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精选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简短、流畅、容易上口的儿童歌曲。歌词富有童趣和爱心,词作者以“咚咚咚”和“懂懂懂”的谐音关系,赋予“小鼓”以生命的灵气,教育小朋友从小要做关心他人的好孩子。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柔美的声音和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2.能和同伴一起主动探究小鼓的不同敲击方法,并体验音色特点。3.初步懂得三拍子的强弱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教学难点:探究小鼓的不同敲击方法并说出音色的特点。一乐中求知——发现“强弱”1.谈话导入:师:小朋友,在你们身边有许多小鼓,想不想敲一敲呢?(生自由敲击)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敲的呢?(师生共同探究找出不同的敲击方法,如敲鼓边、鼓面、鼓身……)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敲的呢?(师敲鼓面一次,鼓身两次,并敲出三拍子的“强弱弱”的韵律感)师: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敲了小鼓的哪些部位呢?生:鼓面一次,鼓身两次。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敲击鼓面和鼓身有什么不同呢?生:鼓面敲得重一些,鼓身敲得轻一些。师:对,鼓面敲得“强”一些,鼓身敲得“弱”一些,连起来是“强—弱—弱”,让我们自己来试试吧。(生自己边唱边敲击出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强弱弱”)【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敲击小鼓感受其音色特点并获得不同的敲击方法,并在逐步体验的过程中认知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这种探究式的引导既迎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好铺垫。二以听助学——感受歌曲师:这种敲击方法非常神奇,它还能为歌曲伴奏呢。请看——(师用以上敲击方法为《小鼓响咚咚》的旋律伴奏)1.生模仿老师一齐为歌曲伴奏(师提醒学生要突出三拍子的强弱关系)。2.师生用接龙的方式为歌曲伴奏。3.男女小朋友用接龙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一原则。将新授歌曲作为小鼓伴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不断变换伴奏形式中反复聆听歌曲旋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会歌曲。三读听唱动——学唱歌曲1.学习第一段歌词师:有一位“鼓娃娃”他的本领也很大,他还会写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同时展示绘有鼓娃娃的图片)展示歌词:我 的 小 鼓 响 咚 咚 ,我 说 话 儿 它 都 懂,我 说 小 鼓 响 三 声,我 的 小 鼓 咚 咚 咚。(1)师范读;(2)师领读,生齐读;(3)生齐读;(4)指2-3名学生读;(5)同桌互读。2.学唱旋律师:鼓娃娃写的这首诗被一位作曲家听到了,他呀给这首诗谱了曲,并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小鼓响咚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歌谱和歌词)(1)听范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听);(2)对照歌词,边听范唱边对口型(提醒学生这个旋律我们在上个环节中已听过);(3)生齐唱;师:这么好听的一首歌曲如果加上小鼓来伴奏那就更好了!让我们请出好朋友“小鼓”吧。(4)生边唱边用小鼓伴奏;师:动听的歌声、欢快的鼓声却吵醒了一位即将入睡的小宝宝,他呀对大家可有意见了,请听——3.学唱第二段歌词(1)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歌词后生自由朗读;师:你们会演唱第二段歌词吗?自己试试。(2)生演唱第二段歌词;师:小朋友,小宝宝要睡觉了,你觉得用什么声音唱才是最合适的呢?生:轻轻的、温柔的、甜蜜的……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关心体贴他人,来,让我们用轻轻的声音再次演唱第二段歌词,好吗?(3)生用轻轻的声音再次演唱;(4)生将两段歌词连起来演唱,并唱出区别:第一段快乐高兴地;第二段轻轻温柔地。(5)指名学生演唱。【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朗读歌词、用听唱法学唱、边唱边用小鼓伴奏、创造性地唱出一二两段歌词的区别”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读、听、唱、思、动等实践活动中轻松愉悦地学唱歌曲。四创中求智——学科综合师:鼓娃娃能写诗,其实只要我们小朋友动一动脑筋,你也能成为一名“小诗人”呢!请你联系生活中能够发出声响的物品,完成《我的诗》我的诗我的( )我说 话儿它都懂我说( )响三声我的( )1.同桌或前后同学讨论创作,师予以指导帮助。师先范读:“我的沙球沙沙沙,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沙球响三声,我的沙球沙沙沙。”2.指名学生读自己的“诗”。生1:“我的汽车笛笛笛,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汽车响三声,我的汽车笛笛笛”。生2:“我的闹钟滴滴滴,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闹钟响三声,我的闹钟滴滴滴” ……3.同桌悄悄交流自己的“诗”。4.将自己最得意的“诗”说给听课老师听。5.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唱一唱。【设计意图】创编歌词采用“填空式”的办法,降低了难度,增加了乐趣。五拓展延伸——扩大视野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歌曲《小鼓响咚咚》,我们和“小鼓”交上了朋友,其实鼓的外型、种类有很多种,那你想不想再来结识一些“新朋友”呢?1.多媒体展示:“中华第一鼓”“傣族的象脚鼓”“藏族的藏鼓”“维吾尔族的手鼓”“山西的欢庆锣鼓”“爵士鼓”等。2.师现场用爵士鼓演奏动画主题曲《西游记》。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过得真有意义,不但学习了一首新歌《小鼓响咚咚》,而且还认识了少数民族的各种各样的鼓,最后请小朋友敲起“小鼓”,唱起欢乐的《小鼓响咚咚》鼓响离开教室。3.在歌曲《小鼓响咚咚》中结束本节课。【设计意图】在拓展与延伸环节让学生欣赏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各样的鼓,并欣赏教师演奏爵士鼓,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本节课以“鼓”贯穿始终,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