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学习目标必备知识:认识的含义、阶段;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键能力: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基础梳理(一)认识与实践知识点1:认识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认识是 对客体的 反映。 和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 ,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 。 (1)感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 基础上由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 、事物的 的认识,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 、 和事物自身 的认识,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 、 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 的关系。 知识点2: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作为一种 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实践的 和实践的 。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 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 及其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 、 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 实践。 ③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 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的实践活动是根本 的。人的实践活动是 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 同客观物质对象 ,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知识点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 、提出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 知识点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 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 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 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 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知识点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 易错提示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所以该观点错误。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故题中观点错误。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认识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故题中观点错误。4.参加学校组织的“走进农田”的活动,能让同学们获得比书本知识更可靠的直接经验。( )【答案】错误【解析】依据教材可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不能说哪一种更可靠,故题干表述错误。5.“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正确【解析】“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该说法正确。深化探究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前,面对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开展实地调研,听真话、察实情,认真研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然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以调研成果推动工作落实。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年来,“八八战略”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材料一 当年,习近平同志擘画“八八战略”前后,到嘉兴、湖州等地调研,有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思路;在温州、义乌等地调研后,又形成了关于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想法,等等。在每个地方调研发现的问题不尽相同,最终形成“八八战略”的整体谋划。材料二 “八八战略”既是浙江的,也是全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省域层面的探索创新和生动实践。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没有囿于浙江一省,也没有着眼于一时来谋划,而是基于全国和全球视野,以及长期的时间线来谋划发展浙江。结合材料,从实践的特点的角度说明调查研究对“八八战略”产生的意义。随堂训练1.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形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太阳爆发结构在早期爆发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重构演化。这一研究揭示了此前鲜有报道的复杂三维磁重联的细节过程及其在日冕物质抛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行星际空间复杂抛射结构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物理解释,也为空间天气预报带来启示。由此可见(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③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动力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漫画《凹凸有致》与下列诗句所体现哲理最相近的是( )A.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B.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C.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D.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4.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工业革命前,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发展将手工业逐渐从狩猎和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钢铁和复合材料逐渐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半导体、高晶硅、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迅速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同样需要材料进行化学性能改良和物理加工改进。科技革命和材料创新的进步表明( )①人类可以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②具体物质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世界的物质性③思维解放塑造了新的材料,引领科技革命的发展④科技革命与物质根本属性的每一次飞跃密切相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武传宇教授带领团队对研发的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进行了作业实验。相较于之前几代,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增加了一个机械臂,大大提高了采摘的效率。据介绍,智能采茶机器人研发的关键就是精准识别。为解决这一课题,团队开发了一套识别模型,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由此可见,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 )①其研发要在辩证否定中实现②其完善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③在实践中学习图像,提高识别能力④通过增加机械臂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基础梳理答案知识点1:主体;能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形式;不同阶段;(1)实践;感觉器官;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感觉;知觉;表象;(2)抽象思维;本质全体;内部联系;规律性;概念;判断;推理;(3)初级高级;发展;深化;依赖于;辩证统一知识点2:(1)人们;客观世界;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观念;现实;(2)①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过程;客观事物;运动规律;②有目的;有意识;指导③社会历史性;孤立;社会关系;纯粹个人;不存在;历史地发展着(二)知识点1:一定的手段;发生关系知识点2:实践;新问题;新要求;认识工具;认识能力知识点3:正确地;认识;自身;主观和客观;实践;观念;现实;认识;结果知识点4:改造世界深化探究1.【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发现问题,掌握真实情况总结形成发展战略、理念,用于指导实践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2.【答案】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深入、全面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掌握浙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擘画“八八战略”的蓝图。随堂训练1.【答案】B【解析】①:观察树木的年轮,这是感性认识。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是理性认识。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符合题意。③: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说明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③符合题意。②: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实践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②排除。④: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说法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②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此前鲜有报道的复杂三维磁重联的细节过程及其在日冕物质抛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为行星际空间复杂抛射结构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物理解释,也为空间天气预报带来启示,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也说明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动力,②③符合题意。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但材料中并不涉及“谬误”,①不符合题意。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的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④说法错误。故选C。3.【答案】D【解析】漫画讽刺了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象。A: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体现的哲理是既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得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体现的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不合题意。B: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侧重的是实践的观点,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合题意。C: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意思是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侧重的意识能动作用,C不合题意。D: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这表明鱼和鸟都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自己的道路,强调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漫画寓意相符,D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A【解析】①②: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革命和材料创新的进步表明人类可以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具体物质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故①②符合题意。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思维解放本身并不能塑造新的材料,必须通过实践,③错误。④:物质根本属性是运动,材料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未涉及科技革命与运动的每一次飞跃密切相关,排除④。故选A。5.【答案】A【解析】③: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机器人的行为不属于实践,故③错误。④:材料没有涉及延伸人们的认识器官,故④不选。①:相较于之前几代,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增加了一个机械臂,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体现了在辩证否定中实现智能采茶,故①正确。②:智能采茶机器人研发的关键就是精准识别,团队开发了一套识别模型,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故②正确。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