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知识手册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知识手册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核心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点拨提升】
规律和联系的关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点拨提升】
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类别: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错误倾向:1.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错误。
2.认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拨提升】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但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3)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反对错误倾向:不能只重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相互依赖: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示】
(1)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2)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每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易混易错]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解析】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2、人们可以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可以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4、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解析】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5、人类不仅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也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解析】人类不仅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体现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7、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
【解析】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当各部分优化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9、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解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大题有法宝]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方法论】: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强调整体)。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强调部分)。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我们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①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③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核心考点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提醒】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原理: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反对“激变论”、反对急于求成、“临急抱佛脚”)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 物的飞跃和发展。
(3)坚持适度的原则
【点拨提升】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并非量变就一定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2)质变就是发展(发展总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是不能说质变就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倒退的质变不是发展。)
(3)只有数量的增减才是量变(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都能够引起质变,都是量变的表现。)
2.辩证的否定
①含义: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或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易混易错]
1、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到达认识的终点。
【解析】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
2、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解析】任何运动变化不一定都会成为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才是发展。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解析】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5、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辩证否定。
【解析】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解析】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先有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7、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必然引起质变。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8、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就是发展。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向上、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
9、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可以结束。
【解析】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解析】前句对,事物变化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后句错,发展是指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势,而质变则有下降的,倒退的,所以没有发展也会有质变
11、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解析】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没有质变也有可能有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13、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解析】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与是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直接关系。
14、只要抓住有利时机,事物就会产生积极变化。
【解析】就是抓住有利时机,事物不一定就会产生积极变化。
[大题有法宝]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原理(5个)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原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4、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方法论】: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5、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原理+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6、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新事物自身看)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从旧事物看)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7、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核心考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点拨提升】
1: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
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两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A.含义不同
B.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注意:矛盾双方可以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转化
[大题有法宝]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原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
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②方法论: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点拨提升】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关系原理:①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②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③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标志性的词: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抓住典型;先试点再推广;解剖麻雀……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点拨提升】
外延: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标志词: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等
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进程。
适用情况:一般“做事情”时使用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点拨提升】
外延: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
标志词:主流、大局、主体、方向等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易混易错]
1、矛盾就是危险与机遇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体。
【解析】危险与机遇是一对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共处一个统-体。
2、危和机是同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解析】危和机是即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5、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引起的。
【解析】事物的量变是由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引起的。
6、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解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8、事物的质变是由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引起的。
【解析】事物的质变是由事物数量的增减到一定程度或场所的变更引起的。
9、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可以调整。
10、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有偶然联系,也有必然联系。
11、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解析】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12、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解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3、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解析】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4、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15、辩证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7、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18、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
【解析】矛盾斗争性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19、矛盾双方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解析】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解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1、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解析】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22、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解析】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解析】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普遍性。
【解析】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2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联系。
【解析】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大题有法宝]
1、常见设问方式: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分析×××。
(或者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或评析某一观点。)
常用答题语言: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结合材料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常见设问方式: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分析×××。
(或者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或评析某一观点。)
常用答题语言: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地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4)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问题。
(5)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据/起主要作用)
3、常见设问方式: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或者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或者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等。)
常用答题语言: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直面/分析,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强调办事情、解决主要问题
【原理+方法论】: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办事情时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中心、 重点 、关键、核心、首要、 首位、第一、要害、着重、重心、突破口、突出任务、重中之重、主题、主线、集中力量等。(解决问题、改造世界时)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强调看问题、评价人、事、物。
【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主流、方向、大局、性质、本质、实质、主体、主导、总体、基本面、总的来看、认清形势、利弊、得失、优劣、好坏,防微杜渐(看问题、认识世界时)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必记观点】: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