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
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理论认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难点: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学习提示:
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这两篇文章贯彻始终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两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联系课文的具体论述,并拓展阅读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学习和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
文章高屋建瓴,论述酣畅淋漓。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比如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俗语、对联等,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阅读时,注意结合一些实例,具体分析其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作品,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等。
大家都记得很清楚,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来看,毛泽东同志大多以诗人的形象出现在课文中,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毛泽东同志的议论文,来看看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其思想上的强大力量。
二、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三、背景介绍
1963年5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又称《前十条》)时,在十个问题前面写下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这篇千余字的短文是毛泽东晚年为数不多的哲学著作之一。
四、知识支架
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就是要对文章的论述过程进行总体设计,理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从而安排文章的总体结构。
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并列式结构,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关系的顺序可以灵活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对照式结构,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运用对照式结构展开论证,目的是突出说明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论述重点,简写起烘托、陪衬的方面。总分式结构,论证的层次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层进式结构,层次之间步步推进,各层次之间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属于层进式结构,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明问题的重要性,最后给以解决的办法。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两次飞跃严格按照认识的过程加以论述,不能随意变动论述顺序。写论述文时,往往并不是单纯采取单一的论证结构,而是几种方式综合运用。
五、题解
文章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与本文所讲的内容——认识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同时,这个标题是针对文中所写的“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文章标题使用疑问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进而使人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
六、整体感知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简明扼要地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文章虽然只有一个段落,但是结构层次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论证,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此外,文章语言精炼准确的同时,又尽量避免使用深奥的哲学术语,语言通俗易懂。
七、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八、文本探究
1.分析文章标题的特色。
参考提示:标题往往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本文的标题在句式选用和语言上也极具特点。
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标题反映了文章的内容,思想从哪里来,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标题通俗易懂,区别于一般的理论性文章,适合于本文主要的阅读对象--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
2,文章只有一段,请你根据文章的论证结构重新为文章安排段落。
参考提示:段落安排主要依据行文思路,安排好了段落文章结构也就清晰了。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第二部分(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至“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论证中心论点,阐述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尾)说明进行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3.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认识的两次飞跃,并简要说明二者的关系。
参考提示:两次飞跃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是文中论证的重点。一句话概括可以从抓核心关键词入手。
(1)第一次飞跃: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获得正确的思想或理论。
(2)关系: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性认识需要在第二次飞跃中去证明。离开了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就无从谈起。
4、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
【解析】梳理政论文的思路不要忽略引论、本轮、结论这三个部分,也就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并且能准确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先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文就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②再接着本论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③最后再结论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要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工作。
5、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解析】题目已经给出了首尾呼应是本文的特点,那么就需要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处找到彼此照应的语句,然后分层次进行分点分析。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
②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6.《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7·文章以设问开头,请分析三个问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以设问开头的好处。
参考答案:(1)关系:第一个问句统贯全文,包含了后两个设问句。
(2)作用:设问开头,自问自答,观点鲜明,有高屋建瓴的论证气势;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两个问句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态度。
8、“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请指出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段话承接中心论点而来,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思想,又强调正确思想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它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同时,既然正确思想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这又为下文对于“两个飞跃”的阐述做铺垫。
9.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③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
④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⑤有时候有些失败……暂时失败了
⑥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⑦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
参考答案:①强调正确思想来源的唯一性;②前一定语说明“思想”的阶级性,后一定语说明“思想”的真理性;③明白“官能”的实际所指;④“一般”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特别”则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⑤准确地从时间、程度和性质上对先进力量的失败作恰当地说明;⑥“只是”“此外”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⑦生动形象中表明对事物的褒贬态度。
九、写作特点
①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就是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紧紧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来谈。
②语言通俗、严谨。
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疑问,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开头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结尾部分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
十、小结全文
本文论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道理。为了阐明这一道理,毛泽东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使我们懂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要从实践中得到正确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又不断推动实践,而且,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附:毛泽东经典语录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2、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4、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5、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