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边塞诗知识点、分析和答题技巧(一)、 边塞诗概况边塞诗: 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拓土开疆, 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 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 或漫游边塞, 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尤其它悲壮、 雄壮的境界, 使人耳目一新, 令人感喟不已。 从柳中庸《征人怨》(江苏卷)、 王昌龄《从军行》(重庆卷) 和张籍《凉州词》(天津卷) 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 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 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 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二)、 代表诗人 有高适、 岑参、 王昌龄、 李颀、 王翰、 王维等。 以岑参、 高适为最著名, 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的《出塞》、 王维的《使至塞上》 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三)、 边塞诗时代特点 1、 盛唐: 豪迈、 爽朗、 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 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 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 也死而无悔。 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2、 中、 晚唐: 国势渐衰, 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 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3、 宋代: 外侮不断, 国难当头, 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随笔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 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 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E 级。 解答此题, 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 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 能够理解“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的特点, 就能把握题意。 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 “白雪”, “黑山” 等进行思考归纳。 参考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 玉关、 青冢、 黄河、 黑山等边塞地名, 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③怨气候酷寒, ④怨景色单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 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 维州、 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 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 分)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 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 分)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 如,“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 指居庸关。 ②旆(pèi), 旌旗。 (1) 诗的前两句, 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 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 两句缺乏形象感, 并且与全诗思乡 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 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 描写生动, 对比鲜明。“桃花” 与“雪” 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 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 华阴(今属陕西) 人。 曾任成都尹、 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 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夜晚、 秋风、 汉关、 寒云、 冷月、 西山,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 斗志昂扬, 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 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 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 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 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 烽火起云间。(1) 孤城咬角罢, 数骑射雕还”一联, 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 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3分)答: 傍晚。(1 分)“吹角” 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 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 分,每点 1 分)(2)使征人“垂渭” 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3 分,答: 黄叶飘零, 秋景令人感伤; 孤城吹角, 戍边生活凄凉; 牛羊下山, 引发征人乡思。(3 分, 每点 1 分)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 的妙处。 (4 分)答: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 分, 每点 2 分)读懂边塞诗的方法和技巧1、 读标题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 征、 军、 塞上、 塞下、 征人、 从军、 关等边塞地名。 如: 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 看诗歌的作者、 注释、 时代背景。如《岁暮》“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作客他乡 , 不被重用、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苦闷。3、 抓住诗歌的意象, 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讨论上面 5 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 手法、 情感, 完成下面表格。总结补充:边塞诗常见意象:(1)、 与战争有关地名: 金河、 玉关、 青冢、 黄河、 黑山、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楼兰、 安西、 阴山、瀚海、 凉州、 受降城、 边关、 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出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2)、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马策、 刀环、 金鼓、 旌旗、 烽火、 羽书、 戈、 矛、 剑、 戟、 斧、 钺、 刀、 铩、 号角、战车、 辕门、 烽火等 (3)、 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夜晚、 秋风、 汉关、 寒云、 冷月、 西山、 大漠、 烽烟、 长城、 黄沙、 长云、 秋月、明月、 雪山、 黑山、 孤城、 雁飞、 鹰扬、 箭飞、 马走。 《出关》、《军城早秋》、《并州路》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境的特点: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雄浑雄奇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 阴沉凝重“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 开阔苍凉(4)、 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 羌、 羯、 夷、 单于、 吐谷浑高适《燕歌行》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5)、 与战争有关的乐曲乐器: 羌笛、 胡笳、 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等。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4、 分析写作手法比喻、 拟人、 夸张、 借代、 双关等修辞手法, 借景抒情、 对比、 虚实结合、 用典、渲染、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象征等表现手法1. 融情入景、 以景衬情: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秋日并州路, 黄榆落故关。 表达效果: 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正衬: 凄清单调的景——思乡 、 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 昂扬的情;反衬: 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 对比:《岁暮》《出关》秦中花鸟已应阑, 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 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 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虚实结合:《岁暮》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 运用想像, 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用典故:《岁暮》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 含义深刻。5、 抓情语、 悟情感抓住直接的情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如: 征人怨 征人正垂泪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入夜思归切, 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 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 自己(1) 表现自己投笔从戎、 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2)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杜甫《岁暮》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2、 将士(1) 歌颂将士奋勇杀敌、 以身许国的豪情。《军城早秋》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2) 对将士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的同情,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 万里还乡未到乡 。 蓬鬓哀吟古城下, 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 寒、 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 对故土(收复失地的愿望、 决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4) 表达念远思归、 想念亲人的。 《出关》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 益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3、 对战争的控诉和厌恶,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 对无能边将的嘲讽。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4、 对风光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 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 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5、 从闺中主妇的角度, 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 为例: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 每天吃得饱吗? 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 这一切, 都让思妇担心、 牵挂, 而这些担心、 牵挂无法得到排解, 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 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 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 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 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但主旋律是: 爱国主义):1、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2、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3、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如: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 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对照, 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总结读懂边塞诗的流程:看标题、 作者、 注释、 时代背景——抓景物特点——析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悟诗人情感(诗歌主题)随笔练习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 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 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 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 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 即安西都护府, 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寻河: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 看标题、 作者、 注释、 时代背景——2、 抓景物特点——苍凉3、 析艺术手法(表现手法)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 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 此时却挂在沙漠上, 显得有几分愁惨, 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 之念, 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 高照, “胡沙” 无边, 遥相对应, 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 字炼字极佳。 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 而用“费马蹄” 间接体现,“马蹄” 之“费”, 明指对马蹄的磨损, 暗含沙软难行, 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 两联对仗工整, 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 上句“汉月”, 下句“胡沙”, 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 “愁地尽” 与“觉天低” 互补, 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 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 内涵丰富。 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 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 表现路途遥远。 4、 悟诗人情感(诗歌主题) 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 以及酒酣作书, 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 表达诗人不畏艰难、 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 旅途艰难, 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古来征战几人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