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71张PPT)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标要求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核心素养 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能够理解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科学评价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重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总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什么?
议题二: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形态?
议题三: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态?
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什么?
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关系的论战
这里的“形”和“神”分别是指什么?
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先于
先于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形”
“神”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涵(P8)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知识拓展:
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比如:理念、感觉、设想、目标、计划方案、方针政策等。
①存在(物质):客观实在。
具体形态:山川河流、风雨雷电、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等。
普通说法 思维 存在
在历史观中
在日常生活中
补充--思维和存在的不同提法
精神、意识
物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主观
客观
《综合探究P8》
1.“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可混淆、交错使用。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它是对二者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P8中1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
(1)谁先谁后;
(2)谁决定谁;
(3)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4)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注意:对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提纲
下列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补充)
范缜: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王守仁: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020
中国天眼是一个直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天眼启动后的两年时间,已经发现了59颗脉冲星,对天文和物理领域贡献巨大。难怪霍金都说:第一个发现外星人的,一定是中国的天眼!
思考:
天眼能够捕捉到130多亿光年外的信号,那能否了解130多亿光年外的世界呢?人能够认识这个世界吗?
中国天眼:人类看得最远的眼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 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们不是鱼,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我们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吗?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

不能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注意: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注意: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P8中1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提纲
(补充)注意: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补充)列宁的可知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补充)休谟的不可知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
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补充)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
下述观点属于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补充)
庄周梦蝶。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感觉因人而异,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
9月3日,由航空工业一飞院研制的“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在陕西榆林顺利完成首飞任务,飞机状态良好,各系统运行正常,首飞圆满成功。
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何者是本原
综合探究P8
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 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根据天地苗等
根据自身学习实际
经营什么生意
制定学习计划
医生什么处方
农民施什么肥
决定
根据病人的病情
根据资金、市场需求等
决定
生活与实践
思维(主观)
存在(客观)
决定
决定
决定
1.从生活实践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P9-1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首先”:人们生活和实践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是存在的
(2)“生活和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源于人类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思想
(3)“无法回避”: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即认识活动,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关系到人类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先秦至两汉:天人之辨、名实之辩。
魏晋至隋唐:有无之辨、形神之辩。
宋元明清:理气之辩、心物之辨。
气一元论(张载、王夫之);
理一元论(二程、朱熹);
心一元论(陆九渊、王守仁)。
实.形.行.物.气.器
存在(物质)
名.神.知.心.理.道
思维(意识)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时期:万物的本原问题;
“存在”和“一”的问题;
人生如何能够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
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
16-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 + 主体和客体。
马哲: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1)“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无论哪种哲学形态,都始终包含着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思考
(2)“无法回避”: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就决定了任何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必须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方法论角度)从生活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P9)
2.(世界观角度)从哲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P9)
卢梭
研究【人与法】
柏拉图
研究【理想国】
苏格拉底
研究【物与理】
毛泽东
分析【理论与道路】
孔子
研究【知与行】
什么是
哲学的
基本问题
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何者
是本原
有无
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从生活实践看
从哲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看
哲学的
基本问题
小结:
判断: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F
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F
提示: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可见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F
提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议题二: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形态?
校长:“你们俩这学期取得很大进步,你们愿意大会表扬,还是愿意接受物质奖励?”
学生甲:“愿意接受物质奖励。”
校长:“为什么?”
学生甲:“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
校长问乙:“你呢?”
学生乙:“我愿意接受精神奖励。”
校长:“为什么?”
学生乙:“因为我是唯心主义者。”
唯物主义就是追求物质财富,唯心主义就是追求心灵满足吗?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P10)
派 别 分歧
观点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尚书·洪范》: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与古代神话传说相比,上述观点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P10)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3)局限性
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 气:
①王夫之(明):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②柳宗元(唐):“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
③戴震(清):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2.天地、水、火、五行、阴阳
管仲(春秋):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荀子(战国):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汉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泰勒斯(古希腊):“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无神论:
①王充(汉代):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自然神是自然本身
4.朴素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称为原子。(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创立,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和古罗马的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这个学说)
(春秋至明清)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张载: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德谟克利特: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1747年,拉美特利发表著作《人是机器》。
相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原子说”有什么进步性?
联系《人是机器》思考,“原子说”有什么局限性?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P10)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合理性
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的物质观。
(3)局限性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机械性
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形而上学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却是唯心的,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培根(英国散作家、哲学家,实验科学、近代归纳法创始人):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拉·梅特里(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人是机器
霍布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宇宙是所有机械运动着的物体的总和
伽森狄(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性词语—原子、元素、机械
世界近代史时间: 1640——1917 (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中叶)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伽森狄: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注意: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其一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二是电子的发现。这一发现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
根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每一个粒子并不是一个实体,其存在只是一种倾向,是概率波,也就是说,每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仅无法测准,而且粒子本来就不是以确定的形式存在的。
把世界的本质概括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是什么?
你认为物质是什么?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P10)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10下相关链接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知识提纲
基本形态 本原 进步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 和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的 物质
形态
原子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
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的物质观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物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小结:
 1.水是万物的始基。
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基本形态
议题三: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态?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只要我闭上眼睛,
世界就没有悬崖。”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唯心主义(P10-11)
1.主观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陆九渊: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
毕尔升: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博格森: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上帝七日创世
神创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唯心主义(P10-11)
2.客观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评价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把这种宗教观念世俗化的结果,就是神灵、上帝、天意决定一切,表现出如“我命在天”思想、求神拜佛行为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
“8”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天意、命中注定。
(3)唯心主义的社会根源
①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②唯心主义还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精神思想武器,因此唯心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长期存在
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 主张
评价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二者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就局部范围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小结:
1.我思,故我在
2.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3.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6.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心主义的哪一种基本形态
问题:有人欣赏漫画《大树的对话》之后得出结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这样说对吗?
知识拓展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的,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也有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笛卡尔·心物二元论:
精神世界是思维的,按照自由意志进行发展。物质世界是广延的,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彼此独立的世界,两者互不影响,谁也不和谁发生关系,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
你赞成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吗?
知识拓展
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实质:偏于唯心主义。
我在故我思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我思故我在
这两个观点的根本分歧点在哪里?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四)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P11)
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状态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两个对子”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交织关系。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知识拓展
深化拓展:
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
联系
发展
全面
形而上学
静止
孤立
片面
VS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问题:请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下述观点。
郭象: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突然自死。
韩非: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
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知识拓展
问题:请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下述观点。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知识拓展
唯物
主义
唯心
主义
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
主义
唯心
主义
两大
阵营
唯物
主义
两个
对子
唯心
主义
哲学史上的:
辩证法
形而
上学
vs
vs
知识拓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根本分歧
派别
世界本原
基本评价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
唯心主义
客观
唯心主义
具体的物质形态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辩证唯物主
义的物质
人的主观
精神
人的客观
精神
坚持根本方向/猜测;复杂问题简单化
丰富、发展/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大的思想武器
夸大精神作用,从根本上是错的;但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的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结:
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
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
三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
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史上的
“两个对子”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基本观点
评价
基本观点
评价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及评价
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小结:
判断:
“气者,理之依也”与“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世界本原问题的分歧。
T
提示:“气者,理之依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外无物”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反映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
F
提示:“心外无物”——主观唯心主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主义。
什么是
哲学的
基本问题
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何者
是本原
有无
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从生活实践看
从哲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看
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
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