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A卷)真题完全解读(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A卷)真题完全解读(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中考历史试卷(A卷)评析
2023年重庆市
Part 1
Part 2
Part 3
整体分析
分值分布
亮点特点
Part 4
真题解读
目 录
Part 1
整体分析
一、试卷整体分析
2023 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紧紧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精神,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内容范围,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把握历史学科本质特点,渗透课程核心素养立意,注重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彰显了初中历史学科文明传承、育人启智、服务社会、服务时代的功能。
一、试卷整体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题把握历史学科本质特点,渗透课程核心素养立意。试题精选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突出主干,无偏题、怪题,试题给学生以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过程、历史思维品质的考查,引导教学减负提质。
试题特别注重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同时,注重以文字、图表、地图、图片等形式,精心设置情境,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促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考点分布情况来看,总体来说中国现代史所占的比例最大,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次之。论述题第18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Part 2
分值分布
二、分值分布
题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选择题分值 (共15分) 4分 4分 2分 1分 2分 2分
非选择题分值 (共35分) 9分 1分 16分 0分 2分 7分
合计 13分 5分 18分 1分 4分 9分
二、分值分布
(一)题型结构,稳中有变
2023年重庆中考历史满分5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题型和题量较去年中考题目有所变化:
1、题目数量:由去年的19个小题演变为共18个小题,其中非选择题3个;
2、题型变化:
(1)原来的判断题融入材料题和探究题中,材料题第一问为判断题类型;
(2)判断题用“√”“×”“O”代替“A””B“”C“,或用“√”“×”判断正误。(若三个判断题,“√”“×”“O”各出一题;若两个判断题,“√”“×”各出一题)
3、 评分标准
(1)选择题15分
(2)非选择题35分,其中论述题6分
★论述题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
二、分值分布
2022年分值 2023年分值 与2022年相比变化
中国古代史 16分 13分 -3分
中国近代史 10分 5分 -5分
中国现代史 9分 18分 +9分
世界古代史 1分 1分 0分
世界近代史 10分 4分 -6分
世界现代史 4分 9分 +5分
题型结构,稳中有变
各板块分值和比例与2022年中考分值分布相比,有所变化,详见下表:
Part 3
亮点特点
三、亮点特点
1.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
本套试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本遵循。试题精选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历史的视角,加深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增强“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寓“立德树人”于潜移默化的情境阅读、理解和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如第 16 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团结奋斗”为命题立意,综合我国唐朝、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 2023 年5月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的相关材料,融学习情境与社会情境于一体,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团结奋斗对国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团结奋斗的意识;第 17 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切入,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入题,综合中国古代、重庆古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历史上人们生活的相关内容,设计以“生活·采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刻认识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追求,认识我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讲性和优越性;第 18 题摘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入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的相关内容,在“可信”“可爱”“可敬”中选择一个方面,自定一个正确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从而加深对中国国家美好形象的理解和认知。
三、亮点特点
2.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引导教学“减负提质”
今年的试题进一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体现“减负提质”要求。一是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内容范围命题,同时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突出主干,无偏题、怪题,难度符合两考合一要求、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二是减少题型题量,在 2022 年重庆历史中考试卷基础上,将以往的判断题有机融入其他试题之中,试题数量从去年的19个题减少为18个题,给学生以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降低知识性试题的比例和难度,不考偏繁、偏难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过程、历史思维品质的考查,从而引导教学沿着减负提质的正确方向前进。
亮点特点
3.渗透五大核心素养,考查历史学科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建议,完成了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如何有效引导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成为今年中考命题的使命担当。因此,今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特别注重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如 第 2、14 题侧重从唯物史观角度进行考查;第 9、13、15 题等侧重于从时空观念角度的考查;第1、2、4、5、6、8、10、11、12 题侧重对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则在各题中均有渗透。
三、亮点特点
3.渗透五大核心素养,考查历史学科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高阶能力。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有效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今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注重以文字、图表、地图、图片、示意图等形式,精心设置情境,坚持无情境不命题,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促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考查学生独立自主地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今年的试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学科能力考查,历史学科各项能力在试题中均有体现,其中选择题主要注重对基础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有部分试题考查高阶能力,如 第 2、8、14、15 题和第 2、7、14 题等,非选择题主要注重对高阶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有部分试题考查基础能力,如第16 题(2)、第17 题(3)等。今年的历史试题,进一步体现了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如16 题为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内容的综合;A 卷的第17题均体现了国家历史课程与重庆地方历史课程的综合,同时均为探究性试题;A 卷第18题则均体现了古今中外的综合,且均为开放性试题。
三、亮点特点
4.落实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今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立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意设置跨学科试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意识。如第4 题为历史、语文综合情境,第 12 题,第 17 题为历史、舞蹈、体育、生物学综合情境,第 7 题则专门设置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情境。
总之,今年的重庆中考历史试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考试评价改革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紧扣“双减”要旨,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对引领我市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沿着
Part 4
真题解读
1.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解析】依据材料“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
