更有针对性。(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
3、(4分)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之愈笃”也是检验“知”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又是对“知”的发展。
4、D 5.C
6.(4分)①白色象征着纯洁自然。白布、汤圆、白鸭子、白米,这里的白色是三三一家人生活的原始自然惬意的环境,也是他们朴素自然、纯真美好的性格写照。②白色象征着病态和死亡。“白衣白裤”的白脸男子,他独特的白与疾病有关,预示着男子死亡的悲剧。③白色象征着城市文化。穿白衣戴白帽的女子、白脸男子与村里人的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白色代表着城市文化,白脸男子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在纯净的乡村环境中得到治疗。(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7.(6分)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③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分别写了杨家堡的风光民俗、初遇白脸男子、三三的梦境、三三送鸡蛋等,但都与三三的情感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⑤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以及白脸男子,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8、C 9、D
10、(3分)他给树培土,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得分点“若”“过”“及”)
11、EIM(每空1分)12、D13、C
14.(8分)(1)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
(2)(庾冰兄弟)经常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应该立年长成熟的君主的道理来劝说晋成帝,成帝听从了他们的主张。
这样译也可:(庾冰兄弟)经常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来劝说晋成帝,应该立年长成熟的君主,成帝听从了他们的主张。
得分点:(1)“为”,替;“反侧”,感到不安或担心;“晏然”,安定淡然(淡定、镇定)。
(2)“每说帝以国有强放”,状语后置句,应为“每以国有强敌说帝”;“每”,经常:“宜须”,应该。
15.①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②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③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含任庐江郡太守,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大将军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一定政绩很好,庐江有名望的人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这些不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郡人。他是丞相王导妻姐的儿子,因此年少时便与王导关系融洽,很早就担任显要官职,明帝也喜爱他。成帝即位后,何充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平定苏峻之乱后,他逐渐升迁为东阳太守。在郡为官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绩,举荐不应朝廷征召之士虞喜,选拔郡里贤达谢奉、魏颜等为郡府佐吏。王导、庾亮一起向成帝进言说:“何充才识度量过人,端正有节操,有万夫所归的声望,必能掌管朝政。老臣辞世之日,希望陛下选用何充为近侍,天下将会安定,社稷无忧了。”因此何充升为吏部尚书。等到王导逝世后,何充转任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与总领尚书事。庾冰兄弟以国舅身份辅佐朝廷,权势等同天子,担心新帝即位之后,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疏远,将遭到外臣攻击,因而策划拥立康帝,就是成帝的胞弟。(他们)经常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应该立年长成熟的君主的道理来劝说晋成帝,成帝听从了他们的主张。何充建议说:“父子传位,是先王既定的法典,忽然妄加改变,恐怕不是利国的良策。所以武王不传位给有圣德的弟弟,是遵循大义。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百官都以为毁乱典章制度,不能接受。如今琅邪王继位,年幼的太子怎么办!国家社稷,恐怕要危险了!”庾冰等不听。不久康帝继位,康帝来到前殿,庾冰、何充两边侍坐。康帝说:“朕继皇位,是二位爱卿之力啊。”何充回答说:“陛下即位,是臣子庾冰一人之力。如果依我的主张,陛下就不能君临天下了。”康帝脸上露出羞愧神情。建元初年,何充出任骠骑将军,代表皇帝出行,兼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回避庾氏兄弟。不久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想要立简文帝,而何充建议立皇太子,他的建议被康帝采纳。等到康帝驾崩,何充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庾冰、庾翼十分怨恨何充。何充担任宰相,刚强果敢,才识度量过人,执掌国政,正气凛然,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凡是选任官员,无不以功臣为先,不因私情任用亲人,人们因此敬重他。然而他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当时郗愔和他的弟弟郗昙信奉天师道,而何充和他的弟弟何准笃信佛教,谢万讥笑他们说:“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何充于永和二年去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封赠为司空,谥号为文穆。
16.C17、(6分)①开头两句用“深巷”“斜晖”“门”“柳”等寻常所见之景,写出赵叟远离尘嚣的静美生活环境;②“闲”“高”“疏”等平常之语,流露出主人恬淡闲适的人生追求,极富意趣,暗示出其隐者身份;③于平淡之语中表达出对主人隐居生活的欣赏之情,立意初现。(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9.D
20(3分)、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质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表达出对不大堰河的赞美及对合理世界的诅咒之情。(修改一处1分)
