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基础知识梳理和高考必备知识)素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基础知识梳理和高考必备知识)素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基础知识梳理、高考必备知识)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581—907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呈现多元化,民族政策开明。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央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唐中期以后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权力很大,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安史之乱后,继续增设节度使,形成严重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2)经济上:封建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唐前期实朝租庸调制,但隋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无法实行下去。唐朝中期以后,改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转向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思想上:呈现多元特征。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科技、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上: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民族事务,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关系密切,主流是友好往来,推动了民族融合。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完成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各项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即包括有朝廷设置的仓库,还有民间义仓)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影响后世。
(3)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拓展知识: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即位之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其工程分为四段,分别是永济渠、山阳渎( 邗沟)、通济渠、江南河。大运动河的开通,成为了连接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点练习】
隋元两个朝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开通了运河航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隋朝出于政治目的,元朝出于经济目的
B.都带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
C.都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D.开通运河都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释:结合所学,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运输,促进了沿线人员和商贸往来,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隋朝时期的洛阳、江都,元朝的大都、临清等,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控制江南和便利粮食物资北运,南粮北运,同时有政治和经济原因,元朝开通大运河也不单纯出于经济原因,排除A项;隋朝时经济重心在北方,都城长安和洛阳也在北方,并未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赋役沉重,刑法严苛;三次大举征伐高丽,频繁发动对外战争;三下江都,六巡北塞,消耗了国力,加之严厉镇压人民的反抗,这种残暴的统治,导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拓展知识:隋末农民起义
611年,山东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黄河下游一带的的农民纷纷响应长白山起义,开成燎原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农民起义前后共爆发120余次之多。各地义军逐渐汇合,终于在617 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为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义军。
(2)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历史解释】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
第一、两朝都结束了国家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第二、两者都统治短暂,因统治者的暴政和繁重的徭役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第三、两者开创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第四、两者都兴修了影响巨大的工程,如秦朝修建了长城,隋朝开通了大运河。
第五、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琉球和西域。
第六、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训,出现繁荣局面。
【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朝前期的统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经济上: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上:唐太宗知人善任,任用贤能,虚怀纳谏,关注民生,勤于政事。
文教上:重视文化,发展科举制。
民族关系上: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开明政治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拓展知识:武则天
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被立为皇后。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同时首创武举、殿举;经济上采用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
武则天所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
(3)开元盛世。开元(713年—741年)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这一时期,开元年间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拓展知识:唐玄宗的年号
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玄宗的年号有先天、开元、天宝。先天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始于712年八月,终于713年十一月,共计1年余。开元年号是指713年—741年,共计29年,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时期;天宝年号是公元742年—公元756年,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其中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4)由盛到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3、民族关系:
(1)概况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社会的进步。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也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①突厥(武力方式、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1]东突厥:唐太宗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突厥:唐初,西突厥曾一度控制西域地区,使西域与内地交往受阻。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后,唐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朝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了。
[3]后突厥:682年(唐高宗时),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玄宗时),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游牧部落)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回纥(册封首领)
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受突厥的奴役,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回纥联合铁勒诸部,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灭亡东突厥汗国。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744年,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9世纪,回纥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纥人,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③吐蕃(和亲、会盟)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统治期间(629—650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又出嫁给尺带珠丹赞普。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时,吐蕃与唐会盟。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④南诏(支持、册封,也有战争)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建立起了六个王国,被称为六诏。唐朝大力扶持南诏,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开元二十六年 (738 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人全盛时期,大致据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立国后,跟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关系并不稳定。但南诏的统一和归附于唐,推动了南诏社会的迅速发展。唐文化对南诏的影响很大。
⑤靺鞨族(册封,还在东北边疆设行政机构)
靺鞨就是后来满族的祖先。靺鞨族活动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北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隋唐之际,居于南部的粟末和居于北部的黑水二部,势力最为强盛。
开元元年(713年),唐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唐朝正式名之曰渤海国,历代新王继位,都要报请唐中央册封,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黑水靺鞨也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726年,唐朝在黑水靺鞨的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唐朝另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这些措施加强对东北的统治。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长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拓展知识: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
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
②唐朝也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③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④唐朝是一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⑤民族间战争较少,和平交往是主流。
(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
①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边疆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②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
③册封: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④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⑤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拓展知识一:分析隋唐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4)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5)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开始的,但节度使的大量设置,却是在唐玄宗时期。而且,节度使在唐玄宗时期的权力逐步扩大,渐渐尾大不掉,埋下了“安史之乱”的隐患。)
(2)概况:755—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藩镇割据:
(1)节度使的权力:
①政治上,拥有行政权,可任免官吏,职位可以世袭。
②经济上,拥有财政权。
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2)增设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在内地不断增设藩镇,藩镇的长官节度使因其独立性很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唐朝的灭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致使唐朝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2)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黄巢起义,指的是878年至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唐朝名存实亡。
(3)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907年之后50多年间(907年——96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拓展知识:唐朝朋党之争
唐朝朋党之争又可以概括为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争。唐朝的官僚按其出身,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门荫出身,一类是科举进士及第者。就其政治倾向来说,门荫出身者多倾向于没落的门阀士族,进士出身者多倾向于与士族有矛盾的庶族。两种不同出身官僚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是所谓的“牛李党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是所谓李德裕为首领,多以门荫人仕,代表士族地主。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前后历时几近 40 年之久(约808 年——848 年),牛李党争才宣告结束。
在斗争过程中,牛李两党相互是非,对许多政治问题持针锋相对的意见,就其主要者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员?李党主张“经术孤立者进用”,即善长于经学者、门第高者进用为官。牛党主张善长于诗赋者为官。李党瞧不起进士,牛党则维护科举制度,注意拉拢进士。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党代表门阀士族的利益,而牛党代表庶族地主的利益。
第二、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摧抑藩镇,重振朝纲;牛党主张姑息妥协,息事宁人。
需要指出的是,从形式上看,牛李党争是历史上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但经过二百多年的科举制的推行,在唐后期,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已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已掌握了大权,早已压倒处在没落之中的士族地主,并已转化成社会上的腐朽势力。因此,这时期的士族与庶族的斗争,在性质上已与以前的有所不同。由于没落的士族地主和掌权的部分庶族大地主都是当时的腐朽势力,所以代表它们利益的牛党和李党,无论谁掌握大权,都不可能较大地改进当时的社会状况。就此点而言,牛李党争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两党在勾心斗角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与宣官同流合污,致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在这点上也无积极意义可言。不过,在具体问题上,牛党主张科举取士,李党主张世袭做官,无疑牛优于李,李党主张削平藩镇,牛党主张姑息养奸,无疑李又优于牛。因此,具体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