【解析】依据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南迁,依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由荒凉到繁盛的发展情况,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 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 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 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C. 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 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3. 《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解析】根据材料“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制跻身统治阶层,并提高了文官队伍的素质,C项正确;宋朝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地位超过武官,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门第观念一直存在,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度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 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A.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 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 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 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蒙古语和汉语相互融合形成“驿站”一词,发展为如今车站“站”义,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融合,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元代重视文化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可知,台湾同胞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岛给日本,A项正确;从李鸿章的话可知,李鸿章是想借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事情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施压,从而不割让台湾,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当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台湾还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排除C项;根据所学历史可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确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但当时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进入台湾岛,D项所述历史还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
5. 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伊云:我亦闻此事。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 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 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C. 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 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也因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所以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推翻独裁专制的蒋家王朝的胜利,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木帆船、渔船”可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用落后的木帆船、渔船运送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当时我方的武器并不先进,经济实力也不强,但是军民万众一心,此等力量无人可挡,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国际声援,且真正的胜利永远需要在战场上取得,需要百万雄师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而不是依靠国际声援,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 人民战争的胜利 B. 先进武器的胜利
C. 经济实力胜利 D. 国际声援的胜利
【解析】依据材料“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分析可知,陶行知认为需要通过劳动来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属于劳动教育,D项正确;ABC项都不属于劳动教育,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的办学活动,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 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
B.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因材施教
C. 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
D. 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发展了中国民族企业,民生公司是第一家大型民办航运企业,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于1925年筹办,创办的起因是中国航运业几乎被外国霸占,航运公司取名为民生公司,寓为“为人民而生”,取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26年卢作孚制作了民生轮,民生公司打击了外商,还协助抗战,二者都体现了实业救国,C项正确;“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8. 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下列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记忆是( )
A. 变法图强 B. 扶清灭洋 C. 实业救国 D. 民主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川藏、新藏、青藏公路的开通,与“保障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沿了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项;一五计划时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故“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A. 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 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 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 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中国海军的撤侨行动保障了中国同胞的生命安全,由此可知,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A项正确;中国同胞出现在苏丹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撤侨出动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以说明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些都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提及人民解放军的联合作战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 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 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 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流动不断增强
C. 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中国侨民抵达吉达港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市场上拥有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非洲各地的商品,说明阿拉伯帝国与海外市场联系加强,贸易发达,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信息,得不出疆域辽阔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人口分布情况,得不出人口密集的结论,排除C项;港口众多在材料没有体现,只是强调贸易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 疆域辽阔 B. 贸易发达 C. 人口密集 D. 港口众多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行,雕塑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从“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到“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可知,雕塑的使用范围的确扩大了,不再仅仅作装饰用,更是让人欣赏,但这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AC两项;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反对宗教压迫,但宗教并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排除B项。故选D项。
12. 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 雕塑使用范围扩大 B. 宗教退出人们生活
C. 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 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要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史事的时间和空间需要表述完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符合题意,B项正确;AD项都是缺失史事的时间,C项缺失史事的空间,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 重庆发现了多座石阙,其中在忠县有三座
B.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
