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树郭橐驼传》是统编高 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 三单元的第 11 课。根据课本单 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一及课后 学习提示,本课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以“种树之理”类比“为官之 理”,内容上呼应了单元导语中的“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把握对举、 类比的说理方式,领会文中的“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2.体 会文章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学习柳宗元“文章合为时而著” 的创作态度;3. 赏析文章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 法。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古代散文有较强的文言基础和理解能力;同时,文章以学生熟悉的人物传记形式叙写,也 降低了学生阅读时的理解障碍, 但纯粹让学生把握文中“郭橐 驼”的人物形象太过浅显,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阐述了哪些“理” 似乎更为重要。但“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对当下城市中 的学生而言又较为陌生, 如何用历史的眼光, 透过语言的品味 去理解文章,于是便成为教学重点。此外,对一篇作品的学习 不能仅停留于“写了什么”,更需要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 这篇文章的构思意图是学生仍存在的困惑,也是本课的教学 难点。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注课文的单元地位, 明确探讨重点
师: 同学们好!在第三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相信大家已经 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有 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也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 然,发人深思。”今天,我们继续沿着古代散文的历史长河, 学习第 11 课《种树郭橐驼传》,一同体会它的理趣所在。
二、主问题探讨——梳理文中呈现了哪些“理”
师: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 同梳理讨论文中呈现了哪些“理”。请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加以 分析。在梳理的同时,也请关注课下注释,积累相应的文言词 句。( 学生小组讨论。 )
1. 探讨“种树之理”。
师:请各学习小组交流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 我们小组认为文章更多呈现了“种树之理”。因为标 题体现了无论是“说理者”还是“说理的内容”,都和“种树” 有关。第二段先呈现郭橐驼种树的高超境界, 第三段进一步指 出“种树之理”,其中最鲜明的便是“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师: 同学们能够通过标题、核心词句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 来分析“种树之理”,这些路径都值得我们学习。那同学们能 否在第三段中找出进一步说明“种树之理”的词句呢?
生: 我找到的是“凡植木之性……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因为“凡植木之性”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凡” 字带有“普遍性”的意味,“性”是“方法”的意思。从“顺木之天” 再到这里的种树方法, 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种树之理”。
师:很好。我在你回答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下,这段话先是 从横向的角度具体阐述了种树方法,再是从纵向角度指出种 植后的管理上应当“既然已,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同学们对 这段话的理解还有没有困惑呢?
生: 我有困惑,我感觉这样的“种树之理”算不算是一种 “放任自流”呢?我不是很确定。
师:你的困惑很值得思考, 我们能否再揣摩一下?
(学生思考却无人回答。)
师: 同学们如果没有思路,或许一个比喻句能给我们启 迪:“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同 学们品味一下并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我认为“则”前面的内容是保证树木顺从天性生长的 前提条件。“若子”这个比喻用得很形象,也表明了顺应天性 并非“放任”,恰恰是在种树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用心呵 护,充分了解树的天性, 通过行为实践给它创造一个适宜的生 长环境, 之后才能更好地顺应天性发展。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这一小组的同学对“种树之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其他小组对文中的“种树之理”还有没有补 充呢?
……
师: 我们一同分析完第三段可以体会到这段文字的逻辑 非常清晰,从种植方法、培育方法、最终结果和行为本质等方 面进行了鲜明对比, 种树之道更加凸显。
2. 探讨“为官之理”。
师:前两组同学的探讨剖析了文章的种树之理。那这篇文 章还有其他的“理”吗?它和之前的“种树之理”是怎样的关 系呢?
生:我认为还有“为官之理”,最后两段的内容通过“以子 之道,移之官理, 可乎?”“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以及“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这些句子体现出来,并且“移” 字和“类”字也暗含作者以“种树之理”来类比“为官之理”。
师:很好,类比说理首先要体现不同领域事理之间的相似 性。你能结合文章内容找到两者的相似点吗?
