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长沙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史)
一、中国古代史
1.(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2.(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铜鼎 C.司母戊鼎 D.开元通宝
3.(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商朝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明成祖迁都北京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4.(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5.(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体现这一观点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紫禁城
7.(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9.(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推行文字狱 D.设“广州十三行”
10.(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11.(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2.(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来自西域的胡旋舞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13.(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他改进的造纸术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
A.屈原 B.蔡伦 C.王船山 D.魏源
14.(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2021年9月的一天,湖南省博物馆“汉风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某中学,湖南省博物馆专家依托本省文物资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了悠久灿烂的汉代文化。下列文物中最可能被介绍给学生的是( )
A.四羊方尊 B.皿方罍 C.里耶秦简 D.素纱禅衣
二、中国近代史
15.(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胡适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民国四年秋季第三号的封面。该期发行于
A.1911年 B.1915年 C.1924年 D.1931年
16.(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下表记录了毛泽东在某一时期的部分政治活动。据此判断当时正值( )
1923年6月 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 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
1925年10月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月 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大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红军长征
C.全民族抗战 D.解放战争
三、中国现代史
18.(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作为奋斗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基本实现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9.(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1997年6月30日,101岁的胡家芝老太太在南京参加庆香港回归活动时说:“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国家兴盛,是老百姓的福气啊!”对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的的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的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C.人民的殷切期盼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0.(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2021年5月的一天,长沙许多花店纷纷挂出“免费提供菊花”的小牌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民众自发吊唁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念他让我们吃饱了饭。民众吊唁的是
A.魏源 B.黄兴 C.雷锋 D.袁隆平
21.(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以下是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在不同时期的家庭情况对比表。他家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新中国成立前 1953年
土地 极少 15亩多
农具 无 农具齐全
稻谷收成 350千克 1600千克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他是解放军好战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和孜孜以求的“钉子精神”在社会上广泛弘扬。他是( )
A.罗盛教 B.欧阳海 C.雷锋 D.袁隆平
23.(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年代尺,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年代尺上对应的序号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故选A;《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研究著作,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三者均与“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不相符合,故排除BCD。
2.C
【详解】根据“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使用的陶器,不是青铜器,排除A项;二里头铜鼎是夏朝时期的文物,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期使用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排除A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巩固统治和明朝的战略安全,排除C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图片表格反映唐朝户口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5.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全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并不是十分活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题干“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影响,C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排除A项;长城从西周开始修建,排除B项;紫禁城是明朝建造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层面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主张一致,B项正确;北击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军事措施,排除A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辽宋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交往,“元朝回族的形成”反映的是元朝民族融合,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与政治互鉴无关,排除A项;材料属于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元朝回族的形成”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朝不仅抗击外来侵略,还对内部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体现出这一特点,故B符合题意;A属于明朝时期,排除;C是清朝加强思想控制措施,排除;D是外贸方面措施,排除。故选B。
10.A
【详解】根据“‘楚辞’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属于楚辞风格,A项正确;《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辞赋作品,不属于“楚辞”体,排除B项;《警世钟》是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的书籍,不属于“楚辞”体,排除C项;《暴风骤雨》是小说,不属于“楚辞”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汉朝、隋朝、 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改进造纸术的是蔡伦,B项正确;屈原、王船山和魏源都与改进造纸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汉风文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素纱禅衣是发现于湖南的汉代文物,符合题意,D项正确;四羊方尊和皿方罍是商代青铜器,里耶秦简是秦朝时期的竹简,都与“汉风文化”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中“民国四年”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纪年换算成为公元纪年,需要加1911,所以民国四年等于公元1915年,故选B;其他三个选项中的时间均换算错误,故排除ACD。
16.C
【详解】根据材料“1896年春、四万万人齐下泪”并结合材料可知,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190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A项正确;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开始,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是在1937年开始,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在1946年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消灭了资本家私有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排除。故选择C。
19.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国家兴盛,是老百姓的福气啊!”可知,胡家芝认为国家强盛是香港回归及百姓幸福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香港回归的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D;胡家芝的话语中没有涉及到“一国两制”“中英双方”“人民”等方面的因素,三者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
2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吊唁的是袁隆平,2021年5月袁隆平逝世,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D符合题意;ABC项人物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D。
2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贫农陈友汉之所以能够获得土地和农具,获得粮食的丰收,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土地改革,使他们获得了土地和农具,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一五计划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是在1953年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根据“解放军好战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锋乐于助人,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C项正确;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排除A项;欧阳海舍身救列车,题干没有反映,排除B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