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钟山记》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 元的第 12 课。根据课本单元导语、单元研习任务一及课后学 习提示,本课以游记散文的形式, 通过游历石钟山, 传达了“事 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探究精神,内容上呼应了单元 导语中的“触摸民族文化血脉, 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 写作思路, 把握文章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2. 探究并 领会作者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作缘由;3. 深入体会文章所 传达的“事须目见耳闻, 不可臆断有无”的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文章以学生熟悉的古代游记形式叙写,降低了学生阅读 时的理解障碍, 但纯粹让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核心主旨, 教学 内容就较为浅显单一,因为核心句在文末最后一段以反问的 形式表达, 学生很快能够捕捉到。本课的重点更在于让学生思 考如何以游记的形式来传达探究精神以及为何以游记的形式 表达。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注课文的单元地位, 明确探讨重点
师: 同学们好,在第三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相信大家已经 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这些作品体裁不一, 风格 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这节课,我们就跟随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脚步,学习第 12 课《石钟山记》,一同探究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苏轼在游历完石钟山后, 表达了他怎样 的感悟呢?
生:我找到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因为它出现在最后一段的开头,又以 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语气强烈。他对“臆断”这一认识事物的 方式是不认同的。
师:那请你把这句话调整为陈述的语气好吗?
生:那就是对事情应当“目见耳闻”,不能凭个人的主观 臆断。
师:好的,根据这位同学的回答,同学们再调动自身的积 累,应该能理解苏轼这句话是在强调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主问题探讨——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 可臆断有无”的
师:今天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 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结合 相关语句加以分析。同学们也可结合课本单元研习任务二的 第二小点“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为主问题的探究提 供一个思考路径。
( 学生小组讨论。)
师:请各学习小组交流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 我们小组关注了文体特征——游记。文中首先引用 《水经》中的一句话“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作为起笔,引出 游历对象;第二段开头“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因得观所谓石 钟者”这两句交代了作者游历石钟山的基本信息, 比如游历时 间、方式、同游者等;然后详细叙述和描绘了苏轼父子夜游石 钟山的经历, 从而得出遇事要“目见耳闻”的道理。
师:这组同学能够从游记的文体特征入手, 分析作者的写 作思路, 这样的文体意识很好。但这些游历石钟山的信息和经 过怎么就能推出“事须目见而闻”的道理呢?此外,一般的游 记都是从第一段开始交代游历的信息,然后开始叙述游历经 过的, 为何《石钟山记》第二段才开始交代呢?
(学生沉默思考。)
师:所以思考第一段和“事须目见耳闻”道理之间的关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段。
1. 思考第一段和“事须目见耳闻”道理之间的关系。
( 1 )分析郦道元的观点。
生: 苏轼在第一段呈现了两位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 观点。首先是郦道元的观点:“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声如洪 钟。”再是李渤的观点:“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余韵徐歇。”
师: 原来苏轼在游历之前就已经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感 兴趣了, 那么他对两位前人的观点是持什么态度呢? 理由又是 什么呢?
生:苏轼对郦道元观点的态度和理由是:“是说也……而 况石乎! ”似乎对他的观点表示质疑,并且用“人常疑之”:
“人”和“常”字从范围和频率上体现了对郦道元观点质疑的 普遍性, 加强了质疑的力度。
师:很好。我在你回答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下,苏轼用了假 设的方式, 用“虽”、“而况”和“乎”等词加强了质疑的合理性。 苏轼是从物体常识的角度进行推断的,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并非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哪位同学再来分析一下苏轼对李渤 观点的态度?
( 2 )分析李渤的观点。
生: 苏轼对李渤观点的态度是:“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 也,余尤疑之。”我感觉他对李渤观点的质疑态度更加强烈。 首先是“自以为”这三个字, 呼应了最后一段的“臆断其有无”; “余尤疑之”这四个字和之前对郦道元的“人常疑之”相比, 态度更加强烈。
师:你的分析很到位,有比较和联系的意识。我再帮你补 充一下, 这里作者用第一人称“余”字而不是之前的“人”字, 个人态度更加鲜明。不过,根据苏轼的叙述,李渤是去石钟山 实地考察的,符合“目见耳闻”,那么苏轼质疑他的理由是什 么呢?
