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专题二声的世界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回音。2.了解乐音的特性和声音的三个特性,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的应用,了解超声和次声的应用与危害。学科内容学科能力考试内容声的世界声音的特性音调及影响因素音色及影响因素噪声及其防治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超声的定义及应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次声的定义、危害及应用超声与次声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分析结论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响度及影响因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振动振动2.声音的传播(1)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_______不能传声。(2)传播形式: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以______的形式传播。(3)听觉的产生: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便听见了声音。介质波真空3.声速(1)影响因素: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4.回音(或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回来的声音。(2)人耳区分回音与原声的条件:回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即人耳能听到回音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m。(3)应用:回声定位、回声测距、混响等。反射340175.声音的三个特征(1)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__,物体的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_______(符号______)表示。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为 0 dB——听觉下限。声音强弱的几个特殊值:①为保证睡眠和休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30~40dB;②为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声音不能超过 70 dB;③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强弱振幅分贝dB(2)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_。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单位是______,简称赫,符号______。声音的音调由______决定。(3)音色(曾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受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影响。高低频率赫兹Hz6.噪声(1)概念:从物理学的角度,发声体做_______振动时会发出噪声;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消”):在_______减弱噪声,如摩托车的消声器。防止噪声传播(“吸”):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如植树造林。防止噪声进入耳朵(“隔”):在________减弱噪声,如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无规则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7.声的分类(1)声音: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频率范围在____Hz至_______Hz之间。(2)超声:频率高于________Hz的声波。(3)次声:频率低于________Hz的声波。202000020000208.声的利用(1)超声的应用①利用声传递________:如超声雷达(声呐)、倒车雷达、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等。②利用声传递________:如超声波去污、碎石、混合液体、杀菌消毒等。(2)次声的危害及应用①危害:破坏力强,危害人身。②应用:预测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制造军事武器等。信息能量1.实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现象可得出真空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的结论。变小不能2.实验二: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振动响度转换法3.实验三:声音的特性如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改变钢尺振动的______,从而改变钢尺振动发声的______(选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通过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改变钢尺振动发声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个小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频率音调响度控制变量法例题1.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振动的空气柱一定在发声C.在10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音,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音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C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声音的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B正确;在10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音,是因为声音在小房间里的传播距离短,返回到耳朵时,回音与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C错误;太空舱内是有空气的,所以可以直接交谈,D正确。【易错点】(1)绝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传播。(2)物体振动发出的声,不一定是可闻声。例题2.(2021年四川绵阳中考)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响度一定相同B.音调相同,响度一定相同C.音调不同,响度可能相同D.音调相同,响度可能相同C考点二声音的特性【解析】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由于不知道敲击力度的大小,所以无法判定响度的大小,故C正确。【易错点】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方法指导】(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例题3.(2021年湖北天门中考)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C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解析】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B、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声音响度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C、禁止喧哗,控制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易错点】(1)0分贝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人耳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2)从环保角度来讲,当乐音影响了人的学习、休息等时,也会成为噪声,但噪声不会成为乐音。例题4.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明车后情况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C.人们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台风和海啸D.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D考点四声的利用【解析】A、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原理来探明车后情况,故A正确;B、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人不同,人的声带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所以“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B正确;C、地震、台风和海啸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所以人们利用次声波检测地震、台风和海啸,故C正确;D、超声波也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传播,故D错误。【方法指导】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如语言交流;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如超声波碎石等。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A.液体能够传声B.装水的容器能够传声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D.水也可以作为声源C【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是为了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B、D错误,C正确。2.(2021年海南中考)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空气 B.真空C.大地 D.水【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是为了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B、D错误,C正确。C3.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3s听到回声,那么小明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m(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月球之间的距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510【解析】由 可知,声音3s通过的路程:s=vt=340m/s×3s=1020m;则小明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月球表面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不能真空不能传声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2021年江苏镇江中考)小鹏听到室外饱含深情的歌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便判断说:“这是小红在唱歌”。小鹏辨别出是小红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色C.音调 D.振幅B【解析】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小鹏辨别出是小红唱歌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2.(2021年广东广州中考)如图,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C.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B【解析】D、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根据题意知道,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说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故D错误;B、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由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所以甲鼓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故B正确;AC、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根据题意,不能判断两鼓的振幅,故不能判断响度,故AC不符合题意。3.在学习了音调知识后,小芮发现小提琴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影响。她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她找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所示。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 钢 20 0.3B 钢 0.5C 钢 40 0.5D 尼龙丝 40 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为________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芮不能选用A、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她选择B、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芮选择编号A、B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_cm。C、D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 钢 20 0.3B 钢 0.5C 钢 40 0.5D 尼龙丝 40 0.5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20(4)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较小的力敲击鼓面,听到鼓声的同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用更大的力敲击鼓面,发现纸屑跳起的高度更高,发声的响度也更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______。振动越大【解析】(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材料不同,故应选A、D进行探究;(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由表中信息可知A、C的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和长短都不同,即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因此不能选择A、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琴弦的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则表中缺少的数据是20;(4)看见鼓面上纸屑在跳动,这是一种放大法——即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小纸屑的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下列情境中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会场上大学生们雄辩有力的演讲声B.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C.夜深人静时忽然传来练钢琴的声音D.演奏会里的摇滚乐曲声C【解析】A、会场上大学生们雄辩有力的演讲声,是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A错误;B、大学生们雄辩有力的演讲声是同学们想要听到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B错误;C、夜深人静时忽然传来练钢琴的声音,影响了人们休息,属于噪声,故C正确;D、演奏会里的摇滚乐曲声,是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D错误。2.(2021年江苏南通中考)如图为学校附近常见的控制噪声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图示方法相同的是(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C.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D【解析】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考点四:声的利用1.关于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次声波来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B.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C.机器设备工作时会发出超次声波,可以损坏机器设备D.利用超声波可以进行杀菌消毒D【解析】A、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故A错误;B、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是利用了次声波传递信息;C、一些机器设备工作时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可以使机器设备破裂损坏,不故C错误;D、超声波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灭菌方法,已经成功用于废水处理、饮用水消毒等领域,在液体食品灭菌中的应用也有较多的研究,故D正确。2.超声波指纹识别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声呐类似,如图是手机内置有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可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 )A. B. C. D.C【解析】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 得,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最小,并且这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比到A和C点的距离稍大,比到B和D点的距离更小;比较选项图可知,C正确。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