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2.据图可知,“蓝月亮”上的光照来自( )
A.太阳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下图为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图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S国位于亚洲,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国人口总数约为3481万,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下图为该国2020年人口结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主要原因是( )
A.老龄化严重 B.科技发达 C.生育政策 D.资源开发
6.该国最可能位于( )
A.东亚 B.南亚 C.西亚 D.中亚
地球各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环境。图为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厚度大致相当 B.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8.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坚硬岩石组成
C.有若干电离层 D.能进行光合作用
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比例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没有相关性
10.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太阳黑子会使地球温度降低
B.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会引起“磁暴”,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我国上海上空出现极光
读世界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分布于( )
A.中高纬度近海的高原地区 B.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C.中高纬度内陆的河谷地区 D.中低纬度河谷的雨林地区
12.图中甲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10人,其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峻崎岖 B.气候炎热干旱 C.战争频繁发生 D.生育率较低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恒星质量 B.温度条件
C.大气成分 D.行星体积
14.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地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读地质时期(部分)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古生代末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
16.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17.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动物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⑤②④ D.③①④②⑤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如太阳能路灯。低碳经济已悄然融入百姓生活。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
(2)纬度相近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
(3)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至少列举2例)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材料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
(1)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属于贫乏区的地区是 。
(2)为什么乌鲁木齐比海口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影响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的主要因素。
(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有哪些?(请至少举出两例)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和海拔等。下左图为北半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图,下右图为我国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1)全球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 向 递减。
(2)我国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 。高值中心在 ,低值中心在 。
(3)太阳辐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太阳能发电的投资。请你谈谈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优点。
(4)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蓝月亮”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应是卫星,C正确;行星、彗星绕恒星运行,ABD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蓝月亮”绕行星运行,行星绕恒星运行,恒星能发出光和热,行星和卫星不能发光发热,但是可以反射来自恒星的光线,所以“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恒星,D正确、B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蓝月亮”上的光照不太可能来自太阳,A错误。故选D。
【点睛】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其它行星系等;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一般而言,围绕恒星公转的是行星;围绕行星公转的是卫星。
3.B 4.C
【解析】3.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①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厚度比海洋大,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其物质以固态为主,横波可以通过,B正确;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C正确;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大洋地壳很薄。地幔以下大约至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
5.D 6.C
【解析】5.该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和性别比高,老龄化程度低,说明有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A错误;该国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经济发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石油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外籍男性劳动力的迁入,D正确;该国老年人口比重小,少年儿童比例大,人口结构属于年轻型,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并不十分发达,B错误;计划生育生育政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会造成男性比例较高,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生育政策,C错误。故选D。
6.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国石油资源丰富,国家富裕,但该国老年人口比重小,少年儿童比例大,人口结构属于年轻型,为发展中国家;该国位于亚洲,符合其条件的主要是波斯湾沿岸的石油输出国,西亚国家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困难等问题。
7.B 8.A
【解析】7.由图中各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因此是水圈;②是水蒸气进入的圈层,并提供降水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应是大气圈;③圈层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应为生物圈;④圈层提供矿物质、无机盐和尘埃,应为岩石圈。各圈层厚度相差是很大,A错误;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的,B正确;③生物圈渗透到各大圈层中,并不单独占有空间,C错误;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所以选B。
8.图中①提供水蒸气,因此是水圈,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B错误;有若干电离层的是大气圈,C错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水圈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水圈中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及土壤中;部分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极地的广大冰原、冰川、积雪和冻土中;水汽主要存在于大气中,三者常通过热量交换而部分相互转化。
9.C 10.C
【解析】9.根据材料,年轮宽度大时黑子相对数较多,年轮宽度小时黑子相对数较少,而且它们并不是等比例变化,这种关系符合正相关的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太阳黑子不会使地球温度降低,A错误;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B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磁暴”,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正确;极光发生在两极高纬度地区,我国上海一般不会出现极光,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1.B 12.B
【解析】11.由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AC错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分布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该地区温度适宜、降水较多,适合人类居住,B正确。中低纬度河谷的雨林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D错误。故选B。
12.图中甲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10人,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炎热干旱,B正确。该地区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坦,不是地形崎岖,A错误。此地是沙漠,人口少,资源不如北非丰富,战争较少,C错误。人口密度小,但是生育率较高,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一般说来,地势平坦和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比如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人口较为稠密。而高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沙漠地区、高寒地区一.般人口比较稀少: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人口密度较小。
13.B 14.D
【解析】13.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恒星质量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故 CD 错误。故选B。
14.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D正确。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金星、地球、天王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期适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5.B 16.D 17.A
【解析】15.被子植被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而不是古生代,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古生代末期温度较低,属于寒冷期,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古生代末期的寒冷期,可能使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海平面较低,C错误;古生代并没有传统农业,D错误。故选B。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是恐龙的繁盛年代,据图示可知,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全球温暖干旱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地球演化之初是岩浆活动非常剧烈的熔炉,后陆地、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慢慢形成。生命出现在原始海洋里,蓝藻的出现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出现了原始海洋中的鱼类,生命适应环境,不断进化,进一步演化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故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初期的岩浆时代,③原始海洋时代,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序①③④②⑤正确,故选A。
【点睛】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时代,地质学上分为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称为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虫类统治地球最鼎盛的时代,其中代表动物恐龙,出现于三叠纪晚期,鼎盛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由于当时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就是恐龙(统治地球时间长达约1.6亿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被子植物是在大约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起源的。直到离今8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的地位。
18.(1)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大体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能分布、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大体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西北内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东南沿海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2)读图可知,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拉萨两地纬度相同,所以纬度因素不是导致两地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从地形地势看,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拉萨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到地面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而重庆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地势低,日照时数少。所以,两地太阳辐射差异较大。
(3)根据所学知识,太阳能在生活中用途广范: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等,都是利用太阳能。
19.(1)四川盆地
(2)乌鲁木齐海拔高于海南,大气较为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乌鲁木齐身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纬度、海拔、天气状况
(4)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等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太阳能的利用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由材料一图例可知,空白区域代表的是太阳能资源贫乏区,而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四川盆地附近。
(2)乌鲁木齐比海南年太阳辐射量丰富主要从地形和天气状况等因素入手。从地形来看,乌鲁木齐海拔高于海南,大气较为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从天气状况来看,乌鲁木齐深居大陆内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
(3)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影响某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等。纬度: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海拔: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
(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温室等。
20.(1) 低纬 高纬
(2) 递增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3)优点:可再生,无枯竭危险;安全,清洁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获取能源花费时间短。
(4)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电池、太阳灶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我国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太阳能的特点和太阳能的利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详解】(1)据图可知,年太阳总辐射量,低纬高,高纬低,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一般先描述总体变换趋势,再描述极值点分布规律,据图可知,我国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青藏高原地区出现最高值,四川盆地地区出现最低值。
(3)太阳源源不断的向外释放能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利用太阳能污染小,属于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房、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等,建设周期短、成本低。
(4)日常生活中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电池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