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础核心素养《夯实法治基础》本课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和特征旧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被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代替,本课时最主要体现核心素养:法治意识学习目标预习课本P44-50,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2、法治的要求3、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总目标、基本要求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新知导入运用你的经验究竟是什么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井然有序《行政许可法》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督《诉讼法》法庭审判第一目一.选择法治道路新知讲解法治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观察图片认真思考:这些生活中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新知讲解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交通井然有序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从这些幅图片里看出法治有什么作用?(1)个人角度: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③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新知讲解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世界民法典(2)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社会)知识拓展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法制法治区别: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立法法制体现和保障基础和前提执法司法法治法治良法善治+联系:新知讲解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3)对国家: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47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知识归纳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⑴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世界各国)⑵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个人)⑶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国家)⑷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社会)⑸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梦)新知讲解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法治的内涵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什么法?(良法)如何治?(善治)什么是法治?拓展提升《民法典》的制定过程:共有40万余人参与提意见民法典草案审议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拓展提升从《家庭教育促进法 》 认识良法之治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要求有哪些启示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新知讲解什么是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探究分享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应当受理。思考:有了法律制度是否就意味着就有了法治呢?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新知讲解什么是善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重点知识法治的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什么要实行良法之治 )(p45)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p46)相关链接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人 治 法 治基础 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特点 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 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表现 “国王即法律” “朕即法律” 强调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影响 带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 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第二目二.描绘法治蓝图新知讲解观看视频: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知识拓展中国的法治进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人治社会变法改制依法治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知识拓展我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九大,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知识拓展党的二十大的法治精神一是强调遵循法治之“纲”,这个“纲”就是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法治建设总体要求。报告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局工作中的坐标定位,明确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二是强调立好法治之“规”,这个“规”就是报告提出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我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02年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法治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推进实现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基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组探讨你怎么认识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示: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要求等角度来思考说明。3.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 地位: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47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知讲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基本要求: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前提)举例:人大及常委会制定通过《XX法》严格执法(关键)举例:行政机关(政府),如公安交警……公正司法(保障)举例:法院审理案件、检察院……全民守法举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础)新知讲解科学立法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新知讲解严格执法每一部法律都要严格执行新知讲解公正司法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新知讲解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新知讲解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基础)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怎样建设法治中国?(重点)每一部法律都要严格执行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重点知识全民守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科学立法全民守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一般是普法活动公正司法的主体应是司法机关,考试常见于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严格执法的主体应该是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其中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科学立法的主体是立法机关,即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中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1234坚持厉行法治的要求(p49)知识归纳怎样建设法治中国?①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机统一)重点知识如何加强法治建设?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实行良法之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即可)知识拓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能为法治国家做哪些贡献?(1)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2)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3)在实践生活中,能够做到遵法守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4)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贡献。补充归纳为什么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1)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思想。(2)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3)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4)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发展,不断迈向新的更高境界。课堂小结夯实法治基础选择法治道路描绘法治蓝图实行法治的意义(不同角度分析)实行法治的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依法治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课堂练习1.对下图漫画蕴含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法治能够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③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④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D课堂练习2、“有法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这句话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 )A.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B.行政机关要公正司法:努力使每一部法律都得到严格执行C.司法机关要依法执政:努力使每一个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全体公民要学法守法:努力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D课堂练习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因为( D )①宪法和法律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课堂练习4.【黑龙江中考】关于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A.全面依法治国B.全面以德治国C.全面发展经济D.全面从严治党A课堂练习5.【扬州中考】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一2025年)》,对2025年、2035年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公民应做到A.立法科学,体系完备B.执法严明,依法行政C.尊法学法,守法用法D.司法公正,廉洁高效C核心观点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基础)。6.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8.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9.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10.建设法治中国要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1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易错易混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参考答案:(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依法治国是治国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一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4)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青少年也不能例外。我们青少年应树立法治观念,依法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做一个守法公民。时政链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讲话(5月21日):①“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②实现民主政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不仅丰富了民主政治的形式,而且在实践中展现了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③“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④中国式民主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从中国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总书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讲话(11月16日):“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习语金句时政链接:参与民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依法治国等。时政链接民主1.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法治1.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4.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时政链接:参与民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依法治国、法治精神、法治政府等。易错易混2、实现科学立法就可以建设法治中国(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4)这四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不可分割。易错易混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依宪)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党和国家,党政一般要分开,有时候可以放在一起。依法治国区分: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依宪)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在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九上道法夯实法治基础2023.pptx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mp4 家庭教育法.mp4 爱剪辑-法治中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