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二课脉络1956194919191840第一目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行时期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目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1956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分为哪两个步骤?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决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如何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议题一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议题二议题一如何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过渡时期的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时期,完成民主遗留问题时期。(1950-1952年底)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三改)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牟平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合影思维拓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1)全面认识: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2)“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3)改造和和今天的改革是一脉相承,改革是改造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拓展——正确认识“一化三改”(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949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宣布:“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到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煤炭的33%,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的80%,织布机的60%,纱锭的38%,糖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邮电、航空运输、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事业。“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小结议题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①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在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创造性第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具体意义:A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B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C社会秩序更加稳定D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奠定了坚实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2)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探索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1954年毛泽东对建国初期的国家情况进行的描述思考:材料一体现了我国什么样的状况?这种状况什么时候得到改变?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2、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公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我国的工业化的起步议题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和国家又面临哪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得到了哪些重要结论?想一想(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1976)1、新中国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暂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2)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2、党的八大最重要理论贡献(1)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前提和基础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3.探索时期的重大成就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方面)工人楷模新中国工业发展区域(1)重大成就表现②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农业方面)3.探索时期的重大成就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基础设施方面);铁路干线三门峡水库人民治理黄河3.探索时期的重大成就④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科教方面)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于敏原子弹“蘑菇云”“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核心归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取得的伟大成就①工业建设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建设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④教育科技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探索中的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3)正确评价探索中的挫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②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④一个肯定: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核心归纳——艰辛探索的意义①一个证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一个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相关链接——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1.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理人民内部矛质的问题》,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以苏为戒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三、对三个时期的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经历三个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归纳议题二小结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无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应昂首阔步,大胆向前,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永不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艰辛探索取得成就探索意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课堂小结暂新的课题工业、农业、建交医教育、科技证明、飞跃、理论、肯定标志、开辟道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国有经济、经验、农业国际形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