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以及特点。
3.了解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用唯物史观分析得出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唐之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进入今天正题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西汉荀悦在其著作《前汉纪 孝武皇帝纪一》中的一句话,即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国家,使人民生活有序,就必须完善其相应的制度。同时,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也有两段关于隋唐史的精彩论述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赋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制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枢。 ...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钱 穆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制度的流变与创新的角度一起进入新课学习(板书)
【讲授新课】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凭借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创造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食粮,因此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出发点。就理论而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国家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蜕变,以及国家社会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一. 经济之本—赋税制度
任务1:结合导学案与教材,梳理从北魏到唐朝赋税制度的流变,以表格形式呈现
并分析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朝代 名目 原因 特点 影响
北魏 租调制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农具更牛,均田制 按户征粮纳绢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社会经济高中
唐初 租庸调制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户籍制度的破坏 可以庸代役保证农业劳动时间 标准灵活,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进步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战乱,特殊阶层免税,土地兼并户籍破坏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扩大了税源,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货币为主的征税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赋税制度变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的变化; 均田制的兴废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
思考1:有学者认为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对此你怎么看?
(师)导出材料,重点突破两税法
材料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固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两税法的进步性:扩大了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名目基本固定征税时间;
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两税法的影响:扩大了税源,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货币为主的征税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师)赋税制度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因时而变应运而生是顺昌逆亡的历史规律,在延续与变迁中不断改进创新,两税法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封建土地制度不变,固两税法只是裱糊匠,充其量延缓了经济崩溃,但最终也因王朝覆灭而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最根本的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客观上,赋税制度的科学合理,有利于国泰民安和国家上层建设,而国家制度的成熟与完善,国家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二.选贤任能: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师)科举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相应的制度流变与创新,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也曾经在特定的时空下发挥过积极影响
任务2:结合导学案与教材,以表格形式梳理从先秦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为何隋唐两朝会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其优越性何在?
时段 名称 原因 特点 影响
先秦 世卿世禄制 生产力水平低,血缘色彩浓厚 血缘 以血缘关系固化家国同构的时代概念
战国 军功爵制 封建经济发展,争功逐利成为时代潮流 军功 冲击了旧贵族特权, 提升了新兴地主实力和国家实力,加速了社会转型
秦汉 推举制 秦汉大一统,扩大政权统治基础的客观需要 品行 前期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后期逐渐走向腐败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度后期的腐败与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客观需要 门第 解决了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工具。
隋唐 科举制 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崛起;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弊端;扩大统治基础和巩固统治的客观需要 才学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特点
选官权 中正官 中央政府 集权性
选拔方式 推举 考试 公平性
选拔标准 门第 才学 公开性
选材范围 世家大族为主 士族,庶族 开放性
思考2: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科举制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关于材料对科举制的不同评价,你如何理性认识科举制?
封建政府,有效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统治。唯物史观:(积极性)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联为一体,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形成了重学兴教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吏的垄断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极性)明清以后科举逐渐僵化变异,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钳制了思想,扭曲了价值观,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政务之基:官僚制度的流变与变革
任务3:结合导学案与教材,梳理三省制的流变演化,丛中你能悟出什么启示?
草绘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流程示意图,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启示:制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即流变与创新。
(师)引导学生根据唐三省位置图,提出关于三省六部制特点的一连串问题设计:
问题1:分工合作的三省,为什么办公机构被隔离成内廷和外廷两部分?(加强皇权)
问题2:参与决策的内廷又被分成中书和门下两省,意欲何为?(提高行政效率)
问题3:行政体系的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剔除了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
(节制君权,有利于减少专制皇权下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三省权责明晰且彼此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数量增加,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
截至隋唐,中央政务机制发展趋势:君权与相权不断博弈!相权不断被分散制度化合法化!
(师)追问:三省六部制下真的可以完全限制皇权吗?(斜墨封赦)
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压力
启示:任何制度的完善与成熟具有相对性;国家政务制度的相对成熟意味着国家社会公共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古代农业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表现。同时,律法制度的成熟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秩序之规—律法制度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且完整的法典,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大唐六典 》,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课堂总结】
以两税法为代表的赋税制度助力了经济发展与国泰民安,在此基础上也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与成熟,即以相对公平开放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确立与推广,优化并提升了政务人员的素质,扩大且巩固了统治基础;促进了中央政务机制的完善与成熟,以及社会律法制度的规范与文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制度是对皇权专制下相关制度的传承与妥协,让渡与创新;也是隋唐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充满了温情与敬意;还是继秦汉之后中古史的一大转折点,它们综合发力共同提升了隋唐盛世时期的政府社会公共治理能力;与此同时,正如赵冬梅在其《制度与人心》中所言“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它规定了人的活动范围,影响人的选择,注定其结局”
(师)百生争鸣: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怎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结合材料与本课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生)立足国情,学习借鉴, 与时俱进,社会公平,治理效能……
(师)所有这一切,都要坚持以民为本,因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子之歌》)
【课后小练习】
1.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2.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3.《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这一机制(  )
A.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4.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
A.察举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课后小练习答案
1.D
2.A
3.A
4.D
5.(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选三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