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鲁科版八年级上7.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共17题)一、选择题(共13题)研究者发现,某自然保护区内,大嘴乌鸦能站立在招引山雀的人工巢箱旁的树枝上,用喙将巢箱盖边缘自下而上翻开,然后捕食巢箱中的山雀。研究期间共观察到大嘴乌鸦打开人工巢箱 个,具体情况见表。根据研究结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对大嘴乌鸦开箱取食这一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B.大嘴乌鸦确定巢箱内有捕食对象后才打开人工巢箱C.本研究证实了大嘴乌鸦是如何学习打开人工巢箱的D.研究表明大嘴乌鸦将巢箱与捕食对象建立起了联系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一种物质,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某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在农田中设点诱杀雄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雌虫分泌的是性外激素 B.蝶蛾类的昆虫具有社会行为C.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是声音 D.这种灭虫方法会污染环境动物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大致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下列行为的获得与“老马识途”相近的是A.蜘蛛结网 B.鹦鹉学舌 C.公鸡打鸣 D.蜻蜓点水下列短语中描述了动物学习行为的是A.金蝉脱壳 B.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 D.孔雀开屏下列各图中表示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是A. 大山雀学着多喝牛奶B. 公鸡尝试绕道取食C. 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D. 黑猩猩设法摘取香蕉学者研究红腹灰雀取食时发现,城里的鸟比乡村的鸟能更快地打开抽屉。该行为属于A.攻击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群行为 D.节律行为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含住乳头的行为是A.繁殖行为、先天性行为 B.繁殖行为、学习行为C.取食行为、先天性行为 D.取食行为、学习行为研究者发现,某自然保护区内,大嘴乌鸦能站立在招引山雀的人工巢箱旁的树枝上,用喙将巢箱盖边缘自下而上翻开,然后捕食巢箱中的山雀。研究期间共观察到大嘴乌鸦打开人工巢箱 个,具体情况见下表。根据研究结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对大嘴乌鸦开箱取食这一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B.大嘴乌鸦确定巢箱内有捕食对象后才打开人工巢箱C.本研究证实了大嘴乌鸦是如何学习打开人工巢箱的D.研究表明大嘴乌鸦将巢箱与捕食对象建立起了联系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C.后天性、防御行为 D.后天性、攻击行为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A.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B.猫抓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C.蜘蛛结网,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D.蚯蚓走迷宫,黄牛耕地,老马识途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下列行为与“蜘蛛结网”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鹦鹉学舌 B.蜜蜂采蜜 C.小狗算术 D.老马识途为了恢复人工饲养的野马在野生条件下饮水的能力,人们把原先导入水槽的橡胶管拉向水坑,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在野马具备了野外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将它们放归大自然。人工饲养的野马从不懂得去水坑饮水到会去水坑饮水,说明野马具备A.本能 B.生活能力 C.学习能力 D.思考能力下列有关动物行为和动物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蜘蛛织网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行为B.草原上头羊带领羊群觅食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C.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袋鼠以“跳跃”的方式来寻找食物或逃避敌害二、综合题(共4题)虎鲸胎生、哺乳。捕食时,成年虎鲸用尾部叩击鱼群聚集的海水,使鲱鱼受到袭击晕厥,仔鲸模仿成年鲸的这种捕食方式,通过反复练习,仔鲸捕猎技能逐步提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 虎鲸是海洋大型鱼类。 。(2) 母鲸哺育后代是先天性行为。 。(3) 仔鲸对鲱鱼的捕食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 。(4) 虎鲸的繁殖和捕食都是适应环境的行为。 。条件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体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李红同学在学习了条件反射建立的有关知识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①在鱼缸的处加一块隔板,在隔板下面事先开一个洞,左边投饵室的小滑轮上悬吊一个饵料夹,鱼缸左侧弄悬挂一盏小灯泡,如图所示。②将饥饿一天的金鱼移入鱼缸内,让它熟悉环境1小时。开灯 次,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③随后再开灯,在灯光刺激 后,由滑轮吊下饵料夹投放饵料,吸引金鱼游过孔洞取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强化训练 次。④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 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你认为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 ?(2) 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 ;该类型的反射是在是 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 。(3)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 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 。(4)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金鱼通过训练后即使只给灯光刺激,也会游过孔洞取食的行为属于 ,此类行为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科学探究是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某科普小组利用蝌蚪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1) 你认为乙、丙能否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并阐明理由 。