21.(3分)【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主干1分,定语2分)
22(4分)、语句①:删去“是概莫能外的”;语句②:将“传达”与“把握”互调;语句⑦:删去“随之”;语句⑧:将“墨守不变”改为“始终如一”、“一直未变”、“一以贯之”等其他适当词语。(改对一个1分)
23(4分).①判断自己有没有失眠的病症②那我们该如何改善睡眠呢(每句2分)
24(3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宁可“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也不对症治疗,况且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3分)
25、【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言论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名句,意思是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材料二解说了个人判断力与信息来源多寡(多样与单一)的关系,诠释了导致愚昧、自信的最大原因。材料三指出作为孤立个体的个人的思想与融入群体之后的个性被群体思想替代的现象。三则材料都涉及个体与外在信息的联系,指出信息对个体判断、认知与思想的复杂影响。生逢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公民当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如何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斟酌取舍,如何对纷纭信息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如何做一个有主见的、又能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如何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这些问题既关乎个体自我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写作这道作文题,我们不妨联系当下社会各种芜杂、多元信息“喧哗”的舆论场中的相关案例,比如“鸡蛋返生”论文现象等,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阐明自己的主张,并阐述具体理由。也可采取记叙类文体,如小小说,通过讲述故事,来诠释自己的见解。
立意:
1.青年人应恪守真理、尊重事实、讲求逻辑。
2.甄别取舍,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君子须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胆识。
例文:
做一棵有判断力的苇草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是帕斯卡尔哲学代表作《思想录》中的名篇,它揭示了人之所以伟大的根本在于思想:“只有思想,才能令人真正的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然而,人虽然具备“会思想”的天然属性和比较优势,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拔节长成“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和吠形吠声,而是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思想。比如,有人参与公共话题讨论时,完全不讲事实、常识和逻辑,不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是搞意见垄断和话语霸权;不是以偏盖全偏听偏信,以自己“选择性接受”获得的片面信息作为唯一权威结论,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与自己不同意见发动网络暴力和秽语攻击,甚至现场动粗
或约架决斗将“嘴仗”升级为“肉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洞见:“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的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的,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希特勒统治德国期间,举国陷入暴力与谎言。为了维护极权.希氏施以两个手段:利用盖世太保监视民众一言一行,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将人拉入监狱,甚至很多人被秘密处死;另一手段便是动用国家机器,不断利用媒体宣传“纳粹思想”不断制造谎言达到洗脑目地。“纳粹喉舌”“创造希特勒的人”戈培尔曾毫不隐讳地公开叫嚣:“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无独有偶,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本山梨县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笔记中,大量记录了崇拜日本军队、崇尚侵略的内容。在那个疯狂时代,如是作文甚至命题作文要求小学生必须完成,而且老师要检查批阅。藉此向他们强制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在如此这般洗脑土壤上,谁又能长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
人作为“会思想的芦苇”,一旦停滞思想.势必导致大脑虽长在自己头颅上,思想却存活于别人大脑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也被称为乌合之众。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洞见,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勒庞阐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正中下怀”利用之,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拔节长成“会思想的芦苇”,抑或夭折异化为不能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归根到底取决于自己——能否于“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恪守住追求真理、尊重事实、敬畏常识、讲求逻辑的为人底线,进而做到刚正不阿、不被绑架、拒绝裹挟、特立独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