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考点03 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 B卷1.汉魏之际,东吴虞翻、蜀地李一等儒家学者乐于撰述儒家经典;现存的《十三经注疏》中,除汉唐学者的八部经注外,其余均为魏晋学者所作,王弼《易注》,何晏《论语集解》等在经学史上均颇负盛名。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汉魏之际( )A.祭祀礼仪得到规范 B.孝道文化得到了弘扬C.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D.政治崇拜现象开始出现2.在曹魏时期“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基础上,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度,百官依品级高低占田荫客,占田多者50顷,荫客50户,少者占田10顷,荫客1户,荫客向荫庇者交租不用承担国家赋役。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B.演变为北魏时期均田制C.促进了士族体制的形成 D.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3.《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袴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 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4.汉、魏之际,天下大乱,乘势趋势者,不以道义为重。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而何晏、王弼等,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明士达官,翕然倾响,不治世务,祖尚浮虚,故论者谓五胡之乱,由于清谈焉。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占据主导 B.魏晋名士张扬放纵,背弃礼法C.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D.魏晋名士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5.南朝刘宋时期虽然制定了禁止世族地主侵占国有山林川泽地的法令,但对他们非法占有的山林川泽地之“常加工修作者”,“听不追夺”;梁武帝时期下诏禁止世族地主侵夺公田时,对已经租借给世族地主的“已假公田”作出了“特听不追”的规定。据此可知,南朝( )A.门阀士族势力不断壮大 B.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C.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士族特权受到国家保护6.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的人口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江南。周朗向宋孝武帝建议,令侨流人户“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据此可知,该建议旨在( )A.恢复北方的社会生产秩序 B.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C.与世家大族争夺隐匿人口 D.为北伐统一积蓄实力7.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8.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丰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9.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 B.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C.导致了门阀世族兴起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10.安史之乱后,扬州一跃成为唐朝商业最为繁荣的城市,时人谓之“扬一益二”。据记载:“贞元中(785—805年),(萧)洞玄自浙东抵扬州,至陵亭埭,维舟于逆旅主人,于是舳舻万艘,隘于河次”。扬州商业繁荣得益于( )A.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朝廷在扬州设立了市舶司C.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D.“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11.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 )A.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 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 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12.唐朝常用的重量计量单位为“斗”,一斗约合为12.5斤。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贞观年间长安的米价1斗为14文,高宗年间1斗为11文,玄宗年间1斗为10文,德宗年间1斗为150文,文宗年间1斗为70文。这说明唐代( )A.民众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B.民生与政局紧密相关C.物价问题困扰人们生活 D.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要么河淮相连,要么江淮并属,这里不仅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都城所在,甚至连行政区划也不再保持流域的完整。材料二 淮河下游地处平原,几乎没有可以依凭的天然屏障,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的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的必争之地由长江流域变为淮河流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并分析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14.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历来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阎罗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间审问唐太宗,“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敦煌文书中发现的武则天时期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材料二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五代时官修史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材料三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发生日),令总北门之寄。——《常何墓碑》(常何是玄武门政变的参与者之一)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请从史料的内容和价值角度说明你的理由。22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魏之际,人们还是有意识地奉儒家思想为正宗,结合所学可得,这与当时曹魏等政权在一些时期君主权力得到强化相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祭祀礼仪,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孝道文化,排除B项;政治崇拜现象古已有之,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度,百官依品级高低占田荫客,占田多者50顷,荫客50户,少者占田10顷,荫客1户,荫客向荫庇者交租不用承担国家赋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使当朝显贵子弟官运亨通,魏、吴给公卿客户和西晋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荫客,使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所以这一制度设计促进了士族体制的形成,C项正确;这一制度设计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西晋的占田荫客制度并未演变为北魏时期均田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民族融合”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羌煮”就是从羌人那里传来的涮羊肉,“貊炙”就是从东胡人那里传来的烤全羊。魏晋时期出现了“相尚用胡床貊槃……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袴口”说明汉族使用少数民族的家具,学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南方地区开发的信息,排除B项;“均衡发展”表述不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天下大乱,乘势趋势者,不以道义为重。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而何晏、王弼等,遂开清谈之风。”可知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魏晋名士崇尚高谈阔论的清谈,黑暗动荡的时代,士人政治前途渺茫,身家性命经常面临着未知的危险,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玄学和清谈被当成一件可以遮风避雨的外衣,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慰藉,即材料反映的本质是魏晋名士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D项正确;魏晋时期道家思想不是主导思想,没有占据统治地位,道家与佛教思想虽冲击了儒学,但儒学仍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魏晋名士张扬放纵,背弃礼法”此说法是表面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魏晋名士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而开清谈之风,并非是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统治者,虽然禁止世族地主侵占国有山林川泽地,但是对其非法占有的土地却进行默认,说明的是士族特权受到国家保护,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世士族特权受到国家的保护,非门阀士族势力的壮大,排除A项;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下的控制力,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朗的建议,强调让江南的侨流人口迁居淮南,并且督促其进行农业生产,促进了淮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B项正确;淮南地区依然属于南朝领土,不是北方地区,排除A项;该建议针对的是侨流人口,而侨流人口不一定是隐匿人口,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发展经济是为了北伐统一中国,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南朝梁武帝时,某大臣出使北魏前后对北魏的评价反差很大,出使北魏前认为北魏是少数民族,教化未开,经济落后;归来后感叹北魏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这种信息可以作为从个别人物的角度推知当时北魏强大,因此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这种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题干涉及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但是南北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排除A项;C项错误,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如南宋政治中心在杭州,排除D项。