C.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D. 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八路军办事处分迁到红岩嘴13号和曾家岩50号两处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思维导图可知,南北战争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是北方资本主义与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由此可知,南北战争的本质是要调整生产关系,废除种植园经济中的奴隶制,发展资本主义,B项正确;奴隶制存废本质是要调整生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更新行业比重,排除A项;美国的国家性质并没有因为南北战争而改变,排除C项;美国已经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边是小勇同学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后制作的思维导图,从中可以得出南北战争的本质是( )
A. 更新行业比重 B. 调整生产关系 C. 改变国家性质 D. 摆脱殖民统治
【解析】根据“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英美苏团结合作抗击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由“柏林墙示意图”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对抗,德国分裂,故可以得出英法美与苏联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合作走向对抗,A项正确;由“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可知,美苏合作抗击德国法西斯,不符由对峙走向联合,排除B项;美苏之间由战时合作到战后分裂对抗,不符合由封锁走向互利、由战争走向和平,排除CD项。故选A项。
15. 观察下边两幅地图,可以得出英法美与苏联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柏林墙示意图
【答案】(1)体现: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概述其效果。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概述其效果。
【解析】体现:从“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从“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从“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从“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效果:从“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B.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各行其是,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导致其迅速灭亡。(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概要说明其形成的意义。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
(2) ①. 没有涉及。 ②. 正确。 ③. 错误。
【解析】【小问2详解】
A.材料二中并未提及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A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应填“没有涉及”。B.从“英、法宣而不战”、“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可知,由于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行其是,使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因此,B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应填“正确”。C.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可知,由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导致英法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法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法的迅速灭亡。因此,C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应填“错误”。【小问3详解】标志:从“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意义:从“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意义: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3年5月19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4)历史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感悟: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小问4详解】
历史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
现实意义:从“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可知,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是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小问5详解】
感悟: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联系实际可知,在当今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古代和风】
(1)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__________(A.文献材料;B.实物材料;C.口述材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番号)。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人们生活哪些方面的信息?(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1)B 娱乐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
【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实物材料。从材料“一群人在跳舞,其中三人手挽手在轻快舒展地跳着舞”、“唐朝戴帷帽骑马仕女俑。被认为是展示了唐代女子骑马休闲出行的‘标配’装束”、“宋代蹴鞠铜镜。铜镜背面的纹饰,呈现了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的情景”可知,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人们在娱乐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2)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造成了环境污染。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末期冷藏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了舒适和闲暇”、“1863年的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直接由不洁空气引起的疾病而失去两个孩子’。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联系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任务二近代疾风】
19世纪末年,一个兴旺但并非富裕的城市家庭不出家门就可发现许多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的“迹象”,暖气、热水或蒸汽供暖系统取代了壁炉和老一辈用的更为原始的中心取暖系统。19世纪后期自来水管也慢慢地进入住宅。19世纪60年代末期冷藏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了舒适和闲暇。——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公众和舆论普遍认为,不洁的空气是导致结核病的一个原因。1863年的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直接由不洁空气引起的疾病而失去两个孩子”。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摘编自梅雪芹著《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3)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
【任务三现代新风】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等,整理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三现代新风】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等,整理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3) ①. 错误 ②. 正确
【答案】
【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9月2日到30日召开的,是为筹备新中国做的准备会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召开的,故A错误。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是正确的。
(4)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是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星河,万千中国人共同书写中国辉煌历史。秦王嬴政于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统一文字、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郡县制度;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汉朝盛世。伟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解析】
根据材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和设问要求,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确立论题,选择是可敬方面,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可从秦始皇、汉武帝等两个人物分析,得出观点是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关于阐述,结合秦始皇、汉武帝的主要事迹和历史影响方面分析即可,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星河,万千中国人共同书写中国辉煌历史。秦王嬴政于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统一文字、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郡县制度;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汉朝盛世。最后总结,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