生:从行为方式上,“长人者”和“他植者”两段话形成了 呼应。比如都通过“旦暮”强调没有给培育对象一种相对宽松 的生长空间,“长人者”一系列的动词又和“他植者”的“爪” 和“摇”的行为形成呼应。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有相似性,其中 “故病且怠”的“病”和“怠”表达了民众在生存保障和精神 状态两方面都比较困苦的状态。
师: 你通过关键词句的对应把握得很到位了,可以再看 看,最后还有哪方面的类比呢?
生: 在行为本质上“若”“卒”和“虽”“其实”也形成了 呼应,是一种揭开表象看实质的体现。
三、进一步探讨“为官之理”
师: 同学们,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作者通过郭橐驼和“他 植者”的对比,论述了“种树之理”;再类比到“为官之理”, 呈现“长人者”存在问题的做法,和他植者形成呼应。但为何 文章没有从正面直接阐明“为官之理”和郭橐驼的“种树之理” 形成呼应呢?
生:我认为柳宗元表达比较委婉含蓄, 希望读者自己进一 步体会。
师:好的,你的理解是从写法上考虑的。那如果我们从选 材内容和写作意图的角度考虑呢?
生: 我觉得是因为柳宗元在当时的中唐时期没有遇到符 合“顺应民性”的为官之理, 所以没有直接阐明。
师: 很好,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 图,有“知人论世”的意识。同学们能否借助之前搜集的相关 拓展资料来加以研读呢?
(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这背后体现了柳宗元对民生的关注, 也是古代 士大夫济世为民的品质体现。
师:你概括得很到位。那我们能够从文中一些语言中读出 柳宗元关怀百姓的恻隐之心吗?
生: 比如“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 吾生而安吾性耶? ”中通过“又何以”这样的反问体现了对百 姓的深切同情。文末的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更是体现 了他的写作意图,我觉得柳宗元思考的是如何改进吏治以安 天下、济苍生。
四、总结
师:哪组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下今天这节课的内容?
生:本文借郭橐驼“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的“种树之理” 类比“为官之理”,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 时的弊政。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要再补充一句, 作者提倡应制定顺乎民性的 政策,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空间,让百姓真正能够“蕃吾生而 安吾性”。
师:很好,前面我们是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上进行了总结。 其实我们在研读作者阐明何种“理”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一些 研读作品内容的方式和路径。这方面有没有同学来小结一下?
生:我们进一步把握了对比和类比的说理方式。还有结合 知人论世的意识,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生:还有把握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体会重 点词句背后的情感倾向。
师:希望这些方法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那么,柳宗元为 何要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表达为官之理呢?这样的写法又有 怎样的文学价值呢? 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五、作业布置
师: 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第一,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第 1 题和第 5 题;第二,比较本文和《庖丁解牛》在主旨和写法 上的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巩固第一课时, 明确本节课探讨重点
师:同学们好! 上节课我们一同探究了柳宗元所传达的“种 树之理”和“为官之理”,感受到了柳宗元关怀民生,力求革新 吏治的入世情怀。这节课我们侧重研读这篇文章说理的特色。
二、主问题探讨——作者为何不直接阐述“为官之理”
师: 可能有同学会说,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出本文是以 郭橐驼的“种树之理”来类比“为官之理”,这不就是一种说 理特色吗? 的确如此,但作者为何不直接阐述“为官之理”呢? 这样岂不更直白明了?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一起来 探讨。同学们可以小组研读文章并讨论, 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
1. 初步探讨缘由。
生:我认为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不能过于直接批评繁政扰民的现象,所以作者通过类比委婉含蓄地提出为政者应 实行宽政, 与民休养生息的观点。
师:很好,联系了上节课的内容,有知人论世的意识,其 他小组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委婉地表达也符合古代文人创作的文化心理, 这样由此及彼地借题发挥也是古代散文常有的写作特点。
师:是的,那柳宗元为何偏偏选择种树之理来类比呢?我 想,这还需要关注我们的文化背景。这样的为官之理“顺应民 性”,和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有呼应之处,古人也常“以树 喻人”,比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名句。不仅种树和 为官上有“顺应天性”的共同点,柳宗元塑造的郭橐驼也有这 样的性情体现。同学们能够在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第一段中郭橐驼对于别人针对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起 的外号,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欣然接受。他用了两个词来表示 欣然的程度,一个是“甚善”的“甚”字,还有“名我固当”的“固” 字,体现了他态度上的认同与肯定。
师:很好, 这体现了郭橐驼对自我名声上的“顺应”,可谓 “顺实而名”。当然,柳宗元委婉说理的原因还不止这些,我 们除了关注类比说理的特点,是否还应关注这篇文章的文体 特征呢?
