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地球的结构【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前面前面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初步对地球表面全貌进行观察,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等地形是地球整体面貌变迁至今的具体呈现;而本节课将通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从而完善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整体认知,也为第3、4节课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教材在聚焦环节中,通过一张火山喷发的图片吸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并对其引起猜想和假设,由此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本节课探索部分内容安排了4个活动,通过探索活动1引导学生整体认识地球结构,探索活动2引导学生聚焦地壳,了解地壳组成,探索活动3引导学生了解地壳的运动,通过图片直观展示岩层受力弯曲形成褶皱的情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探索活动4中学生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再次整体感知地球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研讨部分通过三个问题贯穿于本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和地壳的运动。【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通过自主阅读资料和观察图片来搜集证据的能力,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过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但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客观认知,对地球结构的圈层概念较为模糊,需要在结构性的阅读资料中整理信息,形成整体感知。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观察过部分岩石的形态,对一些岩石及其特征并不陌生,但较少了解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石种类;学生在日常中或多或少把玩过橡皮泥,已经能够使用橡皮泥制作一些模型,使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动手实践兴趣强,有助于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并且是运动的。科学思维能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探究实践能用科学语言描述地球内部结构。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教学难点:能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解说任务单。学生:笔、尺子、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细棉线。【教学过程】一、吸引1.情景构建:来自地质博物馆的邀请函,提出任务。2.具体任务:制作一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辅助解说地球内部结构。3.聚焦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利用情境吸引学生聚焦课题和任务,激发学生表现出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二、探究摸查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学生阅读观看微课资料并完成记录。学生小组分享阅读记录。教师小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学生绘制地球结构模型设计图。学生小组分享并修改设计图。演示制作模型微课视频。制作前的温馨安全提示。学生撰写解说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并通过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三、解释学生小组彩排完成解说活动。学生对解说活动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用科学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情境任务。四、迁移学生根据解说提出疑问:地壳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说出猜测和依据。播放微课资料。教师小结:根据岩石的成因,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提出疑问:除了岩石的成因,是否还有其他证据证明地球内部在运动呢?学生说出关于地球内部运动的依据。播放微课视频,学生了解关于地球内部运动的现象和依据。教师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壳岩石按成因分类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培养学生具有用证据支持地球内部运动的意识,并保持不断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五、课后实践提出课后探究任务:搜集阅读资料,继续完善地球的结构解说稿,并尝试录制解说视频。【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课后搜集阅读资料,将本节课关于地球结构的解说任务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板书设计】地球的结构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2.根据岩石的成因,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记录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