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送别诗主要知识点、鉴赏和答题技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送别诗主要知识点、鉴赏和答题技巧

资源简介

送别诗主要知识点、鉴赏和答题技巧
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八大类。今天我们探讨一下送别诗相关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 初识送别诗
重团聚、 怨别离,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 故国乡 土之思、 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 音息难通, 往往一别经年, 甚至终生无法相见, 杜甫诗: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 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 “离别” 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 动荡的旅途中, 再加上流光易逝, 使得好友离别, 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 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 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 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 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 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 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 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 外, 其实更有求荐引, 扬声誉的积极意义。另外, 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 无论及第或落第, 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 来往奔忙; 未试时, 游历州郡, 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 及第者仅少数, 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 即旅食各地, 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 唐代诗人中, 有许多情谊深厚, 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 像: 王维与孟浩然; 杜甫与李白; 韩愈与柳宗元; 白居易与元稹等, 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 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 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抒发友情, 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充满希望和梦想, 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 内容主题
第一,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 等等。
第二,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 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如王昌龄, “天生贤才” 终未被“君王” 所用, 虽命运多舛, 仕途坎坷, 屡遭贬谪, 但他胸怀大志, 仍想建功立业: “身在江海上, 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 策马何骎骎。 ” (《别刘谞》 )
第三, 重在劝勉、 鼓励、 安慰的。 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 、 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等, 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 的倾向。 高适《别董大》 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句为“胸臆语, 兼有气骨” (殷璠《河岳英灵集》 ) , 因为是知音, 说话才质朴而豪爽, 又因别离, 才以希望为慰藉, 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 既含离别之情, 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把离别之情、 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停骖我怅望, 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力籍, 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 江上徒离忧。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 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丝毫不落儿女情长、 凄苦悲切的窠臼, 从大处着眼, 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感情豪放激昂, 英气逼人, 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 , 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官军》 , 充满豪情壮志, 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 做到知人论世, 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 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心胸开阔、 性格豪爽、 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 别情深挚豁达开朗, 没有伤感情调, 如《送友人》 , 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三、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长亭、 南浦、 杨柳、 草、 山、 寒蝉、 阳关、 古道、夕阳、 西风等。
1. 长亭、 劳劳亭、 谢亭、 灞陵亭、 南浦。
长亭, 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 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劳劳亭, 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李白有《劳劳亭》 ; 谢亭, 又名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许浑有《谢亭送别》 ; 灞陵亭, 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那里原有一条灞水, 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 常在那里分手, 如李白的《忆秦娥》 ; 南浦, 一是指专有的地名, 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 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楚辞 九歌 河伯》 中有“送美人兮南浦” 的句子, 江淹在《别赋》 中说: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 ” 朱淑贞《江城子》 中有“芳菲肠断南浦路, 和别泪, 看青山。 ” 白居易《南浦别》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2. 杨柳、 草、 山。
“柳” 者, “留” 也, 二者谐音, 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 : “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 ”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
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 《楚辞 》 淮南小山《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 白居易有“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山也是离别相思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 岑参“山回路远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 乡 思 宋 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3. 夕阳、 日暮。
把离别与夕阳、 日暮联系在一起, 表达浓浓的离情,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 暮色渐起渐至苍茫, 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 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 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
4.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 )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 “人分千里外, 兴在一杯中”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 , 故许多离别诗, 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 友情、故园之情、 感时之情。
5.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 能使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 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 , 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国势衰落, 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 的感叹, 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 代表了寂寞抑郁, 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四、 抒发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 关怀, 对友人的宽慰, 对友人的思念, 表达自己的志节, 依依不舍, 分别后自己的孤寂、 惆怅、 落寞。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 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抒发友情, 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五、 常用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 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 融情于景: 诗人触而伤怀、 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不外落日余晖、 流水通波、 江风引雨、 平沙卷蓬、 云横秦岭、 路绕蜀山之属, 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成为“人化的自然” ,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 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着力描写渲染烟雨、 暮色、 重帆、 迟鸟、 海门、 浦树, 交织在一起, 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 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 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 言下有“物犹如此, 人何以堪” 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3、 以乐景衬哀情 :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 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 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 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 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 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 欧阳修的《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 秾艳清香相间发。 ”
4、 想象(虚拟) :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 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 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 “愁听清猿” , 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 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 比喻: 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 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 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 用“水悠悠” 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 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用“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 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还有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 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也运用了比喻。
6、 直抒胸臆: 如“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五、 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注释】 ①海门: 长江入海处, 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②浦树: 水边的树。 ③含滋: 湿润, 带着水气。 ④散丝: 雨丝, 这里比喻流泪。
1. 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2. 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四、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 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1. 首联、 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