2. 探讨作者以人物传记形式来说理的缘由。
师:读完文章, 我们可以发现文体是“传”,那么柳宗元为 何不直接说理, 而是要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表达呢? 人物传记 这一文体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种树郭橐驼传》和之 前学过的一些传记, 比如《苏武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觉得相比传统的史传, 柳宗元没有提及郭橐驼更多 的个人准确的信息, 或许这样的人物就是作者虚构的。而苏武 却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班固在塑造这些人物的过程中力求 客观真实。
师:你的比较很清晰。那请你再想想,郭橐驼和传统史传 人物的身份角色有什么不同呢?
生:柳宗元没有选择官吏这样的人物角色来直接表现为 官之道,而是借助一位平凡生活中的“种树达人”来表达,选 材比较独特。
师:可见,史传更侧重把该人物的生平事迹流传给后世。
而柳宗元通过此文传其事, 寄托自己的思想主张, 因事说理、 针砭时弊,它更像是一篇寓言。这便是柳宗元文章常有的写 法—— “借传立说”。既然要反映中唐的现实,那么通过百姓 “郭橐驼”之口,叙述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这样的 说理是不是更为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呢?通过“郭橐驼”的反 映,更加突出了政治改革利国利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探讨作者不直接说理的其他缘由。
师: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柳宗元以“种树 之理”类比“为官之理”,借助传记的形式来表达个人见解的 原因。那么柳宗元不直接说理, 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觉得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 这样委婉表 达具有“讽喻”的作用。
师:那什么是“讽谕”呢?
生:应该更多带有委婉含蓄地向统治者劝谕的意味。越是 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讽刺效果似乎越是凸显。
师:你阐释得很清楚,还能关注这样表达的效果,那能否 结合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加以分析呢?
生:我觉得第四段“然吾居乡……故病且怠”较为典型: 作者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用了一系列的“尔”,再以一系列的 动词串联, 把官吏来乡大声吆喝, 使得乡里鸡犬不宁的景象描 绘得淋漓尽致。
师:你关注了讽刺手法,分析很到位。那你再看看这段话 的语气有没有讽刺性?
生: 用一个反问句“又何以……”,将矛头指向了官吏本 身,加强了讽刺的力度。
师: 很好。这位同学对整句的分析也体现了本单元研习 任务二的第 1 题。同学们课后也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 进一步研读和讨论。那同学们再找找, 文中还有没有委婉而又 具有讽刺意味的词句呢?
师:柳宗元虚构了郭橐驼这一人物, 或许他的故乡也是虚 构的, 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郭橐驼“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丰乐乡”的民 众已经“病且怠”了,又如何“丰乐”呢?所以我觉得这一地名 也具有讽刺性。
师:很好。在京城长安附近的民众都无法“蕃吾生而安吾 性”了,那远离京城的地方,处于贫苦僻远之地的乡民,又该 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通过这一细节,更能体会“婉而多 讽”的写法, 也更能体现柳宗元关怀民生的士大夫品格。
三、总结
师: 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这节课的内容。本文以人物传记 的形式,借郭橐驼之口,以“种树之理”类比“为官之理”,更 具讽喻色彩,真切有力地反映了改革吏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现了柳宗元“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那么“婉而多讽”的写法我们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研读的呢?
生:我们是从类比的说理方法、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针 砭时弊的写作意图和讽刺蕴藉的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分析的。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了, 这也为我们整体全面地把握一篇 文章的写作特色提供了探讨的路径。
四、作业布置
师: 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第一,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第 2 题和第 3题;第二, 阅读柳宗元的《宋清传》,比较该文和《种 树郭橐驼传》在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