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科版2019版新教材 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清单目录第二章 神经调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三节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第二章 神经调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1. 周围神经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按照神经与中枢系统的联系,可以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按照功能,可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二、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1. 神经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2.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运动神经元为例) 3. 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轴突的外周通常有髓鞘,神经元的轴突与外表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形成神经。4. 神经元的分类(依据功能) 5.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1)兴奋: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可兴奋细胞的特性: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反应。(3)神经元的基本特性: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4)动作电位: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作电位的传播。三、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 甲 乙 丙 丁 戊(1)甲图: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时,a、b处两个电极是等电位的。(2)乙图:在a处左侧给予一个适宜刺激,神经产生一个负电位(动作电位),传到a处时,a处电位变为负,b处电位仍为正,a、b之间出现电位差,电位计指针偏向a。(3)丙图:负电位(动作电位)离开a处,传到a、b之间时,a、b处又恢复到等电位。(4)丁图:负电位(动作电位)传到b处时,b处电位变为负,a、b之间再次出现电位差,电位计指针偏向b。(5)戊图:负电位(动作电位)离开b处传到b处右侧时, a、b处又恢复到等电位。当电位计的两个电极都置于膜外时,灵敏电位计指针偏转口诀为“动作电位到哪往哪偏”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神经冲动的产生1. 神经细胞膜的极性变化膜状态 图示 膜电位极化(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反极化(兴奋状态) 内正外负复极化(恢复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去极化: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称为去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2. 神经细胞膜极性变化的原因(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1)图示 (2)解读归纳总结 (1)Na+-K+泵持续工作使神经元胞外Na+始终多于胞内,胞内K+始终多于胞外。(2)Na+-K+泵处进行主动转运,K+通道、Na+通道处进行易化扩散。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传导方式:电信号。2. 过程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3. 特点(1)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2)动作电位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3)一条神经中包含很多根神经纤维,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绝缘性。三、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1. 突触的结构与类型(1)突触的结构 (2)突触的常见类型①轴突—胞体型:②轴突—树突型:③轴突—肌肉或腺体型。2.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1)方式:通常是化学传递。(2)过程(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例)神经递质不进细胞,而是被相应酶催化水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3)特点: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的跨膜传递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单向传递)。神经递质不进细胞,而是被相应酶催化水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3. 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1)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般引起正离子如Na+内流,使突触后膜去极化(兴奋)。(2)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般引起负离子如Cl-内流,使突触后膜极化加强(抑制)。四、比较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处的传递比较项目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 快 慢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五、分析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及相关曲线模型 1. 膜电位的测量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偏转情况 测量结果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1次两个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方向相反的2次2. 电位变化曲线解读(以两个电极分别置于膜两侧为例) 易错警示 (1)Na+-K+泵(主动转运)→胞内K+多,胞外Na+多→K+外流、Na+内流均为易化扩散。(2)静息电位(K+外流引起)的变化:若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3)动作电位(Na+内流引起)的变化:若胞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增大,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六、电位计指针偏转问题1.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刺激c点,电极两端同时兴奋,电位计指针不偏转。(2)刺激a点,电极两端b、d处先后兴奋,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 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1)刺激b点,由于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电极两端a、d处先后兴奋,则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由于神经冲动的跨膜传递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兴奋不能传至a点,兴奋传至d点,电位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第三节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一、反射与反射弧1.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2.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反射弧的组成3. 特别强调 (1)反射活动中,感受器需接受适当强度、适当类型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2)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的辨析: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一个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2)反射弧的功能分析组成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传入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传出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有感觉但无效应效应器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应答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反射弧结构完整是进行反射活动的前提脊髓通过上行的神经束将神经冲动传给大脑,产生感觉。4. 反射的类型(1)高等动物的反射有两种: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提高了人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反射还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特点 产生运动的效应器是接受意识支配的骨骼肌 自主神经调节,一般不被意识所支配实例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平滑肌、心肌的反射意义 使动物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迅速的反应 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二、脑和脊髓的调节功能1.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 脑的组成和功能3. 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1)布罗卡区(表达性失语症区):受损后,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2)韦尼克区:受损后,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它的意义。(3)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下肢运动;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头部器官运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4. 脊髓和脑的关系(1)脊髓参与完成的基本反射都是在高级中枢的调节下进行的。(2)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三、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1. 概念: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2. 组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3. 主要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多数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在一个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这种交互作用使得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更灵敏、更有效、更准确。四、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方法 1. 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2. 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3. 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4. 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元,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切断的为传出神经元。五、脊蛙及其屈反射探究1. 脊蛙及其特性:脊蛙是指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脊蛙可进行屈反射和搔扒反射实验。2. 脊蛙的屈反射实验(1)单腿屈反射①针轻刺右后肢或0. 5%硫酸浸足右后肢趾尖,右后肢收缩。②反射弧组成(神经冲动传导路径):1→2→3→4→5(2)双腿屈反射①1. 0%硫酸浸足右后肢趾尖,左、右后肢均收缩。②反射弧组成(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3)原因分析:刺激强度加大会导致兴奋在神经中枢中通过中间神经元引起对侧传出神经元的兴奋。六、利用反射弧探究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特点1. 探究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2. 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七、社会责任、科学思维——分析毒品(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可卡因,又称古柯碱,在医疗中被用作局部麻醉药或血管收缩剂,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而导致滥用,成为世界性的主要毒品之一。研究表明,可卡因会延长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作用时间,若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环境中,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的受体数量来适应变化。下图是可卡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示意图。1. 药物依赖和毒品成瘾(1)镇静催眠药物(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机理: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被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的GABA受体,使得Cl-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细胞内膜电位增大而引起超极化。巴比妥类药物可通过与GABA受体上的特殊位点结合,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而起抑制作用,故常用于催眠、镇静、麻醉等。(2)毒品成瘾的原因2. 其他常见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2)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处于持续兴奋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