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草而居》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逐水草而居》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件8张PPT。逐水草而居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分析非洲热带草原的生产生活特色。
2、分析非洲热带草原的生产生活特色形成的原因。非洲气候分布特点:气候分布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季节相反。走进非洲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除沿海地区有一些狭窄的平原外,整个大陆几乎是一个巨大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为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北部低。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北部广大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特征?走进非洲——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热带草原地区——地理位置?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地跨赤道,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世界最大的热带草原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季看图识气候草原上的降水时间上有怎样的变化?热带草原地区在干湿季节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请根据下图讨论:马赛人迁移路线并说理由走近马赛人——“黑非洲”的味道  马赛人 在东非200多个部族中,居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的马赛人是最为著名的一支部落,不论男女,终年穿着红色的鲜艳衣服,带着漂亮的大耳环和项链,很有“黑非洲”的味道。
马赛人时常随身携带一根棒,一端安上一个尖利的铁头,用于防身和赶牛用,即便进城逛街也从不离身。在东非各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游客大都能看到身穿民族服装的马赛人走来走去。走进牧民们的家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简陋的茅屋红色精灵结合课本和图片资料分析他们的生活有何特点?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有何关系?视频:马赛人的部落生活 第三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逐水草而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草原是世界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上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草原为众多的人口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资源。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和文化是形形色色区域生活的重要部分。《逐水草而居》围绕非洲热带草原上马赛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展开。教材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马赛人“逐水草而居”游牧方式、马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材首先呈现出非洲热带草原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分析了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和降水变化。接着,教材分析了马赛人是如何适应热带草原雨季和旱季的变化,而进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教材最后阐述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马赛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吃、穿、住等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照片和示意图,说明非洲热带草原上降水的变化;
2.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并说明这种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收集资料和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马赛人逐水居而居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谈发展的能力;通过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非洲热带草原案例的学习,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通过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非洲草原上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原因
难点: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人地关系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呈现丰富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目的
导入
(2分钟)
多媒体展示材料:我国游牧民族——蒙古人生活图片。
提问:同学们推断下,这组图片应该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图片呢?他们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学生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我国游牧民族——蒙古人生活图片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中来。
找一找世界的主要牧区
(3分钟左右)
出示图片:《世界政区图》
陈述:世界的人们生活方式是丰富多彩,同学们知道他们主要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请大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教师总结:不同区域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是由自然环境来决定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下另外一种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
提问:大家知道世界主要牧区分布在哪些地方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利用地图谈认识、体会。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一—看图学地理。
走进马赛人
(3~5分钟)
出示图片:组图(马赛人的风土地人情)
请学生谈谈如果到非洲去旅游,走近了马赛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提示:可以从人文与自然环境角度来谈)
学生根据所提供图片和所了解知识谈自己的虚拟之旅。
学生欣赏图片谈感受
学生同位间也可以进行交流。
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探知性和求知性,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找找马赛人的生活区域(2分钟)
出示《马赛人生活区域地图》
请同根据地图来看马赛人生活区域。
学生根据图发言
再次强调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看图识气候
(10分钟)
出示图片《非洲气候变化图》
展示问题:
根据图判断非洲草原地区的气候类型
草原上的降水时间上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要示进行小组讨论,有记载,有发言人。
先根据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非洲草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降水分布特点。
课堂讨论
出示非洲马赛人迁移路线图,请学生判断马赛人是如何迁移的,为什么?
学生发表见解。
课堂教学怎样有效,是教师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还是学生根据自己体验获得知识更有效呢?答案肯定是后者。合作中探究,体验中建构是本课主要教学理念。
认识马赛人生活的这片土地
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以图片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进行设问。
学生思考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进一步落实非洲草原的气候特点。进一步明确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马赛人风俗点滴
展示文字材料,
请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马赛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给我们什么的启示。
小组合作讨论发言。
利用形象的多媒体技术,使枯燥的文字材料也变得生动有趣。进一步落实重点,解决难点。
七、【板书设计】:
1、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
2、马赛人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
3、马赛人的生活方式——衣、食、住、风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