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风的成因》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七课的内容。《空气》 单元教学是学生已对空气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科学的方法 深入探究空气的其他性质。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空气受热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 延续。当空气受热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 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 ”模拟 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空气流动不能直观 看见,但可以借助各种事物变化的现象间接观察到。可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 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节课只 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 ”这一现象,初步建立“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制造风的方法有多种。2.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探究实践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3.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态度责任1.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2.保持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科学思维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难点: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香、微视频。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自制模拟实验装置、火柴(打火机、打火枪)、蜡烛、香、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风及其分类1.猜谜语:看不见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猜一 自然现象。【设计意图:谜面回顾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等性质,暗示空气流 动形成了风,也提示了风虽然看不见,却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事物变化的现象来感受它的存在。】2.举例说说:我们可以借助什么现象间接地看到风? 播放风引起各种事物变化现象的动图。3.认识自然风,问:以上这些风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造的?4.认识人造风,问:风可以通过人为制造吗?如果可以,你有什么方法制造风?可以通过观察什么现象证明你制造风了? 播放学生制造风的动图。5.小结:用嘴吹或扇扇子等,都是通过外力让空气流动起来,从而形成风。【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在外力作用下,空气会流动起来,为探索自然界风形成活动做铺垫。】二、探索:风的成因1.聚焦研究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力量让空气流动起来制造风,那自然界的风又是怎么形成的?2.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3.表演“魔法 ”,讲述:老师也有办法让小风车转起来,但老师不用手拨,也不用嘴吹或扇子扇,老师可以施加“魔法 ”让风车转起来。(1)播放视频,视频画面显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上半部分,把小风车安装在装置的风筒口上方,老师做手势后,风车转动起来。(2)猜一猜:真的是老师会魔法,还是有什么物体在起作用?4.揭开真相:延续之前的视频,镜头下移,出现燃烧的蜡烛,镜头拉远,显示出实验装置的全貌,提问:小风车为什么会转动?蜡烛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点燃的蜡烛能使风车能转动原因的思考。】5. 复习前概念(1)播放视频:把风车换成塑料膜,问:若把风车换成塑料膜,会出现什么现象?(2)播放视频:塑料膜受热后上升,问:“热气球 ”为什么会上升?(3)解释“热气球 ”为什么会上升,引导学生关注热空气上升后留出的空间,问:热空气上升后,蜡烛周围的空间就一直空着、没有空气了吗?【设计意图:旧知引出新知,引导学生关注冷、热空气流动的方向。】6.提出疑问:如何验证这一猜想呢?【设计意图:运用“空气占据空间 ”知识,引发“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 ”的猜测。】7.播放烟柱在无风状态和用嘴吹改变烟柱方向的动图,引导学生借助“烟柱受风的影响会改变流动方向 ”这一现象来思考实验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事实依据来证实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这一猜测,培养学生形成用实证说话的思维习惯。】8. 教授模拟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播放《风的成因》实验装置的制作视频。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先明确研究问题,然后猜一猜: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向 哪个方向流动?点燃蜡烛后,烟柱流动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把猜测的结果画在活动手册第 8 页第 7 课《风的成因》的活动记录图中。9. 明确研究问题: 自然风是怎么形成的?10.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1)播放视频,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第一步,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第二步,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提出实验要求,提醒注意安全,要求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验。学生暂停观看视频,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并与之前的猜测进行比较,看是否与猜测一致。【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把现象具体化来建构“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风“ 的概念。】三、研讨分析实验现象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现象,比较自己的实验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与视频中的一致。2.引导学生思考:(1)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2)模拟实验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3.出示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实验现象图,小结:点燃蜡烛后,空气有了冷热温差,冷空气不断地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就形成了风。【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蜡烛的作用,由此联想自然界中有谁可以代替了蜡烛的位置,为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做铺垫。】4.总结:(1)提出: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相类似,让学生思考:谁是大自然中的“蜡烛 ”?(2)解释自然风的形成过程:在太阳的照射下,空气有了冷热温差,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不断地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就形成了风。四、拓展: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自然风形成的现象,出示走马灯,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尝试解释: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动?2.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图,让学生猜想:如果封闭实验装置侧面的通气孔,风车还会转动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探究更多空气流动的现象,尝试与消防知识相联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