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对比阅读练习
(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浯溪之口,有异石焉。高六十余丈,周回四十余步。面在江口①,东望浯台,北临大渊,南枕浯溪。唐亭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傍檐。瀛洲②言无,由此可信。若在亭上,目所厌③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④厌者,零雨;方暑⑤厌者,清风。呜呼,厌不厌也,厌犹爱也。命曰:“唐亭”,旌⑥独有也。
(选自元结《唐亭记》)
【注】①江口:湘江。②瀛洲:传说中的仙山。③厌:同“餍”。本是饱的意思,引申为满足。④霜朝:秋天。⑤方署:夏天。⑥旌:表彰,表明。
1.(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异木夹户 户 : (4)若在亭上 若:
2.(4分)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目所厌者,远山清川。
3.(4分)【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分别概括出来。
(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5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念无与为乐者(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4分)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两篇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陶文描绘了“ 之美”,苏文描写了“ 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苏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前两空每空仅限两字)
7.(4分)“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8.(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
(3)人问其故( ) (4)造门不前而反( )
9.(2分)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啸咏良久 良多趣味 B.何可一日无此君 吾日三省吾身
C.素闻王名 素味平生 D.闻君善吹笛 闻道龙标过五溪
10.(2分)用“/”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 大 雪 眠 觉 开 室 命 酌 酒 四 望 皎 然
11.(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12.(4分)【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寻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结合访友目的、原因、结果、情感等方面考虑)
(14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幕朱家、郭解③为人,间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链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选自《方山子传》,有删节)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愤(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黄州。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信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过岐亭 ④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1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吾故人陈惜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5.(2分)请用“/”给【乙】文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6.(4分)面对不幸的际遇,苏轼和方山子各自是怎么做的?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④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⑤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⑥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①黄州:元丰三年至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②相:察看。③庞安常:人名。民间名医。④绝:超过。⑤蕲水:旧县名,属今湖北浠水县。⑥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
17.(2分)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18.(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遂往求疗 (4)水极甘
1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20.(4分)结合两篇文章说说苏轼经历贬谪后是如何面对的?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21.(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俱庐南面之山 天之骄子 不毛之地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览不能兼收 嫉贤妒能 难能可贵
C.实是欲界之仙都 始知是山之阴 实事求是 物是人非
D.自康乐以来 则五峰排列自掩 泰然自若 妄自菲薄
22.(4分)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23.(4分)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① 的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② 的特点。甲乙两文分别用③“ ”和④“ ”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1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与章子厚》 苏轼
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⑥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⑦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宫。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元丰三年,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居此地,自号“东坡居士”。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青蒿: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可用以入药。⑦黑牡丹:牛的戏称。
24.(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2)勿谓仆谪居之后( )
25.(2分)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
昨 日 一 牛 病 几 死 牛 医 不 识 其 状 而 老 妻 识 之
26.(4分)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27.(4分)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11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入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②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霁:雨过天晴。②辨才,法号元静。他和文中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28.(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中的“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看到月光后兴奋喜悦之情。
B.“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是也的意思,写出了两人相同的遭际,相似的心境。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指清闲的人,既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之味。
D.“得支径上风篁岭”中“径”是径直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
29.(2分)把甲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0.(4分)请自选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1.(3分)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简要分析。
甲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又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其中。乙文中表达了对此地月夜美景的 ,抒写了内心的 。
参考答案
1. 考虑,想到 大概是 门 如果 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大饱眼福的,是那远处的山峦和清澈的流水。(意思对即可) 3.【甲】文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乙】文表达了作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4. 全,都 消散 欣赏、领悟 考虑,想到 只是 5.(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6. 山川 月色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8. 只是 曾经 原因 同“返”,返回 9.B 10.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饺然。
11.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来,兴致没有了就返回,为什么一定去见戴安道呢? 12.相同: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
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欣赏美景,以闲适之情排泄被贬抑郁之苦闷,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友的过程,重在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13.(1)考虑,想到(2)一起,共同(3)路过(4)神情,态度 14.(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符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情)。为什么在这里? 15.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呼 余 宿 其 家 16.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17.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8.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遂:于是/就 甘:甜。 19.(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20.从“寻找朋友相伴”“欣赏自然美景”“乐观旷达的心态”等方面作答,合理即可
21.A 22.(1)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
(2)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23. ①美 ②险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真雄旷之极观也
24. 形容水的澄澈 贬谪 25.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26.(1)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27.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28.D 29.(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0.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1.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喜爱,欢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