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下文言文练习(选择题)1.以下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shèng)之国 因之以饥馑(jǐng) 将以衅(xìng)钟B不忍其觳觫(hú sù) 彼恶(wù)知之 予忖度(cǔn duó)之C王语(yù)暴以好乐 谨庠序(xiáng xù)之教 孝悌(tì)之义D奏刀騞(huō)然 导大窾(kuǎn) 技经肯綮(qīng)之未尝2.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约为婚姻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何必劳神苦思D.必固其根本 沛公居山东时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辇来于秦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未云何龙?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 B.藉寇兵而赍盗粮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D.河海不择细流7.下列各句的句式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并国二十 B.民以殷盛,国以富强C.西取由余于戎 D.昔穆公求士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9.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10.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见恕也 B.暴秦之欲无厌C.暴霜露,斩荆棘 D.不复一一自辨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者效其忠 信:诚信B.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体恤D.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1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不能独完 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⑦择善而从之 ⑧始速祸焉A.①②⑤/③⑧/④⑥/⑦ B.①⑤⑥/②④/⑦/③⑧C.①②⑤/③⑥⑧/④/⑦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其势弱于秦 而况于明哲乎B、为天下理财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终苟免而不怀仁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15.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C.终必不蒙见察 D.苟以天下之大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B.何厌之有 厌:满足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C.夜缒而出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D.吾其还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1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①弘兹九德(光大) 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拿)③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假使)B.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顾念,忧虑)②以膏泽斯民(恩惠)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C.①始速祸焉(招致)②度义而后动(适宜)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典范,榜样)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D. ①越国以鄙远(边邑) ②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③藉寇兵而赍盗粮(登记) ④洎牧以谗诛(及,等到)19.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觉今是而昨非 B.是又在六国下矣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唯余马首是瞻20.下列句中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也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若是其甚与?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④/②③/⑤⑥2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的主语是()A.宜 B.百姓 C.我 D.百姓之谓我爱22.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B.百姓之不见保(宾语前置)C.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2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A.(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B.可使(我)有勇,且知方也C.鼓瑟希,铿尔,(点)舍瑟而作 D.臣闻之(于)胡龁曰2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吝啬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进:超过D.尝为晋君赐矣为:给予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族庖月更刀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越国以鄙远 D.吾得兄事之2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 B.臣未之闻也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而今安在哉2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旬余,杖至百B.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越国以鄙远 C.浴乎沂,风乎舞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沛公且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却宾客以业诸侯28.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A.百姓之不见保戍卒叫,函谷举B.因之以饥馑洎牧以谗诛C.王见之,曰:“牛何之?”技经肯綮之未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项王受璧,置之坐上29.下列各项的句子中,不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①技盖至此乎 ②失其所与,不知C.①振之以威怒 ②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D.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②暴霜露,斩荆棘30.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划线词语,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①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②为之踌躇满志B.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①役聪明之耳目 ②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思厥先祖父文言文复习练习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因之以饥馑”的“馑”应读“jǐn”;“将以衅钟”的“衅”应读“xìn”。B.“彼恶知之”的“恶”应读“wū”。D.“技经肯綮之未尝”的“綮”应读“qìng”。2.A【解析】A项,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尔:代词,你们。B项,子路率尔而对曰,意思是“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鼓瑟希,铿尔,意思是“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尔:形容词词尾,……地。D项,夫子莞尔而笑,意思是“夫子微微一笑”。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与其他三个不同。C4.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行路”,古义,路人,陌生人;今义,走路。B.“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懈怠”,松懈懒惰;“劳神苦思”,劳神费思。二词古今意义相同。D.“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5.【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用法以及意义的能力。例句,“朝”“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句意: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A.“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B.“辇”,名词用作状语,坐着辇车。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C.“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D.“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句意: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6.【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用法和意义的能力。A.“暴”通“曝”,暴露,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B.“藉”通“借”,借给。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C.没有通假字。句意: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方法啊!D.“择”通“释”,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7.【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吞并了许多国家。定语后置句,应为“并二十国”。B.句意: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省略句,应为“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C.句意: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状语后置句,“于戎”是“取”的后置状语。D.句意:从前穆公访求贤士。不是特殊句式。8.【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B.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反覆”,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C.句意: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D.句意: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以为”,认为,古今意思一致。9.【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准确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并非李贺,而是李商隐。10.A11.C12.C13.A14.D15.C16.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鄙:边邑”错误。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解释错误。17.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对。/介词,在。B.“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C.“而”两句均为连词,表修饰。D.“其”,语气词,表祈使。/代词,指宫车。18.【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②错误。“举”,施行;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B.②错误。“膏泽”,施恩惠;句意:对老百姓施恩惠。C.③错误。“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D.①错误。“鄙”,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③错误。“藉”,给,提供;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19.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是”意为正确的,形容词,符合事物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A.是,正确,形容词。句意:感到如今归隐田园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前进入官场的做法是错误的。B.代词,这。句意:这又在六国之下了。C.代词,这。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D.助词,无实义,帮助宾语提前。句意:只看我的马首方向(来决定进退)。2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若”,像。②句意:像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若”,这样。③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若”,假如,如果。④句意:真的如此严重吗?“若”,像。⑤句意:以这样的办法,来求取想要得到的东西。“若”,这样。⑥句意: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若”,如果。正确分类:①④/②⑤/③⑥。2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宜乎”,所以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2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百姓没有受到安抚。被动句,“见”表被动。2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使”后省略的应是千乘之国当地的人。2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2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D.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A.活: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B.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句意: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C.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别国把远地当作边邑。2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而今在哪里呢。27.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杖,名词活用作动词,受杖刑。B.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甘肥,美味的食物;远 ,远地。C.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风,吹风;礼,礼遇。D.都是使动用法。从,使……跟从;业,使……成就功业。2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函谷举,“举”,被攻下。B.因之以饥馑,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饥馑因之”;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被诛杀。C.都是宾语前置句。“牛何之?”正常语序应该为“牛之何”,意为牛要到何处去?“技经肯綮之未尝”,正常语序应该为“未尝技经肯綮”,意为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D.都是省略句。“以为”,省略宾语,“以之为”;“置之坐上”,省略介词,“置之于坐上”。29.【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①“莫”同“暮”,“莫春”即“暮春”。句意: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②“颁”同“斑”,花白。句意:头发花白的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沉重的东西了。B.①“盖”同“盍”,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②“知”同“智”,明智。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C.①“振”同“震”,震慑。句意:用威势和怒责去震慑他们。②“辨”同“辩”,辩解。句意:因此就没有上报给您,不再做自我辩解。D.①无通假字。句意: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②“暴”同“曝”,冒着。句意: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30【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①“中国”,古义:中原;今义:中华民族。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②“踌躇满志”,古今同义,从容自得的样子,句意:为这一成功而从容自得、心满意足。B.①“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非常。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C.①“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劳损自己身体的听觉灵敏的耳朵和视觉灵敏的眼睛。②“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翻译:自己私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D.①“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句意:楚国人(项羽接着)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②“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句意:想起当初他们的祖辈父辈。BCD划线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