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考试趋势及命题方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考试趋势及命题方向

资源简介

(
2.
考试命题
落实
考教结合
的理念
:
考试有意向引导教学
回归教材
,加强教材和考试的联系。文言文第二个选择题直接反馈教材内容,
未来论述类等阅读材料作文等,也会加强对教材的考查反馈
.
反馈教材的
形式
会很
多样
。此外,教材中的
单元研习任务
应该被重视。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①回归课本趋势明显→必由之路:强化对教材的熟悉度
多做题不如去看书
一、显性、可见的关联
和教材选篇的关联,不仅和高中教材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
1.新课标I 卷的语言文字运用I,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
2.新课标I 卷的文学类文本选的是沈从文《社戏》,沈从文是课文作家,初中教材里学过鲁迅的《社戏》。
3.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家乡文化生活”是以活动为主设计的,还有一个活动单元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4.今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I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其中一个题的选项又与教材中用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作比较: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题目涉及辨析信息的真伪。
二、隐性的关联
今年的高考试题体现了和课程观念的3种关联:一是整合,二是情境,三是典型任务。比如:教材里的多文本阅读在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教材强调整合,新课标I 卷作文试题就是读写结合类试题,打通读和写;教材强调情境,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考生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法给星球小学的学生讲一个成语、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变身为小老师,情境、典型任务都在里面了,题目中给出的3个成语也都是小学、初中、高中学过的。
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如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
(
3.
情境化试题
的命制是核心
:
尤其关注对学生在
真实情境
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尤其是第一个选择题对

北极动物

概念的考查,必须放到
阅读情境
中去理解。作文的情境要求也是体现。
随文设题,反套路命制
试题是重点考虑的方向,所以不建议通过
大量刷题来
提升成绩,尤其是要关注避免劣质试题的负影响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②情境化、反套路→必由之路:以文本为核心,抓住阅读情境,审题清晰到位深入分析理解,细致理性作答
③主观题占大头,选择题的正确率依然至关重要
一、作文
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
2020101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现在考的所有的作文都是“材料作文”
(
9.
作文试题
:
本次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
思辨能力
,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都有这种色彩,这个可以理解为一种方向。考试院对思辨类作文评价的原则是选择任何一方面、言之成理、体现思辨色彩都符合要求。部分老师认为必须两者结合来谈,深入体现较强的思维深度,这个不是必须的要求。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2023作文趋势
1套观点思辨
从具体环境中抽离,抽象程度高,化抽象为具体,体现理性思考
【2023四省联考(吉林)】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2023四省联考(黑龙江)】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2023甲卷】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1套读写结合
材料只是引子
【2023四省联考(安徽 云南)】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2023新课标II卷】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2套常规材料
【2023全国乙卷】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3新课标I卷】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启示:“题库”不好用,模拟题得做;又红又专依然是热门,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区分度】
二、古诗文阅读
①文言文主观断句 2023年四套全国卷均采用主观断句题型
【借鉴浙江卷题型】→利用浙江卷、2023各地模拟题和真题进行训练
立足原文大意,培养语感
【2023新课标I卷】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023新课标II卷】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2023甲卷】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023乙卷】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②文言文双文本阅读
【新高考下,不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可能出现双文本或者多文本】
【2023四省联考】【2023新课标I卷】【2023新课标II卷】均采用文言文双文本模式
③实词虚词题 【紧密关联课本】 有和文学常识、文言现象、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成语结合的趋势
(
古诗文默写试题:高考考查的背诵默写,主要是按新课标的要求标准命制高考统计数据发现,背诵默写的成绩和考生语文总成绩基本成正相关。背诵默写不会随意地减少篇目或降低难度,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不可能简单到所有学生都
做对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④默写:冷门篇目、非名句频出 课标60篇(尤其课本外的篇目)→认真背诵,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开放性默写:不再单纯考察意象,情境化趋势明显,需要灵活运用所背
【2023乙卷】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2023新课标I卷】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三、现代文阅读
(
5.
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增量
:
论述类文本
阅读材料
本身一直都十分
丰富
,选材是并非闭环,而是非常
开放
,所以各种类型都可能设计,不会偏向于哪一类。论述类阅读
客观题
会侧重对学生真实情境下
阅读能力的考查

主观题随文设题
是趋势。
——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
6.
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单文本或双文本不确定,也不会是特殊的考虑因素。近几年近代文学的作品考试是主流,但不代表着就一定是这样。所以,形式上的东西都不会固定,重点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回归教材:课文主题、单元研习任务、比较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 政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等
2.学术论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说“木叶”》 等
3. 时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等
4. 书评
【2023新课标I卷】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2023新课标II卷】
1.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I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其中一个题的选项又与教材中用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作比较;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题目涉及辨析信息的真伪。
【2023新课标I卷】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如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
★★★★★教考衔接、回归教材\高考考查的阅读文本.doc
(
4.
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形式
:
基本不会命制考查名著细节的识记类试题,会偏重做完整本书阅读

核心
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
。名著也
不仅限于
《红楼梦》《乡土中国》等
教材内的书目
,设计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
多读书,提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目前整张卷的阅读量在
8000
字左右,和以前的约
9000
字相比减少了,但是部分学生反而感觉语文时间紧张,原因在于需要
思考和表达的内容增加
,所以就需要学生进行
高质量阅读
,这样才能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且,试卷未来不会在阅读量上有很多变化,重点仍然是
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和效率

——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新课标I 卷的语言文字运用I,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
名著和其他题型勾连:现代文、文言文、语用均有可能出现
加强文学素养,培养品鉴能力,阅读文章深入思考,进行关联对比阅读
四、语言文字运用
(
7.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
试题命
制一直
在尝试
改变固化的命题形式
,成语、病句等题改为客观题,学生书写量增加,这是语文重在考查能力而非识记的一个表现和趋势。例如成语题,以前通过简单的比较即可找到答案,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成语的意思也能选出答案,改为填空题之后,是在真正地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考试院在这些题的命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断使语境清晰,填入的成语也更加明确。而且,试卷的客观题经历了
36
分到
30
分,再到这次试卷的
24
分,主观题会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和水平。
——
四省联考会议纪要
)
全部为主观题,创新率极高,每年都有新题型,出现过的各种题型都要有所准备
必考:补写句子【考察逻辑衔接】、标点、病句等 形式多样但内核相同
题目并不基础,多和分析鉴赏能力紧密相关
夯实基础,多做新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