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
课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 第一课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一
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国家、阶级等概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理解: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史实材料,引导学生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说明阶段和国家是怎么产生的;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史实材料,了解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全书的起点,回顾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阐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逻辑起点和关键线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一规律分析社会现象,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本框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科的功能和魅力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尽力的展现,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完成。 本框包含两目。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阐述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主要矛盾、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阐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这两个社会中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方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
教学重点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内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解体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及高一学情,确定本课教学难点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对本框部分知识虽有所接触,但政治的脉络与历史不同,政治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这一脉络。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受知识、实践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结合重要的史实和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目标,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坚持学科知识、生活常识、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要求,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本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法。通过设计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本框内容设计的总议题是“探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两个分议题,一是“看阶级出现,判进步与否?”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四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初步感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理解判断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感社会历史发展,悟一般规律魅力”,通过各小组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感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后呼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总议题。
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教材、PPT课件、板书、课后作业资料。
议题 总议题:探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子议题:1.看阶级出现,判进步与否 2.感社会历史发展,悟一般规律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幻灯片:人类社会演进图。 提出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终极形态? 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 确定学习方向和范围,引出总议题:探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子议题一:看阶级出现,判进步与否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讲授新课 议学情境一: (1)议学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可以穿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你会选择哪个社会?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教材说明你的选择理由。 (2)师生共同完成填写表格: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 (3)议题小结:同学们的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都希望生活在平等互助和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的社会里。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自主学习(6分钟):结合设问,阅读课文,在教材中找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为自己的选择寻找依据。 (2)学生回答(8分钟) 一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二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概括和比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初步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辩证看待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理解判断历史进步的主要标志,不是看是否存在阶级或私有制,而是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突出本课教学重点;三是借学生的选择理由,说明追求平等和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是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做铺垫。
子议题二:感社会历史发展,悟一般规律魅力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讲授新课 议学情境二: (1)投影材料和图片:《戴铁链的农奴》:法国藏学家亚历山大·达维·尼尔在她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说:旧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他们身上还有着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穷”。 议学问题:①根据材料和图片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藏农奴时代,是否属于奴隶社会? 议学问题: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进行西藏民主改革运动? (2)教师可以提示:图片中的木犁代表哪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水平? “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又是哪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它们之间是否有矛盾? (3)议学小结:历史上,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上百万农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 西藏农奴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主要农业区仍用木犁、木锄,间或有铁铧木犁。农奴只能固定在所属领主的庄园内,不得擅自离开,绝对禁止逃亡。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民主改革,才能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小组合作探究(8分钟)(要求:组长1位:控制节奏,避免偏题;发言人1位:做好记录,清晰表达;所有组员:积极参与,合理补充。) 议学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藏农奴时代,是否是奴隶社会? 议学问题:(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进行西藏民主改革运动? 成果展示分享(8分钟) 小组中心发言人分别展示探究成果。 (1)引导学生对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生产力水平(有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生产关系(依然是奴隶制)的比较,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认识,突破本课难点。 (2)培养合作探究、展示分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激发不同组别之间的思维碰撞。
第一课时小结 本课围绕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通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能够正确评价社会形态更替的意义。
第二课时 议学情境三: (1)投影材料: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议学问题: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奴隶是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2)议学小结:由于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奴隶制经济,而北方实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双方在市场、原料、关税、劳动力等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种植园经济作为一种野蛮落后的制度被历史否定。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种植园奴隶真正的自由来自摘棉机的发明。摘棉机一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50个奴隶的工作量。在这个时候,种植园主不再需要太多的奴隶了,奴隶才最终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才,从而从南方的种植园去到了北方的工业园,从奴隶转变为工人。反映了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根据课前的任务安排,各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史料论证本组的观点,在课堂上由各组发言人代表各自小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6分钟) 通过收集史实,感受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使然,另一方面感受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原罪,既避免空白说教也可以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议学情境三: (1)结合议学问题观看视频:经济危机(选自:学习强国学堂在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53讲) (2)议题小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的技术进步都被资本用来扩展剥削条件,并服务于跨越全球的资本主义的普遍化。资本是贪婪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观看视频时思考: 观看第一小节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及后果有哪些?(6分钟) 观看第二小节思考: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8分钟) 观看第三小节思考: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8分钟) 视频资料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缓解听课疲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板书设计 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学习习惯,采用提纲式板书,便于学生简单明了地把握知识,建立知识架构。 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3)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 (2)主要表现 (3)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5、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练习设计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习评价要求,设计以下课外作业,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能力。 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以“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为主题,写一篇微演讲稿,并向校报投稿。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字数在200—250之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