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针对性,反映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重视,丰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B项正确;孝文帝的救灾措施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灾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宇文泰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推行“赐复胡姓”,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将鲜卑姓赐给掌管府兵的汉族重臣,有利于消除汉族地主和鲜卑军人在士族门第和文化上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赐复胡姓”属于加强民族融合方面的政策,对于防范地方割据作用不大,排除A项;“赐复胡姓”有利于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通过姓氏来确定门第高低是门阀世族压制寒门庶族的主要手段之一,“赐姓”让寒门庶族获得了与门阀世族相等的政治地位,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门阀世族的势力,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从材料“舳舻万艘”可知扬州大运河的繁忙,所以大运河的开通是扬州经济的繁荣的原因之一,C项正确;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状态,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排除A项;朝廷在沿海的港口设立市舶司,扬州并没有设立市舶司,排除B项;“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于南宋,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唐政府将辽东地区与内地同等看待,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最早”,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辽东地区的行政级别并未高于其它地区,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唐朝从贞观年间到文宗年间京城长安米价时高时低。结合所学可知,贞观之治高宗时期,和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农业发展,米价低。但唐朝后期走向衰败,因此影响农业生产,米价高。因此民生问题与政局紧密相关,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米价高低现象,而没有提到百姓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唐贞观、高宗和玄宗时期的米价低,不会带给人们困扰,因此C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反映米价高低是与政局相关,但不能推出唐朝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排除D项。13.答案:(1)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西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流域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春秋至魏晋,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独立性。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淮河流域边缘性地位形成。(2)举例:南朝后期,陈退守长江,最终无法抵御隋朝进攻而灭亡;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形成百年对峙局面。(可以从正反两面举例,举一例即可)原因:地理环境上无险可守;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解析:(1)据材料一“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及所学可知,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据材料一“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可知,西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流域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可知,春秋至魏晋,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独立性;据材料一“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可知,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淮河流域边缘性地位形成。(2)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据材料二“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可知,古代中国南北形成对峙或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时期。结合所学从隋朝灭亡陈朝最终统一全国、南宋与金朝百年对峙来列举。第二小问是原因类,结合所学从地理环境上无险可守、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分析。14.答案:真相:李世民筹划发动的宫廷政变。理由:材料一《唐太宗入冥记》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新发现的新史料,相对于《旧唐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成,距离唐朝不远,资料来源丰富,并且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评价,流传更久,对玄武门之变的传统评价影响很大,更具有权威性。材料三述及的唐朝遗留的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一手史料;从史料看,常何是李世民的亲信,事件恰巧发生于他驻守的玄武门,可能是唐太宗蓄意安排。解析: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真相,根据材料“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可知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为:李世民筹划发动的宫廷政变。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敦煌文书中发现的武则天时期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可知材料一《唐太宗入冥记》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新发现的新史料,相对于《旧唐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材料“五代时官修史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可知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成,距离唐朝不远,资料来源丰富,并且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评价,流传更久,对玄武门之变的传统评价影响很大,更具有权威性。根据材料“《常何墓碑》(常何是玄武门政变的参与者之一)”可知材料三述及的唐朝遗留的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一手史料;从史料看,常何是李世民的亲信,事件恰巧发生于他驻守的玄武门,可能是唐太宗蓄意安排。22专题二 考点03 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 A卷1.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2.如表所示是公元282年部分地区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省区 河南 陕西 广西 河北 云南 福建 山东 广东 湖北 湖南 贵州密度(人) 18.57 7.98 119 11.67 1.63 0.79 11.2 1.28 7.56 4.65 0.57占比(%) 14.65 6.93 1.29 12.13 3.00 0.46 8.15 1.34 6.70 4.62 0.47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人口迁徙现象比较频繁C.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北方人地矛盾异常尖锐3.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 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4.《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5.南朝刘宋时期,统治者认为前朝土地法令太过严苛,于是规定凡是已经开垦的山泽“听不追夺”,以官品高卑各占山1~3顷,百姓与九品官员同样,均占1顷。该法令( )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恢复 B.局部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促成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保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6.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7.前秦宰相王猛曾对苻坚留下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王猛去世多年后,苻坚对群臣说:“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为(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对此解读正确的( )A.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统一 B.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开发C.南北方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正统观念影响政治决策8.据《魏书》记载,496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据此可知,当时( )A.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汉化改制成果有限C.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改革缺乏社会基础9.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A.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B.激化民族矛盾C.导致了世家大族兴起 D.促进民族交融10.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朝治经多继承魏晋,沾清谈风气,北朝多承汉朝治学方式持重朴实。唐初,太宗诏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孔颖达编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构建统一的意识文化C.确保儒学的正统地位 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11.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 )A.