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结构及特点,了解特写新闻。2.鉴赏新闻语言,理解重点词语。3.了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新闻语言,体会语言内涵。难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提示:《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对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要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一、导入新课毛主席讲话曾经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回首在站起来的过程中,我们有流血牺牲,有万里长征,有百团大战,也有人间温情,历经百年历史,中国的国土被割让,这是我们的屈辱香港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缩影。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真实准确地报道了盛大庄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今天让我们走入那段历史。二、作者介绍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四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三、背景介绍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一刻。“别了”两字,用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吻,告诉世人: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了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四、知识支架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生成、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介绍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也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新闻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得或直接明显,或含蓄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五、了解新闻的含义、特征及一般结构(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2)新闻的主要特征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②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③新:内容新鲜,有价值。(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4)新闻的结构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引题和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以记叙为主,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为了补充内容,烘托和突出,位置不固定结语: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所述事实的意义。六、整体感知本文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生动细致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因此,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融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具有极佳的艺术感染力。七、文本探究1、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新闻特写的思路梳理首先要按照新闻的特点分别划分出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几个部分,然后判断这篇特写的叙事结构是金字塔结构(按时间顺序)、倒金字塔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金字塔结构。根据本篇特写的材料组织特点,可以确定为金字塔结构。小结: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1段)主体:(2——10段)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要理解背景资料的作用,首先得明确背景资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与新闻所报道事实的联系,分析出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又要思考文章作者撰写此篇报道的意图,结合香港回归的意义分析出结果。小结:①从写法看,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联词衔接在一起,历史与现实自然过渡,浑然一体,前后鲜明对比,洋溢着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后的自豪情怀.②从主旨看,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读者会很深切地感受到香港的耻辱历史,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3.你能感受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吗?本文有怎样独特的新闻视角?参考提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作者奇巧的新闻角度的选取。在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作者匠心独运,从“英方撤离”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阅读时,我们要主动沉浸于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勾勒的一个个清晰可视的场景,感受香港回归祖国时仪式现场的庄严与神圣。4.本文在写作时是如何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参考提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降旗仪式,就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学习时要认真探究背景材料与现实场景交融的写法,并理解背景材料的渗透可以使现实场景更具历史纵深感,并突显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5.本文在庄重含蓄的新闻语言背后蕴藉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参考提示:“零度写作”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中不可以带个人情感,优秀的记者总会在言语的蕴藉中流入其主观倾向。例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没有痛骂,没有讽刺,也没有欢呼,然而这不动声色的描写却可谓微言大义,让人感受到作者反思历史时心潮的起伏,极具感染力。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我们要在含蓄的言语缝隙中多做停留。6.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转播香港回归实况时的新闻稿,你会以怎样的情绪向全国人民朗读这则新闻?请带着这种情绪将这则新闻读给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听。我觉得应该以 的情绪朗读。参考答案:喜悦、振奋、自豪7.赏析标题请赏析题目的表达效果。(1)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与之永远告别,不再相见的强烈情感。(2)借代,用“不列颠尼亚”轮船指代乘坐的英国人,进而指代英国,妥帖生动。(3)双关,表面含义是指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4)“别了”,语气委婉,诙谐幽默中,对英国人黯然离场的嘲讽,带有中国人的喜悦。举一反三: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标题是《别了,我的太阳》(《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请你赏析题目。(1)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与之永远告别,阴阳相隔的悲痛情绪。(2)借代,用“我的太阳”著名曲段指代艺术大师,形象生动。(3)双关,表面含义是和一首著名曲段告别,深层含义是和著名大师的告别,对大师艺术的高度称赞。(4)“别了”,将悲痛情感在人们心中委婉表达。8、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面色凝重”、“注视着”、 “日落余音”,这几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从侧面写出中国人民收回香港主权后的自豪。(2)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这雨似乎是英国人伤心的泪水,而对中国人来说,恰是幸福的甘霖,别具深意。(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管治的象征,“紫荆花图案”是特权政府的象征,两相对照,给读者心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含蓄地指出英国统治的终结,又抒发了人民的自信、自豪、振奋。(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来”一“去”构成对比,英国当年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离去,中国人民抑制不住的喜悦自豪之情跃然纸上八、拓展1.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独胜一筹,并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觉得它获胜的理由是什么?请以颁奖委员会的名义,为它写一段颁奖词。九、总结全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香港主权回归、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这篇新闻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