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导入新课】 (师)我想请同学们在进入新课正题之前先来看几个历史镜像,切换幻灯片
历史镜像1:明朝张应瑜所著的《杜骗新书》中,详细记录了83个诈骗案例,其中有74个案例都是利用白银买卖等交易作为手段,进行诈骗的。
历史镜像2:著名清朝画家徐杨为其佳作《姑苏繁华图》提拔曰“有感国家治化昌明,超秩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更古未有”
历史镜像3:清朝人沈寓曾经这样描述历史上的姑苏即今天的苏州,即“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重;东南人士,姑苏最盛”
探究1:这些历史镜像反映了什么实质性历史问题?你又会怎么看?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焕新时代
任务1: 结合教材与导学案,4—6人为单元组,进行3分钟左右的秒杀合作学习,即整理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与突破,且以表格形式呈现;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分享,采取小组积分的方式,最优秀的战队将获得承办下一届校园历史文化长廊的历史手抄报承办工作。
农业 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推广(大幅度提升了粮食总产量,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起,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增加收入。突破:突破了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 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的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提升。
商业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不断兴起(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大量出现(地域性和全国性贸易网络联通); 发达的海外贸易刺激了白银大量流入(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代表,促进了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的聚拢); “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问题1:阅读教材83页“地主谭晓成功致富的故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思想解放,复合型经营方式的产生,经营性地主的出现,是此阶段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现象。
问题2:自由雇佣关系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关于自由雇佣关系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私人雇佣关系就是私人雇佣关系,它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这种转化是需要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与否,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被雇佣的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产品有限,就会阻碍这种转化;第二个条件是体制原因,只有在适当的体制下,私人雇佣关系才有可能具备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可能。而我们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明清时期的中国,其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代表依然是小农经济;体制的代表依然是君主专制,故而中国明清时期的雇佣关系能否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尚无定论。但不管怎么说,私人雇佣关系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越体现
问题3:缘何“东南水利,姑苏最重”?
历史情景再现:黄崇德是中国16世纪的一个徽商,最初只是经营一些布帛,粮食等,后来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 巨额财富,后来他将这些巨额财富用来_______________ ?
(师)请同学们进入历史情景故事时代环境,置换身份
合作讨论:假设你是黄崇德,你会将这些巨额财富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局限)
购置田产,编修族谱,修缮宗祠,抚恤相邻,赈济百姓等,可曾会将商业资本用于购买
机器,厂房,创新技术,扩大生产,甚至开始更多的分厂分号,亦或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加盟店呢?答案是否定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与环境熏陶,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引导,
小农经济的主导型农业社会,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即便是中
国明清时期的工商业中国已经出现了私人雇用关系,但不一定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的总体运行缓慢,还处于养尊处优的盛世环境里而不能自拔。
(师)过渡:所以,
思考1:画家徐杨所描绘的《姑苏繁华图》,即《盛世滋生图》是否能成为“更古未有”盛
世的完全佐证?联系所学,盛世之中有何危机?为什么徐杨没有呈现出危机?你能
否从徐杨的画中看出危机?(局限)
不能;以图证实的基本原则:确定图像史料的时空定位(即中国明清)和孤证不立。
危机:人地矛盾民生困,僵化腐败乱象生,闭关自守失良机。
原因:受到个人立场,人生经历,政治目的,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呈现。
明清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唤新社会 (1)反思理学,通俗文学
任务2: 结合教材与导学案,4—6人为单元组,进行3分钟左右的秒杀合作学习,即整理归纳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成就,且以表格形式呈现;分析思考明清时期科技文艺的新特点?为何会呈现出这种新特点?(反思理学的结果通俗文学)
时间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或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国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经验总结性著作多;以实用性科技为主;受西学东渐影响西方科技的传入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利玛窦 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朝 《永乐大典》
清朝 康熙朝 西方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乾隆朝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时间 作者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或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2部长篇白话小说, 开创了章回体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高峰
戏曲 明 汤显祖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 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
明清 昆曲 长期流行
道光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新特点: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倾向(突破)
(2)理学的变种——陆王心学
思考2:结合教学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陆王心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特点?
能否解决盛世下的危机?为什么
原因: 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思想文化专制,理学空谈,西学东渐);社会(市民阶层崛起和追求个性平等自由)
特点:宇宙观(良知即天理);人生观(致良知);方法论(知行合一)
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客观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励人们奋发励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突破)
(师)过渡:陆王心学虽然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本质上依然是传统理学的变种,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而以逃避的方式回避了盛世下的危机,自然也不鞥解决危机。
总之,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精神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颠覆性进展与突破,尽管这种突破的尺度不是很大。随之而来的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一起来看。
(3)明清之际的新儒学
任务3: 结合教材与导学案,4—6人为单元组,进行3分钟左右的秒杀合作学习,整理归纳以李贽为代表的明清之际几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思想主张的共性特点与时代影响;你觉得他们的思想能否挽救盛世下的危机?为什么?
李贽:从人性的角度,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个性自由发展(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黄宗羲:从政治角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治学的角度,倡导经世致用(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唯物主义思想(批判理学唯心主义)
思想共性:反传统,反专制,抨儒教,尚自由,扬个性
历史影响:一方面,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实质上仍为封建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师):故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形态,主导思想,主流
文化,阶级立场等因素的制约,只是部分看到了盛世危机,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
案,所以不可避免的会选择漠视危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 幻新中国
(师)过渡:随着时间演进历史发展,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海禁升级为闭关,重农抑商政策收紧,西学东进戛然而止,这是盛世的危机,这也是危机的盛世。放眼全球,14世纪—17世纪,西方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明清中国在所谓盛世光彩的迷幻下,逐渐与世界拉开了距离
中国 西方
政治制度 专制强化 农业文明 日薄西山 民主政治 工业文明 蓬勃崛起
经济制度 自然经济 工业革命
思想文化 思想专制愚昧自大 思想解放,科学理性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我们幻想幻新中国的崛起,国人的振奋,恐怕还需要一个时间的考验与等待,但是我们也坚
信近代中国必将在先进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的带领下,一定会在危局中走出变局,逐渐与世
界合流。
【课堂总结】明清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其发展的程度有突破,也有局限;这是时代历史环境所赋予的特点,世界向左中国向右,随着中国在危机危局中的步步逼近,先进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必将担负起挽救危亡与振兴中华的大任,中国必将在危局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变局,且与世界方向逐渐合流。
【作业设计】画家徐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以及马嘎尔尼访华使团对盛世危机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
徐杨:呈现了清朝盛世,但未能认识到危机(个人经历,立场,政治目的等因素的制约)
进步思想家:适应了盛世之变下的需要,部分认识到清朝危机,但是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个人经历,阶级局限,政治立场,时代环境局限等因素的制约)
访华使团:夸大了清朝的危机(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政治目的等因素的制约)
以图证史的原则三:要充分瓦解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
【课后小练习】
1.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摘录:“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根据笔记内容判断,其学习主题应是(  )
A.西汉的农业 B.唐朝的政治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2.乾隆二十五年,为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官府仅保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清政府采取上述措施主要是为了(  )
A.维持天朝上国的威严 B.扩大朝贡贸易体系
C.严格地限制对外贸易 D.禁绝中外之间联系
3.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悉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这部小说,就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与材料内容相关的是(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清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上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社会日益动荡不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人口增长的影响。
(3)你如何看待人口增长的问题?
课后小练习答案
1.D
2.C
3.D
4.B
5.(1)原因:高产作物的引进;安定的社会环境;赋税制度的变化;传统文化观念。
(2)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社会动荡不安。
(3)评述人口问题:既要看到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要看到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