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 B.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C.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 D.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12.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问,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材料二 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贡献。22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常用遥领和虚封的做法,对非本国土地行使象征性的统治行为,说明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对不属于本国的土地进行遥领和虚封,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遥领和虚封非本国土地,不会造成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的信息,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表可知,西晋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北方地区,这说明当时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排除A项;材料现象有利于人口迁徙,但看不出人口迁徙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可以反映出当时北方人口密度高于南方,但不能说当时人地矛盾异常尖锐,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可知,酪源于北方,王济用羊酪招待客人反映出酪类食品已经进入中原士族生活,这是民族交融丰富中原人物质生活的表现,B项正确;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时期北方饮食的变化,不能说明士族生活不稳定,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中华正统地位,纷纷采取措施树立自身的正统观,东晋则利用礼仪规范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所以东晋重视礼仪,不是为了解决佛道对儒学的挑战问题,排除A项;南北方文化交流不是东晋“极为重视礼仪”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达到巅峰,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认为前朝土地法令太过严苛,于是规定凡是已经开垦的山泽‘听不追夺’”可知,刘宋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对封建地主原有的土地占有情况不予争夺,仍然维持现状。由此可见,该法令具有保护豪强地主既得利益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被破坏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该法令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状况,排除B项;“土地的平均分配”表述有误,与题干信息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对北方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侨人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会引发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中的成员身份并不平等,排除B项;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能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的大致意思为,晋国虽然偏僻,但却是正统,要亲仁义与邻居结好,臣去世之后也不要谋取晋国的领土,王猛去世后,天下大定,只有东南一隅没有统一。据材料“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今奉命于天”可得出是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对政治决策产生的影响,D项正确;前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动荡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展示了前秦的政治决策,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B、C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但仍有妇人穿着鲜卑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民间妇女仍穿着鲜卑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不能说明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魏政权将汉族地主及将领纳入鲜卑族姓氏,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宇文泰主动拉拢汉族地主及将领,形成了以宇文泰为核心的武装力量,加剧了地方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宇文泰“赐复胡姓”不是废汉姓,不掌管府兵的汉族士人和百姓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既满足了鲜卑军人的“反汉化”思想又使得汉族对鲜卑族的排斥情绪也有所降低,民族融合得以进一步加深,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了世家大族兴起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初,太宗诏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孔颖达编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可知,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而到了唐朝,太宗诏令校订五经,将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说明其目的在于构建统一的意识文化,以维护其统治,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定于一”,而非南北交流,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魏晋隋唐时期,处于三教并行阶段,儒学正统地位尚未再次确定,排除C项;科举取士,打破了士族的政治垄断,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贞观年间相比,开元年间在地方设置的官职增多,职责细化,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更加细化,管理力度不断加强,B项正确;在唐代道并不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排除A项;材料显示地方官职增多,而不是地方行政区划不断细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唐代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时空范围为唐玄宗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基层官员的选拔,最终民获安乐,这说明当时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唐代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项。13.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从华夏民族的界域和华夏文化范围分析,得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从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纷争分析,得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从地方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14.答案:(1)变化: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分工合作,相互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韩愈率先提倡儒学复兴,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2)特点:平定叛乱和反抗外来侵略;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有限自治;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因俗而治;治理措施多样化;注重发展边疆经济。贡献:中央平定叛乱和外国侵略,巩固了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解析:第一小问是变化,据材料一“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可知,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据材料一“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可知,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据材料一“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可知,儒学复兴。第二小问是影响,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所产生的分工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的角度分析。科举制:结合所学从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文化水平等角度分析。儒学的复兴:结合所学从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的角度来分析。(2)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二“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可知,平定叛乱和反抗外来侵略;据材料二“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可知,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有限自治;据材料二“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可知,因俗而治;据材料二“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可知,治理措施多样化;据材料二“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可知,注重发展边疆经济。第二小问是贡献,据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可知,中央平定叛乱和外国侵略,巩固了统一;据材料二“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可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结合所学从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二 考点03 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 A卷.docx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二 考点03 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 B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