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梳理、高考必备知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的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 ,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南方政局则相对安定。(2)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思想文化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魏晋玄学的形成。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2)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4)三国当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探究1:东吴政权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影响?三国时期东吴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江南建都且统一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政权,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手工业,发展交通事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问题探究2:三国时期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为袁绍与曹操,最终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对抗曹操,巧用火攻以曹操大败告终,直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夷陵之战(公元221---公元222) 是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刘备战败,蜀汉失去了夺回荆州的可能,也使得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2、西晋的建立和短暂的统一(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这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2)八王之乱(291年到306年)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3)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建立十六国政权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即北民南迁)(4)永嘉之乱(307—317年间匈奴灭亡西晋的战争)和西晋灭亡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即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最终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 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永嘉之乱使得中国北方经济完全崩溃,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问题探究1:西晋为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压迫,激起反抗。“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问题探究2: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的原因有哪些?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注:东吴、东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政权都定都南京,因此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士族兴起和把持政权(1)士族兴起:时间是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2)士族兴起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皇帝依赖士族支持;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3)士族的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典型表现: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王与马,共天下)东晋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4)门阀士族的主要特征:政治上: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家世、族望选拔人才,世家大族凭借门第、族望世代担任高官。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上:崇尚清谈和玄学。3、东晋的灭亡与南朝的建立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史称刘宋。中国南方进入南朝统治时间。南朝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南朝灭亡。4、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南方统治者重要发展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南京)(2)表现:南方农业、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3)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民族融合。5、南北对峙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对峙,南方的政权东晋、南朝,北方的政权十六国、北朝,基本上处于这样一种对峙状态,东晋对十六国,南朝对北朝,在南北对峙的过程中,东晋南朝逐渐处于下风,东晋南朝的疆域从黄河南岸到,缩小到淮水一带。到陈朝时,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304——439年)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特点:这些政权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的混乱当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战乱频繁,政局动荡。2、淝水之战(383年)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383年,前秦大举进攻东晋,发动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前秦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四分五裂。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3、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不安。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宗主纵富督贫,避强侵弱。赋税制度混乱,徭役繁重。同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③统治者的努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1)冯太后:出身汉家,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2)孝文帝: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继位;在冯太后培养下,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勤于政事,关注民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2)孝文帝改革的两个阶段和具体措施 改革前期的主要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旧制度。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②推行均田制。当时,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田地荒芜,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它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粮食,如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租就是田租,调就是户税。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革后期的主要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他继续推行革新措施,改革进人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点是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旧俗,实行全面汉化。孝文帝改革后期的措施有:①以“南伐”为借口,设巧计,迁都洛阳那时,北魏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3年,孝文帝统率20万大军,南下伐齐。大军抵达洛阳后,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征途的疲惫和对南征的恐惧,使随行大臣和诸多将士都不愿继续前进。孝文帝下令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见时机已到,遂将自己迁都洛阳的打算和盘托出,并表示你们只能在南下伐齐与迁都洛阳之间作出选择。群臣虽然大都不愿意迁都,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迁都比南征好,只好同意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②移风易俗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易服装。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他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2]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女,纳人后宫。[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3)孝文帝改革的影响:①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②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③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这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北朝与隋朝的统一①北朝:北朝(439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②隋朝的统一: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问题探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和影响有哪些?(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①民族迁徙,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民南迁。②各民族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③各民族频繁交往、接触。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响了各族群众生活方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问题探究2:北魏至唐中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均田制的重要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的土地。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承担一定数量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瓦解原因:土地买卖的频繁和土地兼并严重,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甚至无田可分。唐朝中朝以后,均田制瓦解,不能实行下去。)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北魏的租调制,隋着的租调、力役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如唐中朝以后,均田制瓦解,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制也不能实行下去,于是唐中期780年改行两税法。)问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1.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的主要原因(1)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2)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统治者重视,推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政治中心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2.开发的表现(1)区域扩展,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2)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3)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三吴,指吴郡,吴兴,会稽。是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泛指江南吴地,例如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无锡、上海和绍兴等地。)3.开发的影响(1)东晋南朝时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