(2) 某山区水塘里出现类似乙装置的预期实验现象——巨型蝌蚪,科普小组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推测,该地区婴幼儿易患 。(3) 若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科普小组通过分析甲、丙两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科普小组通过观察记录单,向同学们展示了青蛙 发育的过程,春末夏初的雄蛙发出悦耳的鸣叫,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试分析青蛙此行为属于 ,该行为是由 决定的。(5) 科普小组想进一步探究“胰岛素对小狗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如果采用饲喂胰岛素的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答案一、选择题(共13题)1. 【答案】D【解析】本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观察法,从研究结果看,大嘴乌鸦无法确定巢内是否有山雀,本研究也没有对大嘴乌鸦打开巢箱的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研究,A、B 、C错误;大嘴乌鸦将山雀与巢箱建立联系是长期学习的结果,D正确。2. 【答案】A3. 【答案】B【解析】老马识途、鹦鹉学舌都是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蜘蛛结网、公鸡打鸣、蜻蜓点水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因此与“老马识途”相近的是鹦鹉学舌。故选B。4. 【答案】B【解析】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孔雀开屏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5. 【答案】C6. 【答案】B【解析】城里的鸟比乡村的鸟能更快地打开抽屉,是城的鸟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7. 【答案】C【解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含住乳头的行为是取食行为、先天性行为。故选C。8. 【答案】D【解析】该研究通过观察法,想得知大嘴乌鸦打开不同巢箱后的捕食行为,A错误;通过题目关键信息和表格可知,大嘴乌鸦打开人工巢箱是随机的,B错误;本研究证实了大嘴乌鸦打开不同巢箱后的捕食行为,并没有证实大嘴乌鸦是如何学习打开人工巢箱的,C错误;研究表明大嘴乌鸦将巢箱与捕食对象建立起了联系,D正确。故选择D选项。9. 【答案】B【解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利用“臭气”将敌害“击退”或“击晕”有利于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因此属于防御行为。10. 【答案】A11. 【答案】B【解析】蜘蛛织网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ACD选项:鹦鹉学舌、小狗算术、老马识途都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故ACD错误;B选项:蜜蜂采蜜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故B正确;故选B。12. 【答案】C13. 【答案】A【解析】A.蜘蛛织网是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是一种本能行为,故A错误。B.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草原上头羊带领羊群觅食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故B正确。C.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所以,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故C正确。D.袋鼠以“跳跃”的方式来寻找食物或逃避敌害,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故D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共4题)14. 【答案】(1)(2)(3)(4)【解析】(1) 虎鲸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2) 母鲸哺育后代,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3) 仔鲸对鲱鱼的捕食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4)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一方面可以寻找食物,另一方面可逃避敌害,保护自己,有利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故虎鲸的繁殖和捕食都是适应环境的行为。15. 【答案】(1) 金鱼会对灯光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吗(2)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反射弧(3) 使之与非条件反射多次结合(4) 学习行为;遗传【解析】(1) 开始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因此“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吗?16. 【答案】【解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17. 【答案】(1) 不能,乙与丙有甲状腺和水质两个变量,不符合变量唯一原则(2) 呆小症(3)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4) 变态;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5) 不能【解析】(1) 表中乙与丙有甲状腺和水质两个变量,不符合变量唯一原则,不能形成对照实验。(2) 如果成人由于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容易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从而导致其后代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也就有了一些缺碘地区流传的“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之说。(3) 甲与丙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通过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4) 青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主要时期,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别,属于变态发育。青蛙的生殖在春末夏初,由雄蛙发出鸣叫,这是青蛙的求偶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5)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用饲喂的方法探究胰岛素的作用,不会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原因是胰岛素在胃中被消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