生: “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通过“皆是”和“独以 钟名”的对比,表明了苏轼质疑的理由:不能将现象的普遍性 随意归结为是一种独特性。这样的结论过于主观片面, 有些随 意。
师:很好,这便是苏轼所说的“臆断其有无”,最后用“何 哉”结束第一段,似乎是对李渤的一种质问,语气很强烈。 分析完第一段,同学们能理解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逻辑关系了 吗?
生:正是由于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的观点存有疑惑, 才有第 二段他去游历石钟山的过程,这是他想要游历石钟山的起因。
师:非常好。带着这样的疑惑,苏轼是如何游历考察石钟 山的呢?又是如何最终得出结论的呢?请同学们再来分析第 二段。
2. 思考第二段和“事须目见耳闻”道理之间的关系。
生: 第二段叙述和描绘了苏轼游历和考察石钟山的过 程,本段是根据作者的游踪变化来展开的, 因为“至暮夜月明” 一句体现了由早到晚的时间推移。
师:你关注了游记的文体特征, 很好。但分析了第一段后, 我们知道作者是带着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质疑而来的,他当 然希望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解决这一疑惑。我们先一起找出体 现苏轼行为状态或情绪的词句, 然后再加以分析。
生:我找到这样几句:“余固笑而不信也”、“独与迈乘小 舟,至绝壁下”、“余方心动欲还”、“徐而察之”、“舟回至两 山间”和“因笑谓迈曰”。
师:好的,那这些行为和情绪的背后体现了苏轼是怎样考 察石钟山的呢? 你能否就其中一句分析一下?
生: 我分析“余固笑而不信也”这句吧,苏轼不信的内容 便是他在白天考察石钟山的经历:“寺僧使小童持斧……硿硿 焉。”其中“乱石”“一二”等词反映了这一行为的主观随意性。
师:很好。那请你联系一下,寺僧让小童展示给苏轼看的 行为和第一段哪句话呼应呢?
生:和李渤“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的行为非常相似。
师:是的,因为苏轼对李渤的观点心存质疑,所以面对这 一相似情景,自然会“笑而不信”了。可以看出,苏轼是带着 之前的疑问前来探寻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的。请同学们接 着分析其他的句子。
……
三、总结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文章表面上 以游踪为“线”,实际上是以什么为“线”来探究石钟山命名缘 由的呢?
生: 实际上是以“质疑到解疑”为“线”,体现了“事须目 见耳闻, 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师:很好。同时,在梳理文章如何得出求实探究精神的过 程中, 我们也掌握了一些分析古代游记的路径和方法, 有没有 同学来小结一下?
生: 比如关注文章的选材和剪裁的意图;揣摩作者对文中 不同材料内容的情感倾向。
生:还有通过关联词、语气词等标志性字词,把握句子之 间的逻辑关系。
师:希望这些方法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四、作业布置
师: 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第一,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第 3 题和第 4题;第二,阅读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比较 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 并分析原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一、导入——巩固第一课时, 明确本节课探讨重点
师: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一同梳理了《石钟山记》的写 作思路, 这篇文章被清朝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誉为“坡公第一 首记文”,显然, 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独特之处。
二、主问题探讨—— 苏轼为何要借石钟山的命名缘由和 游历经过来表现探究精神
师:这节课, 我们重点探讨苏轼为何要借石钟山的命名缘 由和游历经过来表现探究精神,直接说理岂不更直白明了? 请同学们研读文章, 再小组展开讨论, 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
1. 从文中找到苏轼探究精神的一些具体表现。
生: 我觉得要体现“目见耳闻”的实践求真的精神,就需 要呈现对一个问题真切的探求过程。而苏轼借助石钟山命名
缘由的探讨, 通过亲身实践考察, 最终所体现的这份求真精神 就更具有说服力, 更真实可感。
师:很好。作者这样的说理可谓身体力行,那么你能从文 中找到探究精神更具体的一些体现吗?
