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3课
少年中国说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课文《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原作《少年中国说》的节选,原文有13个自然段3804个字,课文仅仅是第10自然段中的一部分,根据内容层次,重新分为了三个自然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开篇,在“故”之前,作者对比了“老朽”与“少年”的不同气象和担当,顺势就有了“故”后面的议论、想象和强烈的抒怀。紧接着是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论述了少年对于创造一个新兴中国的无比重要性。这一段语言形式简单,意思浅白,几乎没有文言文的痕迹。第二自然段全部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比喻、排比手法运用自如,读起来气势如虹,呈现的艺术形象多姿多彩,且都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即使学生不能完全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也能通过节奏、音韵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情感和精神力量。最后一段,正好依托上一段的情感氛围,借着已经昂扬的气势,将情绪情感推到高潮、顶峰,如振臂高呼,快意抒发,“美哉……”“壮哉……”,将对少年中国的向往和中国少年的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三个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运用的是文言句式,四字一句,写了“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等七种充满生机和力量的事物形象,语意十分凝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时,除了鼓励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抓住事物形象想象画面情景,或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会读“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和相关材料,利用形象读、配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重点读好第一二自然段,做到连贯有气势,会背诵第一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对少年中国的向往。
三、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划出难读的词句,完成《作业本》第1、2两题;
2.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近代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那段历史。
四、教学过程
解题析题,导入课文
出示课题,读题。
解释“说”(出示注释)——这是一种古代文体,这种文体一般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式来阐明事理,表明观点。
点出“节选”,说说意思。出示原文,框出课文,梁启超先生写的原文有3805个字,课文一共184个字,是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称之为——节选。
你能说说你对于少年中国的理解吗?
梁启超是谁?他为什么会提出“少年中国”这一观点?资料引入。
梁启超,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之一,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倡导新文化动,支持“五四”运动,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变革。
这样一位爱国人士,目睹中国当时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在1900年写下了这篇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文章,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题目——(齐读)少年中国说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句
1.自由交流预习中难读的句子。
预设:一是长句较为难读,二是生字较多。
2.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关注第一自然段长句的停顿,可以边读边划出节奏,同时借助拼音、注释、词语手册和自行查找的资料,重点读准第二自然段里的生字,读通句子。
3.分段检查。
(1)指名上台示范读,随机划分长句的节奏,师生配合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
(2)出示第二自然段7个词组: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
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爪、隼、矞、干将、硎)。
初步理解词义:爪(龙的脚);隼(大型飞鸟的意思);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干将(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宝剑名);硎(磨刀石)。
同桌互读,齐读。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利用语势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1.明确观点。
我们运用多种方法读通了课文,梁启超借这篇“说”主要表达了对于少年中国的什么观点?你能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预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板书:少年中国】
2.理解第一句。
(1)出示“故”的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
故:1.缘故,原因;2.旧的,原来的;3.老朋友,旧交情;4.所以,因此。
(2)联系上下文,思考此处的“责任”具体指什么?
预设:使祖国进步强大的责任。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梁启超先生的这个观点吗?
预设:要想让中国进步强大,中国少年必须努力。【板书:中国少年】
3.结合语势图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的希望,熟读成诵。
(1)梁启超对中国少年提出了哪些希望 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圈出关键词。独立完成作业本第四题,请个别学生填写在词卡上。板贴词卡,校对顺序。
(2)思考一:这些关键词,能不能换次序?为什么?
预设:层层递进,有了智才有富才能强,再是独立自由进步,最后在世界上立足崛起。
(3)思考二:这些关键词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字数整齐中有变化。
(4)根据板贴试着背背这一句。
思考三:为什么能这么轻松就背出来?
预设:都是相同句式,是一个排比句。
随机理解“则”的意思(就),排比能强调情感强烈,在这里强调了中国少年对于中国未来的重要性。
(5)理解语势图,读好句子,再次背诵。
先充满感情地读读第二句。再请学生观察作业本里的语势图,思考四:既然8个分句是层层递进的,语势图为什么不是渐强?
预设:8个句子,渐强太难,因此中间有个缓冲,积聚力量,最后喷薄而出。
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背诵。
四、结合资料理解“象征”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5题第1小题。
少年中国的模样会是怎样的,它的未来会是如何,聚焦第二自然段,轻声读读,想一想:课文用了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圈出来。完成《作业本》第五题的第一小题。
预设: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2.四人小组合作,结合资料理解7个“象征”,体会“少年中国”的美好前景。
结合注释和《作业本》第五题的第(3)题,思考:为什么作者用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四人小组选一句,利用注释和《词语手册》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说说这样的画面让人感觉到少年中国怎样的特点。【屏幕出示】
3.交流。建议: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读了______这句话,我认为,在作者眼中,少年中国就像_______________让人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在作者眼中,少年中国就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放射出万丈光芒,让人感觉少年中国前程灿烂无比,拥有光明的未来。
说得好的同学,可以带着感觉朗读相应的句子。
4.读着读着,发现这七种事物共同的特点了吗?(都是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充满活力的,前途光明的美好事物)【板书:象征 光辉前途】
5.用朗读来表现这种蓬勃朝气。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男女生对读——配乐读。
6. 这样的少年中国让人感觉顶天立地,前途似海。[出示后2句]
7.结合资料,深刻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美好的想象。
在梁启超笔下,少年中国的前途是如此光明美好,你可知道当时的中国处境如何?
学生交流近代屈辱史的资料。教师引出:正如同学们交流的那样,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不断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认为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咎由自取,是自己的原因,是无法改变的。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流亡日本,目睹国内舆论之怪状,心急如焚,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播放写作背景的视频。)
爱国文人梁启超正是以《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驳斥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篇课文。配乐读。
7.联系实际,激发爱国热情。
120年前,梁启超先生发出了如此强有力的呐喊,那是因为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现在,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被欺负被侮辱的弱国了,我们作为现在的中国少年,应该怎么做?
小结:的确,朝气蓬勃的中国少年,永远都是这样充满智慧,独立自由,不断进步,这就是作者眼中的中国少年的模样,更是少年中国的模样。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背诵。
2.查找资料,了解为了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的故事。
板书: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中国少年
少年中国 象征 光明前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