生:第一段中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产生质疑, 并且 从符合事物规律的角度提出质疑的理由,这便是探究过程中 首先需要的敢于理性质疑的精神。第二段中作者验证李渤观 点的错误以及夜泊石钟山,都体现了一种注重实地考察的研 究方式。
师:很好,你能结合两段内容进行分析,但第二段后半段 还有进一步的体现, 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第二段后面通过细致描绘夜游石钟山所听到的自然 之声, 更加凸显了探究真理需要一种不畏艰险的勇气。
师:很好。那第三段还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
生:第三段中, 可以体会到科学的探究还需要全面综合地 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苏轼从郦道元、士大夫、渔工水师等人 士的相关结论, 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 比较符合情理地指出石 钟山得名缘由没有流传的原因。
师:好的。这样一来,在探寻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过程中, 就能够更细致具体地呈现“目见耳闻”的求真精神,这样的说 理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启迪读者践行。
2. 提出疑惑。
师: 前面我们是从探究真实有力的角度分析了作者借石 钟山游历表达主旨的原因。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课下注释中 一个有趣的材料,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 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 又具有钟之形。这些宋代之后的观点似 乎指出了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观点未必准确。一篇表达 探求真理的文章, 得出的真正缘由却未必是真相, 那这篇文章 的价值在哪里呢?
(学生沉思。)
3. 引发思考。
师:其实,通过思辨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这些,是希望同学 们能回到文章的起点。这不是一篇考古文献, 也不是一篇地理 学专著,而是一篇富有文人特色的游记散文。苏轼借此表达 的主旨更多还是带有“借题发挥”的意味,所以我们还是需要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去思考苏轼借石钟山来表达主旨的原因。 同学们能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再去思考呢?
(小组讨论。)
生: 我们小组从宋代文学的特征来分析苏轼这样写的原 因。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重“理 趣”,在宋代的许多游记散文中写山水景物多是为了阐释哲 理,从而形成了“说理”型游记散文。
生: 我们小组认为还可以结合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身份来思考。这和他的文学思想有关。苏轼等人也反对浮夸或空洞的说理, 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 旨在“务为有补于世”, 所以借助探寻和游历石钟山的事实来表达哲理,体现他的文 学主张。
师: 两组同学能够结合苏轼的文学主张与时代特征进行 分析,很有见地。其实学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苏轼关于“臆 断”的议论,评价李渤的浅陋, 是和苏轼当时的处境遭遇有关, 同学们可以结合课前给大家的补充资料, 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 我觉得在《答李昭玘书》中,苏轼重提了自己曾经遭 遇的“乌台诗案”。其中“过实之名如畏虎”感觉就像当年他被 一些人收集了一些不实的证据, 被坐实了罪名。苏轼如此质疑 李渤, 可能和这个经历有关。
师:你能结合苏轼生平来思考,这样的意识很好。这封书 信也是与《石钟山记》同在元丰七年春夏之际所写,石钟山得 名的原因也是“名”和“实”的问题,所以给我们提供了更多 思考的空间。我们还可以关注文中的一处背景:“而长子迈将 赴饶之德兴尉。”“尉”是县尉, 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对于这个信息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个职位尤其需要讲究实事求是, 不能凭主观 推断。作者以探访的方式与儿子苏迈同行,既是一种身体力 行,又能给予他思想上的指导。
三、总结
师: 同学们, 或许苏轼在文中得出的结论也有值得商榷之 处,但是苏轼的那种敢于大胆怀疑、不囿于前人的态度,以及 躬身考察、重视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是令人称道的。同时, 在剖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掌握了一些剖析记游类散文写 作意图的路径和方法。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运用思辨性阅读的方式更客观地评价作者的观点。 生: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
……
四、作业布置
师: 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第一,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第 2 题和第 5题;第二,结合第三单元的 6 篇文章,探究这些文 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